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楊
摘 要:現代社會流行復古,生活中越來越多的方面涉及到復古,在藝術方面,許多藝術品都貼有復古的標簽。復古風在歷史的諸多階段都有,國內外許多的藝術復古思潮對當時的藝術審美都產生重大的沖擊。中美史中,清初的“四王”在對我國的古典繪畫的傳承中就有著復古形式的存在;西美史中,法國出現浪漫主義藝術與古典主義針鋒相對的現象,學術界的爭論直接促成了“拉斐爾前派”的誕生,拉斐爾前派提倡學習拉斐爾之前的藝術,這使得他們對繪畫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雖都復古,但卻因地域的差異、文化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本文通過分析、比較清初四王與拉斐爾前派的復古形式,來剖析他們藝術形式上的差異。
關鍵詞:四王;拉斐爾前派;復古;傳統
中圖分類號:J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7-0160-02
在中國,快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復古”的產品,復古風也不斷地影響現代人的文化追求,許多的文藝節目重新演義“民族風”,比如藏族舞蹈、廣西民謠等,這些傳統民族節目越來越受歡迎。復古老式瓷器、復古旗袍、復古制服深受到大家的喜愛,當今藝術界大有復古的趨勢,但從復古的形式上看他們是各不相同的。
在十九世紀中葉,“拉斐爾前派”震撼當時的藝術界,他們是一群心中有遠大的抱負的藝術家,他們主張回到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早期的藝術中,因為那個時代的藝術家有著宗教所賦予的道德規范,他們誠摯地為上帝服務,并且沒有喪失對自然的尊重與模仿[1-3]。在中國,也有這樣的一批畫家,清初“四王”在一個特定時期對中國山水畫傳統的繼承,有不可否認的價值,他們的思想也是繼承傳統,在傳統上進行創新。
一、藝術家、藝術畫派簡介
(一) 清初畫壇正統——“四王”
清初“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翬、王原祁)對中國山水畫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我國的儒家思想在各個方面都有很重要的影響,所以“四王”的繪畫是對我國傳統畫法的復古,“四王”的繪畫充分體現了儒家思想,他們強調繪畫傳統,也就是繪畫必須要傳承古代的畫法,王時敏說:“繪畫和書法,會隨著時間的變更不斷的變化…唐宋以后,畫家正脈,自元季四大家,趙承旨外,吳沈文唐仇,以暨董文敏,雖用筆各殊,皆刻意師古” [4];四王潛心學習與了解古人的繪畫模式,領悟山水畫要點,以及各種融合滲透,在原有的基礎上增添自己獨特的想法,使自己的繪畫風格有所創新,這讓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有了一個新水平。我們清晰地看到四王畫寫意水墨畫技巧,體現了他們豐富表現力的構圖特點,展現了他們悠然的境界。其山水畫的傳承與鞏固,在清代山水畫的發展中起到促進作用,非常具有代表性,在當時得到了許多人的爭相模仿。
(二)消極浪漫主義畫派——拉斐爾前派
拉斐爾前派,又名前拉斐爾派或拉斐爾前派兄弟會,19世紀40年代興起于英國的反學院派的美術改革運動。
拉斐爾前派的原則為以下四條:1.要用確實存在的概念來表達藝術風格;2.要專注于研究自然的狀態;3.要對以前藝術中直接、認真而真誠的態度感同身受,并排斥那些陳腐、自我炫耀、死記硬背的態度;4.要創作出非常好的畫和雕像受浪漫主義的影響,他們認為自由和個人責任兩者是不可分離的。后來提出要以拉斐爾以前的早期文藝復興藝術為榜樣,忠于自然,發揮藝術的社會道德作用的觀點,這與強調獨立觀察自然狀態的現實主義產生了沖突,早期拉斐爾前派畫家認為兩者是能夠相互配合的,但發生沖突后,該畫派一分為二。為了復興15世紀藝術光輝的色彩風格,拉斐爾前派強調色彩鮮明,畫面清晰、靚麗、充滿色彩和活力。當然也是為了對比早期那些過度使用瀝青的英國畫家。
二、兩種藝術形態的復古形式異同
(一)“四王”的復古形式
四王提倡復古,強調傳統,師古應當是做畫,而不是簡單的復制,他們把臨摹作為一種手段,而不是最終的目的。他們模仿它的意思,模仿古代畫家要傳達的神。四王信奉董其昌的藝術主張,宋元之后,全旅博會,作為清初的一個整體,他們有著相似或相同的思想和藝術風格,都是追求柔和厚實審美取向,加強自己的傳統認知和藝術追求創新。“四王”的復古是“泥古”,是對古代繪畫程式的承襲。
前二王的師古,不僅是研究畫面處理方法、圖文排列,還學習古人的筆鋒,雖然在審美意識不及董其昌,但抽象的表現力,在完善和發展古老的技術方面作出貢獻。兩人師古最初向董巨、王蒙等人學習,但在師古方面兩人有著相似和不同的地方,王時敏追求簡潔和優雅,整潔濕潤,關注更多的是根據自己的想法簡化重組的表達方法[5]。他的筆墨比黃公望更有序,在他的作品中筆墨的成熟變化更為明顯,發揚自己平淡、清真、優雅的一面,從中我們可以窺見其神的藝術追求。后二王繼續前人的工作,王翬特別注重對王鑒繪畫風格的繼承與發展,他對王鑒的藝術發展道路認真研究。他研究古代前輩的藝術,跨越南北宗界限,并廣泛吸取大家的優點,他融合了每一個大家的優良方法,并總結加入了自己的思想,發展新的藝術形式,對中國傳統的山水畫有了新的認識,創作出更具生活氣息的作品,進而形成了他優雅華麗的藝術風格。
(二)拉斐爾前派的復古形式
拉斐爾前派的復古形式是重復。在歐洲文化及藝術史上,同古代的熱潮汲取靈感的形式不止一次出現,但拉斐爾前派所主張的中世紀繪畫主題絕對算得上是歐洲世界對古代的最后展望——而當時的法國,印象派與學院派、陽光與喧叛冰冷硬形成反差。因此,可以把拉前派藝術的繁榮看作為西方傳統藝術盛宴。現在來看,拉斐爾前派的自然主義其實是對傳統的重復,其題材的選擇不相融當時改革,強烈的懷舊感,則體現在人們生活在工業社會下,對傳統的依戀和向往,帶有避世情懷和消極反抗。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英國十九世紀的工業化促成了拉斐爾前派的誕生,英國年輕畫家看到時代占主導地位的是機器,他們認為藝術的發展到今天已經陷入絕境,因此他們轉向了文藝復興盛期之前。拉斐爾前派在英國唯美主義的發展進程與審美活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它是不可代替的。它奠定了英國唯美主義運動,也影響了英國唯美主義的形成和發展[6]。總的來說,拉斐爾前派作為歐洲的“經典”藝術,是歐洲現代藝術發展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三)兩種復古形式的異同
1.兩種復古形式的相同之處。(1)兩種復古形式的產生都和當時的執政者有一定的關系。十九世紀中后期,處在“維多利亞女王”鼎盛時期的英國,資本主義工業開始并得到了蓬勃發展,社會的主流是皇家藝術,皇家美術學院的學者為了迎合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的統治者,創立了非常諂媚、空洞的匠氣藝術。為了改變這種藝術形態,拉斐爾前派的藝術家開始秘密聚集,不斷的壯大,并且一直影響了整個歐洲的藝術發展。而“四王”的發展是為了迎合當時的清政府的統治者的歡心,四王對中國的古代山水畫的傳承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的存在是與當時的歷史和文化分不開的;(2)真誠的表達自己的情感。不論是拉斐爾前派還是“四王”都敢于表達自己的情感,他們在繼承前人的同時,真誠的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比如約翰·艾弗雷特·米萊斯將自己的繪畫內容選擇為自己的家人或是朋友,他將畫家和藝術批評家費雷德里克·喬治·史蒂芬,洛倫佐畫進了《伊莎貝拉》中。“四王”將自己大量的感情注入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用古人之法將自己熱愛的大自然表達出來。
2.兩種復古形式的不同之處。拉斐爾前派是西方最后的復古派,而中國的“四王”是中國畫復古的代表,他們都有自己特定的規范與發展模式。(1)自然世界對拉斐爾前派的創作影響很大,拉斐爾前派表現的自然更加細膩,“四王”表現形式上多是采取復古、仿古、臨摹的方式。“四王”的創作致力于在摹古或摹古中追求變化,他們四人一生中都經歷了許多名山大川,在藝術創作時,并不是一味的憑想象,而是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通過真山真水來表達自己的真感情,但是在表現形式上還是采取復古、仿古、臨摹。拉斐爾前派是熱愛自然的,《英倫海岸》是一副可以通過羊耳上的一根根血管看到作者對生活的觀察非常的細微。羅斯金是拉斐爾前派的支持者,他深受拉斐爾前派的影響,使得他對地理和植物學非常感興趣,因此他非常善與用精細的手法臨摹自然風光;(2)西方繪畫藝術始終是對過去的否定,他們認為現在的才是好的,所以必須否定過去,這樣才有利于創新,所以總是不斷的變化,今天流行的可能明天就被否定了,在拉斐爾前派出現之前一直是這樣的,總是在做的事情就是否定前人。“四王”的復古和拉斐爾前派的復古在這一方面有明顯的惡差別,“四王”的復古是在肯定前人的成績、汲取前人的優點之后,做出創新,創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傳統畫法。首先,分析過去,進行一個良好的積累,吸收和參考過去的優點,汲取出來與自己的主觀意志和情感相符合的點,形成了一個嶄新的藝術效果。這是拉斐爾前派不同的地方,“四王”不推翻之前的理論[7]。
三、結 論
中國畫幾千年來變化不大,一個線程的傳承和發展,“四王”是復古必不可少的過程。以筆墨為代表的中國畫所產生的中國五千多年的文化積淀,我們從不認為它是落后保守的,恰相反它是我國古代精英文化的結晶,作為文化財產是我國不可多得的。在西方繪畫中,復古的例子也很多,最先想到的必然是文藝復興,這種復興古典文化的形式在西方繪畫史上繪畫下了一筆重彩。許多人會反對這個或那個派別或藝術思潮,但幾乎沒有人反對文藝復興,這也說明了一種方式的成功與偉大。
中國畫壇上,“四王”復古問題一直頗受爭議,有人認同就必定會有人去反對,同樣拉斐爾前派也面臨這樣的問題。其實,就復古本身而言,它是辯證存在的,本文不會就復古本身的對與錯作出一個明確的說明,只是想通過對比分析清初“四王”復古形式和拉斐爾前派的復古形式的異同,對比兩種藝術的表現形式以及對后世的影響,來闡釋復古的合理性以及產生的積極方面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英)Colin Cruise.Love Revealed: Simeon Solomon And the Pre-raphaelites.[M].London: Merre11,200_5.
[2] (英)Tim Barringer.Reading the Pre-Raphaelites[M].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9-02-01.
[3] (英)William Gaunt.The Aesthetic Adventure.London.[M].London: Jonathan Cape 194_5.
[4] 唐帆.多元發展趨勢與保留傳統特色.論中國畫的筆墨問題[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3).
[5] (英)提姆·巴林杰著.梁瑩譯.拉斐爾前派藝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6] (英)威廉·岡特.拉斐爾前派的夢[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7] (英)威廉·岡特.維多利亞時代的奧林匹亞山神[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