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靈芬 陳耿文 侯冶海



摘 要:該文研究了醬油產品的體態澄清度與原料利用率及菌體自溶的關系,結果表明:黃豆在121℃下蒸煮20min,原料夾生率達到6%以下;在原油滅菌工序中利用菌體的自溶,先緩慢加溫至45℃并保溫40min,再加溫至80℃后冷卻,產品的體態澄清且理化結果達到特級醬油的指標要求。
關鍵詞:廣式;高鹽稀態;蒸煮;自溶;澄清度
中圖分類號 TS264.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14-0140-03
Abstract:The clarity of soy sauce is related on the utilization of raw material and bacterial autolysis. The soy is stewed 20min at the temperature of 121℃.The raw rate of the raw material falls to 6% below. We can use bacterial autolysis at the sterilization of crude oil. At first,the soy sauce is heated to 45℃ and keeps for 40min. Then,the soy sauce is cooled after heating to 80℃. The soy sauce is clarified and the result of physicochemical is according with standard of super sauce.
Key words:Cantonese-style;High-salt and diluted-state;Stewing;Autolysis;Clarity
醬油是我國的傳統調味品,年銷售量達600萬t[1]。在相關人員的研究下,醬油品質得以不斷提高,種類不斷增多,但其在貨架期內出現二次沉淀現象仍是亟需解決的行業難題。在國內外研究中,通過過濾方式、增添促沉劑、調整加溫溫度等方法,產品的沉淀問題有所緩解,但其風味、顏色等也隨之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高檔醬油逐步進入國內市場,消費者對醬油產品的氨基酸含量、產品外觀的要求越來越高[2]。為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需要提高產品的體態澄清度,對生產工藝進行優化。
本文主要通過優化廣式高鹽稀態醬油的加工工藝,研究合適的原料蒸煮時間,提高原料利用率,并保證天然油的體態澄清度,同時利用菌體自溶,設置溫度梯度進行滅菌,促使可溶性蛋白質充分變性沉降,提高醬油產品的澄清度,保證產品風味。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原料 非轉基因黃豆、小麥粉、食鹽、水、米曲霉。
1.2 設備 連續蒸煮機、制曲機、發酵罐、板式加熱器、燭式過濾機。
2 釀造工藝
2.1 釀造工藝流程 廣式高鹽稀態釀造醬油的工藝流程見圖1。
2.2 泡豆 非轉基因黃豆用自來水浸泡8~10h,豆水比為1∶2.2。泡好的黃豆飽滿無白心,以便在蒸煮時達到適度變性。
2.3 蒸煮 蒸煮壓力為0.1MPa,蒸煮溫度為121℃,蒸煮時間為0~120min,在蒸煮條件下使原料適度變性,促使可溶性物質生成。不同蒸煮時間對黃豆的夾生率、氨基酸含量的影響見圖2。由圖2可知,當蒸煮溫度為121℃時,原料夾生率在20min后達到6%以下;氨基酸含量達到0.6g/100mL。
2.4 制曲 迅速將黃豆冷卻至40℃以下,滿足接種的需要。出于對菌種發酵所需營養成分及醬油產品風味要求的考慮,需要增加小麥粉及米曲霉菌種,兩種原料以1∶0.5的比例與菌種進行混合。其中,菌種的添加量為黃豆量的0.05%[3]。之后在發酵池中對料曲進行低溫通風制曲,將蛋白酶酶活力及孢子數作為對料曲發酵完全的判定指標。要求料曲均勻疏松,厚度為40cm,含水量不超過50%。通過控制通風量來保證料曲的溫度不超過40℃。在發酵48h后料曲成熟,呈黃綠色,蛋白酶酶活力達
1 500U/g,孢子數為105。
2.5 發酵 將含鹽量為22%的鹽水與料曲進行混合,在80t發酵罐中進行天然曬制。其料水比為1∶2.5。發酵3個月后,通過壓榨即可得到原油,氨基酸態氮在1.1g/100mL。
2.6 滅菌 菌體在含氧不足等條件下發生自溶,釋放出菌體成分,對產品的風味有很大作用[4]。采用分段式加溫方式,促進菌體自溶,設置不同的滅菌溫度,可溶性蛋白質充分變性沉降。其不同溫度下的滅菌處理效果見圖3。其中:方案①:緩慢將原油升溫至35℃,保溫40min。迅速升溫至80℃后,逐漸冷卻至室溫。方案②:緩慢將原油升溫至45℃,保溫40min。迅速升溫至80℃后,逐漸冷卻至室溫。方案③:緩慢將原油升溫至55℃,保溫40min。迅速升溫至80℃后,逐漸冷卻至室溫。方案④:迅速升溫至80℃,保溫40min,逐漸冷卻至室溫。
2.6.1 自溶率 由圖3可知,緩慢升溫至45℃,酶活力達到6 270U/mL;緩慢升溫至55℃,細菌自溶率達到61.9%。為達到菌體充分自溶,溶解成可溶成分,需確定為方案②。
2.6.2 菌落總數 分別對比各方案中保溫40min前、后的菌落總數,檢測結果見圖4。由圖4可知:不同加溫溫度下,保溫40min后,菌落總數隨溫度升高而下降,均達到100CFU/mL以內。
2.6.3 沉淀量 取保溫40min后的樣品,放在100mL比色管中,對比24h后的沉淀情況,結果如圖5。由圖5可知:沉淀量方案②>方案④>方案③>方案①,即緩慢加溫至45℃后的可溶性物質變性沉降量較多,利于提高產品的體態澄清度。
3 結論
醬油產品的體態澄清度與黃豆蒸煮時間及原油的加溫溫度有關,在自溶條件下,可以促使菌體成分被酶解變成可溶成分,在合適溫度下能夠充分沉降。黃豆在121℃下蒸煮20min,原料夾生率達到6%以下;原油先緩慢加溫至45℃并保溫40min,再加溫至80℃后冷卻至室溫,產品的體態澄清且理化結果達到特級醬油的指標要求。
參考文獻
[1]孫鵬飛,高獻禮,閆爽,等.醬油二次沉淀蛋白質的分離、鑒定及氨基酸分析[J].食品工業科技,2013,35(5):87-90.
[2]高獻禮,孫鵬飛,閆爽,等.醬油二次沉淀制備方法的對比[J].食品與發酵工業,2013,39(1):46-50.
[3]陳仕偉,梁亮,王紅濤.廣式高鹽稀態醬油發酵過程中添加風味菌工藝的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4(3):129-130.
[4]包啟安.醬油科學與釀造技術[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