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呂金華 編輯 / 田宗偉
楚蜀依舊依屏瀚遺韻煥然起大風
文 / 呂金華 編輯 / 田宗偉

鄂西南的群山峻嶺逶迤蒼翠,出咸豐縣城30公里,一條碧綠的河水沿著一脈巍峨的大山蜿蜒西去,輾轉三千八百里注入烏江,雄踞在這唐崖河邊的一個古鎮,就是現在的唐崖鎮,之前叫尖山鄉。唐崖土司遺址就在唐崖鎮不遠的唐崖河岸上,臨水而立。
2015年7月4日,恩施州咸豐縣唐崖土司遺址與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貴州遵義海龍囤土司遺址以“中國土司遺址”一起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塵封在歲月深處的歷史以滄桑的姿態回到現實。
站在唐崖土司遺址最高處的玄武山上,極目遠眺,蔥蘢如墨,蒼山如海。憑高視下,坐西朝東的城池,東臨唐崖河,西倚玄武山,南北兩面溪溝深壑,天然形成一整片向東傾斜的緩坡。遠遠望去,這座始建于始元至正六年(1346年),民天啟初年擴建后占地1500余畝的土司皇城遺址,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的墻基依舊很明晰地分出帥府、官言堂、書院、存錢庫、左右營房、跑馬場,花園和萬獸園等,城內外的大寺堂、桓候廟、玄武廟等寺院,依山取勢,山環水抱間,左朱雀右白虎,城門之下,正反兩面分別陰刻“荊南雄鎮”“楚蜀屏翰”的巨石牌坊,傲然挺立,清晰地透出土司“皇城”曾經雄鎮荊南的王者氣象。
當年皇城的選址是十分考究的。坐西朝東的選項,中國到兩漢六朝還以“東向坐”為尊位,西漢景帝陽陵方位坐西向東,在全世界建筑歷史上都有依據,全世界許多民族都有“崇東”的原始信仰,同時也根據山水結構取勢,更加符合堪輿的原則。占據緩坡,不占良田,不僅便于引泉排水,而且有利防洪。行走在縱橫交錯的土司遺址街巷,城中自上而下取勢的排水溝渠,不僅聯通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落,隱藏在街巷底下的排水系統也正是利用了占據緩坡這一垂直高度將近四百米的地形依山取勢修建而成的。城墻沿山脊和河溝的內岸砌置,可謂深溝高壘。周遭都是遼闊的良田平壩,相信這片“附郭”農耕有足夠的糧食供應土司城,即使遭到圍困,也可長期固守。唐崖河東岸“崖岸高峻”,當年自必首先考慮城防,但觀瞻上也令人感到雄秀兩兼,心馳神往。現在,唐崖河下游建了朝陽觀水庫,回水上溢,已經超過當年土司城地界,但水位還遠在城區之下。可以想見,當年即使山洪爆發,也不會對皇城構成任何威脅。
整個城址橫向的三條街道皆為青石鋪就,光滑明亮,全是幾百年間一代又一代人的腳印疊加打磨而成,十八條縱向的街巷石級很寬,現在的人一步難跨,兩步又嫌不夠,走來有些吃力。而對于那個時代的人來說,卻正是他們習慣的步幅,可以想見,他們是多么的魁梧和強健。同時,還可想見當年的皇城及其周邊是多么的喧鬧和繁華。
喧鬧和繁華是一定的。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落遺址猶存,向今天的我們敘說那遠去的輝煌。現在我們看到的巨大牌坊,是明朝天啟三年(1623年)修建的,兩面鐫有“土王出巡”“漁樵耕讀”“云吞雨霧”“哪咤鬧海”“槐蔭送子”等精美的浮雕圖案。更加精美的是司城后半山腰里的土司皇墳,前中后成等腰梯形的小院壩全部用規則的青石鋪就,兩側為浮雕石花墻,墓廳前走廊之上,八道石門之后方為陵寢,并排四間均有棺木,全石仿木,檐柱斗拱上各種雕花圖案,可謂極盡奢華。在山腳唐崖碧水的縈繞下,氣象莊嚴。更能體現當時文化的是皇城東邊緊鄰唐崖河岸的張王廟,廟里供奉的是張飛的塑像,張飛的木雕像已在文革中被毀。寺廟前那對壯觀的石人石馬,歷數百年風雨后依然傲然而立,勢如騰驤,執轡武士如控馭狀,栩栩如生。左馬高2.38米,長2.8米,右馬高2.08米,長2.5米,乃是一公一母之故。馬身上雕刻著鞍蹬韁轡,韁繩上印刻著雕刻的年月日,雕工精致大氣,不僅可以讓我們窺見當年唐崖土司的強盛和氣派,更可以領略當時文化發展的先進和石雕藝術的精湛。后人有詩贊嘆:
石人石馬在浪舟,大仙留下幾千秋。
青草齊眉難開口,黃塵滿面起兜鍪。
狂風呼呼無毛動,細雨霏霏似汗流。
牧童有繩牽不走,狂鞭怒打不回頭。
詩作略顯粗淺,卻是生動傳神,也寄托著人們對那段遠去的歷史與輝煌的追憶。


① 唐崖土司城衙署區遺址全景。衙署區是整個城池的心臟,其建筑為中軸對稱,建有門樓、月臺、大衙門(土司辦公地)、官言堂(土司議事之所)、內宅(寢宮),屬比較典型的前朝后寢結構。供圖/唐崖土司城管理處 ② 張王廟 攝影/蒲元浩
和容美土司一樣,唐崖土司也是家族土司。設立時間大致和容美土司一樣,元初在此設立長官司,后擢升軍民千戶所,到明代又升為安撫司。第一代司主覃啟處是湘鄂覃氏公認的家族始祖覃汝先的曾孫。自此代代世襲,至十二世土司覃鼎繼位,于明代天啟年間奉朝廷之命帶兵入川,參與平定“奢安之亂”。“奢安之亂”影響很大,1621年,四川永寧巡撫佘崇明發動叛亂,東面占領重慶,西南占領遵義,包圍成都,建國“大梁”,四川巡撫征召西南各地土司出兵平叛,覃鼎率部參與平亂,悍勇無敵,功報大捷,遂以軍功擢升為安撫司。巨大的牌坊就是明熹宗朱由校手書敕建的。這是唐崖土司獲得的最高榮寵,也是獲得的最高品級。后來,清軍入關,吳三桂叛亂,覃氏土司誤判形勢,接受吳三桂封號。三藩之亂平定后,直到康熙十九年,唐崖土司才歸附清廷,清廷將唐崖土司降為長官司,直到改土歸流。
出征期間,唐崖土司由覃鼎夫人田氏攝政,田氏是龍潭土司的女兒,精明能干,當年唐崖覃氏土司與龍潭田氏土司之間常年為了爭奪地盤而兵戎相見。為了平息戰亂,龍潭土司提出“和親”,于是田氏作為和平大使,與唐崖土司之子覃鼎結為夫婦。在與山外的接觸中,田氏看到了漢人先進的文化和生產力。一次去峨眉山朝圣的時候,她專門派人在成都等地學習漢人養豬、種桑、養蠶、刺繡等技術,回來后傳授給當地百姓土民。唐崖司一帶養豬的傳統就此流傳下來。如今,唐崖司所在的尖山鄉已是全省聞名的“仔豬第一鄉”。田氏在土司內務管理上,也有其獨到之處。覃鼎去世后,其子宗堯即位,頗行不道,田氏繩以禮法,并親自主持了一段時間的政務。在這段時間里,“內則地方安謐,外則轉輸無乏”。后來,田氏將王位傳給了覃鼎的侄子覃宗禹,這是唐崖土司史上子襲父位的一個例外,它反映了田氏的遠見卓識。
現在,田氏夫人墓位于唐崖土司城遺址內,在土司墓左側,封土保存完好。墓前立有石碑和石牌坊。碑寬0.97米,高1.9米,基座高0.45米,有桌幾花紋圖案。碑面中刻“明顯妣誥封武略將軍覃太夫人田氏之墓”,前記“孝男印官茵宗記”,后題“皇明崇禎歲庚午季夏吉旦立”。在墓前有一較為矮小的素面石牌坊,造型簡單,無雕飾花紋。牌坊以石建成,高3.5米,邊高2.5米,中門寬2.04米,側門寬1.4米。牌坊兩側以鼓形石護柱,上以石為坊,鑿榫相接,是唐崖土司遺址上眾多墓穴中唯一沒有被盜和損毀的,具有很高的保護價值。

① 永寧衛千戶所百戶印(國家一級文物,印面) 供圖/唐崖土司城管理處

② 唐崖長官司印(國家二級文物,印面)供圖/唐崖土司城管理處
覃鼎的軍功是由功德牌坊來彰顯的,田氏夫人的故事則是通過世代子民的口碑相傳的。
兩相比較,容美和唐崖土司設立時間都在元至正年間,而唐崖土司輝煌的時期比容美土司更早,主要的輝煌時期在元至正年間以及隨后的一段時期。后來在波譎云詭的歷史大潮中,唐崖土司在夾縫中求生存,清初參加了吳三桂和川東譚宏的叛亂,雖然未遭犁庭之禍,卻也是逐漸式微,一直就是一個長官司。而后來居上的容美土司,審時度勢,在明代抗倭戰斗中建立奇功,被朝廷升格為宣慰司。其后在南明勢力、闖軍殘部和清廷之間,特別是在吳三桂叛亂中審時度勢,站穩了腳跟,被朝廷準予承襲宣慰使司,品級遠遠高出唐崖覃氏土司,下轄水燼、石梁、五峰、瑪瑙、椒山等長官司,其疆域在最鼎盛時達到七千多平方公里。而唐崖土司最終也就是一個長官司。可喜的是,今天,在鄂西南大地上,唐崖土司保存下來的物質形態的遺址,為我們今天研究那段歷史,提供了最直觀的資料和參照。一步步走在這布滿殘磚斷瓦的遺址上,我們仿佛看到土司王宮里明亮的燈火和豪飲的狂歡,看到了群山之間獵獵旌旗和血色的夕陽,看到了土司王的艱難時世和土民百姓的不盡滄桑,看見了榮華背后晶瑩的汗水與渾濁的眼淚。復原一個王朝完整的格局,讓我們感受到了這塊土地的堅實與厚重。

③ 唐崖土司標志性的功德牌坊遺存。牌坊正面寫著“荊南雄鎮”,背面寫著“楚蜀屏翰”,系明天啟三年(1623年)熹宗皇帝為嘉獎唐崖十四世土司覃鼎西征立功而敕建。攝影/王艷

④ 連接衙署區和中街的通道 攝影/張焱祺

德國波恩,2015年7月4日。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現場。這一天,位于湖北省咸豐縣的唐崖土司遺址與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貴州遵義海龍囤土司遺址以“中國土司遺址”之名在這里一起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攝影/歐陽開平
山水奇絕,一個山地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歷史,就蘊藉在這厚重之中。這塊土地上,后來有被賀龍收編的赫赫有名的黑洞神兵。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著名的忠堡大捷、板栗園大捷就在這塊土地上發生并被寫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那個當年眾多好漢嘯聚的黑洞,今天正成為旅游開發的熱點,現在叫黃金洞。也就在這不遠處,坪壩營森林公園以它遮天蔽日的浩瀚的原始森林、一線串珠的四洞峽和萬畝杜鵑、珍稀植物珙桐名噪于世。原生態的自然資源、紅色革命歷史,再加上這悠久歷史文化的驚天出世,正在構成咸豐文化建設和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立體格局。
1735年,也就是雍正十三年,清廷以武力將容美土司強行改土歸流兩年后,迫于朝廷巨大的壓力,唐崖土司最后一代司主覃光烈與忠峒等十五家土司自請改土歸流,沿襲了十七代的唐崖覃氏土司舉家東遷至湖北江夏之漢陽,唐崖土司廢止。一代榮光就此塵封在這青山綠水之間。
唐崖土司的申遺之路曲折而又順利。上世紀七十年代,咸豐縣就將遺址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1986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兩年后成為恩施州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列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加上周邊居民大多是覃氏土司后裔,自覺保護的意識很強,文物得以逃過文革浩劫留存下來。2011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局部進行了考古發掘,基本上探明了遺址的分布范圍、整體布局和建筑結構。次年12月,唐崖土司遺址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在后來的兩年多時間里,申遺工作突飛猛進,省文物局派出一名副處長掛職咸豐縣副縣長,專門負責申遺工作。移民搬遷、拆遷還建、環境綠化、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夜以繼日地展開,其中的艱難難以盡述。我們現在看到的120套將近2萬平米的一期安置房已交付使用,栽種的5千多株樹木綠化面積達到3萬平米,一切都嚴格按照世界文化遺產規定的硬指標進行建設,因此得以在2015年7月順利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被譽為武陵大山深處的“小故宮”。
按照一般的規程,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周期在10年左右,日本最為著名的富士山列入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前后花了20年時間,而唐崖土司遺址僅僅用了兩年多一點的時間。這是唐崖速度,也是中國速度。
這顆塵封了三百多年的深山明珠,在今天重新煥發出奪目的光彩。
這光彩不再是唐崖覃氏土司的榮耀,今天,它屬于人民。
在申遺工作中,咸豐縣委縣政府、唐崖鎮委鎮政府和咸豐縣文物管理部門做了大量的工作,對唐崖土司歷史以及覃氏家族歷史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和整理,公開出版了裝幀精美的《唐崖土司城址》一書。翔實的資料為開發保護提供了科學的支撐。覃氏家族后裔也將珍藏幾百年的族譜貢獻出來,為遺址的挖掘保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唐崖鎮委鎮政府組織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文物部門的指導下,通過艱苦細致的努力,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征地和對城址上群眾的安置工作。遺址上的一草一木都得到了保護。遺址之外的唐崖河邊,一塊巨大的土地已經完成了土司皇城的復建規劃。遺憾的是,從文革起就一直在城址上悉心看護、擔任講解的陳照南老人,一年多前已經去世。欣慰的是,老人的孫女陳飛繼承老人遺愿,在城址上擔任解說員。
滬蓉西高速公路和宜萬鐵路已經開通多年,縣城之間城際高速公路正在打通最后一公里。安康至張家寨的鐵路即將上馬,承東啟西縱貫南北的交通格局,正把恩施州的好山好水和深厚人文積淀托舉起來推向世界。從這個角度來看“楚蜀屛瀚、荊南雄鎮”就有了更加深厚深刻的時代內涵。
楚蜀依舊依屏瀚,遺韻煥然起大風。唐崖土司遺址與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貴州海龍囤土司遺址一起,成為了中國第48處世界文化遺產,也就以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在湖北與武當山、明顯陵三足鼎立。鄂西南恩施州的文化旅游有了世界級的產品。自然景觀絕佳的恩施州再加上歷史文化深厚積淀的開發和滋養,文化旅游產業大放異彩必定指日可待。
而保護和開發依舊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