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霍林哈
從太空戰機到火星核動力飛船,冷戰時期大多數太空計劃在實現前就遭到腰斬,但其中有一個已接近成為現實。
每個腦洞大開的“太空迷”對未來人類的宇宙探索都有不同的想象。在我想象的未來里,地球被多如繁星的太空旅館包圍,往返月球的航線出現日常航班,火星塵土飛揚的平原迎來第一批定居者……
然而,即使理查德·布蘭森資助科學家們研制出“太空船二號”(乘客支付20萬美元就可以乘坐“太空船二號”到太空旅行),宇宙對于普通人來說依然遙不可及。盡管你們可能還記得,美國宇航員斯科特·凱利化身“大猩猩”在國際空間站里和英國宇航員上演了一場“追逐戰”。
在過去40年里,人類探索宇宙的進程依舊緩慢。除了無數被廢棄的太空計劃和概念,人類的太空探索史幾乎沒有什么值得大書特書。不過,假設當時冷戰持續,那人類空間探索史很可能將以完全不同的節奏發展,本文特此對那些生于冷戰時期但從未實現的太空計劃進行盤點。
在美國宇航局位于阿拉巴馬州的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一個小型戶外展示區的灰色混凝土建筑里,你可以找到世界上最不尋常的引擎。這個漏斗形的核火箭發動機和一個細長的航天飛機固體火箭助推器(側面寫著“空的”)一起安裝在一個框架里,其設計的初衷是把宇航員送上火星。
核火箭發動機開發于20世紀60年代,內置一個圓柱形鈾核裂變反應堆,用于加熱液態氫。氣體通過火箭噴嘴釋放出來,從而產生高能量的推動力。
“現代航天之父”沃納·馮·布勞恩提出相關設想后,美國宇航局在1979年將第一個火星計劃提上日程。按照計劃,宇航員們將搭乘傳統火箭升空,到達預定軌道后,他們將啟動核發動機,以此為動力開啟前往紅色星球的旅程。
大約有20個核發動機在測試中獲得成功。測試結果還進一步表明,核發動機技術極有可能讓星際旅行成為現實。在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展出的核發動機本可能成為史上最強大的引擎,但隨著該計劃于1973年廢止,沒有人知道它的真實威力。
許多火箭工程師至今還相信核推進器尚有未來。但也有人認為,火箭本身充滿了爆炸性氣體,再在火箭頂部啟動具有高度放射性的鈾反應堆,無疑是十分危險的。
有史以來最可怕的太空飛船設計,來自蘇聯20世紀60年代的太空計劃“全面武裝‘聯盟號宇宙飛船(蘇聯研制的第三代載人飛船)”。該太空計劃的目的是監視敵人領土和摧毀敵方衛星。
在蘇聯人的設想中,太空戰機可以從背后偷偷接近其他航天器,發射炮彈將其粉碎。操作方法也十分簡單,宇航員只要在瞄準具里將武器和目標飛船連成一線即可。此外,為了保證發射期間“聯盟號”宇宙飛船不會向后退或失控打轉,武器被安裝在一個獨立的低摩擦平臺上。
盡管技術開發完成、宇航員也訓練完畢,但該項目依舊被廢棄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項民用空間站計劃。隨著更復雜的間諜衛星出現,科學家們也認為沒有必要靠人類捕捉圖像了。
1960年代中期的雙子星計劃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大膽的太空任務:兩名宇航員被塞進空間如小型家用車前排座椅大小的駕駛艙里,送上太空。雙子星計劃還開啟了人類太空史上的多項第一:美國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次長時間太空飛行,第一次軌道交會和對接,以及航天器第一次被裝上了燃料電池和可編程計算機。
雙子星的卓越表現,讓其制造者麥道公司著眼“擴容”——一次性將9名宇航員送上太空。這個全新的太空計劃被稱為“雙子星計劃升級版”,宣傳冊將新的飛船稱為“太空卡車”。
按照麥道公司的設計,“太空卡車”主要用于運載宇航員往返(計劃中的)軍事空間站。它主要包括兩個部分:前面是一個常規的雙子星二人駕駛艙,后面是空間更大的船員艙。
麥道公司為這個項目制定了詳細的計劃,并制作了全尺寸的實物模型向美國宇航局官員展示它將如何運作。但由于軍事空間站未被啟動,“雙子星計劃升級版”也被擱置,讓位給1971年的航天飛機。用大型載人艙運送宇航員往返太空的想法再次成為泡影,但如今,美國宇航局正資助波音公司和Space X公司做類似的設計。
1984年,美國總統里根啟動了自由號空間站計劃。自由號空間站和國際空間站不同,國際空間站更多是一個政治遺產,而自由號空間站卻不只是一個簡單的軌道實驗室。

“聯盟號”宇宙飛船
自由號空間站不僅配備了實驗室,而且還擁有娛樂設施和設備齊全的醫務室。也許最令人興奮的是,它還配備了一個機房——衛星和航天器可以被帶進來修理,再放回到太空中。簡而言之,比起英國制造出來的一堆破銅爛鐵,自由號空間站更像是科幻小說里的空間站。但自由號空間站的缺點也很明顯:造價過于昂貴、不切實際;而且,隨著冷戰結束,它的存在變得不再必要。
盡管在技術上和自由號空間站完全沒有可比性,國際空間站卻將兩個冷戰時期的對手團結到一起。沒有俄羅斯專業的空間站知識,國際空間站絕不會是今天的樣子。
20世紀60年代,兩個超級大國為了解決同樣的問題,發展出完全不同風格的宇宙飛船。美國人青睞像阿波羅號一樣的錐形膠囊,蘇聯人更喜歡球體。但在接下來的10年里,他們都“借用”了彼此的技術。
比如,蘇聯“暴風雪”號航天飛機就直接模仿了美國的航天飛機。而美國人也無法抵擋復制蘇聯空間站技術的誘惑,個中最奇怪的借用應該是拖鞋狀的米格-105航天飛機。

米格-105航天飛機
1960年代中期開發的米格-105航天戰機是蘇聯第一次嘗試制造航天飛機,其設計思路是將一個小型的航天飛機安置在傳統火箭的頂部,借助火箭的推動力進入軌道,再通過無動力滑翔返回地球。幾次成功的大氣層試驗證明了該設計的可行性,不久后美國也“掌握”了這項技術,發展出自己的版本。
這項設計和其他冷戰時期的太空理念一樣,極有可能胎死腹中。所幸的是,它存活下來、經過改編,成為內華達山脈公司目前研發的“追夢者”號航天飛機的藍本。在美國宇航局的資助下,到2026年左右,第一批“追夢者”號無人駕駛航天飛機就能夠直接向國際太空站提供補給。隨著其他國家和商業巨頭的參與,載人版本的航天飛機甚至可能進入預定軌道。
“追夢者”號航天飛機的例子證明,在冷戰時期發展出來的那些不尋常、野心勃勃的設計是值得重溫的。如果我們開始著眼火星開發,核發動機可能重出江湖。至于太空戰機——當人類的太空活動范圍無限大,我們也可能需要所有這些看似瘋狂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