王蘭蘭 楊本宏 左緒俊



摘 要:垃圾填埋是我國垃圾處理的主要方式。該文以TSP、NH3、H2S、SO2為評價因子,采用單因子評價法對合肥市某垃圾填埋場及周邊大氣環境質量現狀進行了評價,結果表明,各評價因子的單因子指數均小于1,未出現超標情況。
關鍵詞:垃圾填埋場;大氣質量;評價
中圖分類號 X7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4-0111-02
1 引言
當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環境問題愈來愈嚴重。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與日俱增,而填埋是我國垃圾處理的主要方式,我國生活垃圾大約有70%以上被運送到垃圾填埋場進行填埋處置[1]。生活垃圾填埋后,填埋場的大部分有機垃圾被微生物厭氧降解為氣態產物,即填埋氣。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生活垃圾填埋場的數量不斷增加,填埋場產生的填埋氣會給周邊生態環境帶來污染[2]。
合肥市某垃圾填埋場一期于2004年投入使用,如今已經填滿,停止使用。二期于2013年投入使用至今已有兩年多,考查其填埋氣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有現實意義[3]。為此,本文以TSP、NH3、H2S、SO2為評價因子,采用單因子評價法,對填埋場及周邊空氣質量進行評價。
2 空氣質量評價方法
2.1 監測點的布設 根據項目區的主導風向及項目所在的位置,采用網格布點和功能區布點相結合的方法,確定布設個5監測點位,分別為1#辦公區、2#填埋區、3#郭陳村、4#丁陳村、5#長崗村。各監測點位分布如圖1所示。
2.2 監測項目 監測項目為TSP、氨氣、硫化氫、二氧化硫,同步觀測氣溫、氣壓等常規氣象參數。
2.3 采樣和分析方法 按照《環境監測技術規范》和《空氣和廢氣監測分析方法》對垃圾填埋場及其周邊的大氣進行采樣和分析。大氣監測分析方法及最低檢出限見表1。
3 監測結果統計與分析
3.1 TSP 由表2可見,監測期各測點TSP日均值濃度在0.120~0.285mg/m3,占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比例為40%~95%,各監測點均沒有超標現象。
表2 TSP監測統計結果
[序號\&監測點
名稱\&濃度范圍
(mg/m3)\&占二級標準的比例
(%)\&1\&辦公區\&0.120~0.225\&40.0~75.0\&2\&填埋區\&0.125~0.285\&41.6~95.0\&3\&郭陳村\&0.133~0.183\&44.3~61.0\&4\&丁陳村\&0.122~0.178\&40.6~59.3\&5\&長崗村\&0.134~0.177\&44.7~59.0\&]
3.2 NH3 由表3可見,監測期各測點NH3日均值濃度在0.39~0.72mg/m3,占污染物排放二級標準比例為19.5%~36.0%,各監測點均沒有超標現象。
表3 NH3監測統計結果
[序號\&監測點
名稱\&濃度范圍
(mg/m3)\&占二級標準的比例(%)\&1\&辦公區\&0.51~0.66\&25.5~33.0\&2\&填埋區\&0.60~0.71\&30.0~35.5\&3\&郭陳村\&0.43~0.67\&21.5~33.5\&4\&丁陳村\&0.41~0.65\&20.5~32.5\&5\&長崗村\&0.39~0.72\&19.5~36.0\&]
3.3 H2S 由表4可見,監測期各測點H2S日均值濃度在0.34~0.59mg/m3,污染物排放二級標準比例為3.4%~5.9%,各監測點均沒有超標現象。
表4 H2S監測統計結果
[序號\&監測點
名稱\&濃度范圍
(mg/m3)\&占二級標準的比例(%)\&1\&辦公區\&0.43~0.52\&4.3~5.2\&2\&填埋區\&0.51~0.59\&5.1~5.9\&3\&郭陳村\&0.39~0.52\&3.9~5.2\&4\&丁陳村\&0.34~0.59\&3.4~5.9\&5\&長崗村\&0.35~0.56\&3.5~5.6\&]
3.4 SO2 由表5可見,監測期各測點SO2日均值濃度在0.023~0.060mg/m3,占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比例為15.3%~40.0%,各監測點均沒有超標現象。
3.5 單因子指數評價 單因子指數評價法就是用空氣中的單項指標所屬類別來確定空氣綜合質量類別。本文采用單因子指數法對TSP、NH3、H2S、SO2進行評價,分別以《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級)和《污染物排放標準》為評價標準,空氣質量指數Pi計算公式為:
Pi=Ci/COi
式中:Pi為i污染物的單因子指數;Ci為i污染物的濃度,單位為mg/m3;COi為i污染物的評價標準,單位為mg/m3;
當Pi≤1時,表示空氣未污染;當Pi>1時,表示空氣受到了污染,具體數值直接反映污染物超標程度。
評價結果見表6。從評價結果看,5個監測因子中:TSP日均濃度單因子指數范圍在0.41~0.95,未出現超標現象;NH3日均濃度單因子指數范圍在0.20~0.36,未出現超標現象;H2S日均濃度單因子指數在0.034~0.059,未出現超標現象;SO2日均濃度單因子指數在0.15~0.40,未出現超標現象。結果顯示,各單因子指數均小于1,表明填埋場及周邊空氣并未受到污染。
4 結論與建議
總體看來,評價區的環境空氣質量是良好的,具有很大的環境容量,也說明填埋場自投入使用以來對污染物的排放控制管理良好。
為了避免垃圾填埋造成環境污染,填埋場采取了一系列的環保措施,包括對垃圾填埋產生的沼氣綜合利用發電[4],對填埋場產生的廢氣進行了有效利用,大大減緩了對空氣環境的污染,目前已累計發電超過7 000萬kWh清潔電量。但由于垃圾沒有進行分類就被運進垃圾填埋場,其中包擴很多紙張、有機物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但都埋在填埋場,既占地又浪費資源又產生廢氣[5]。建議今后進一步完善垃圾分類制度,加大力度宣傳垃圾分類知識,必要時應采取強制分類手段。
參考文獻
[1]李婧,陳森,周艷文,等.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的環境問題及其治理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5,21(13):75-78.
[2]黃婷,莊毅璇,林楚娟.垃圾填埋氣體處理和利用的可行性研究[J].當代化工,2012,41(3):298-301.
[3]李歡,金宜英,李洋洋.生活垃圾處理的碳排放和減排策略[J].中國環境科學,2011,31(2):259-264.
[4]陳鵬遠.垃圾填埋的生態環境問題及治理途徑[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5,18(5):93-94.
[5]孫鳳海,孫作青.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減量排放的對策研究——以沈陽市為例[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6(04):762-766.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