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琍強 張威
(江西省宜春市人民醫院 宜春336000)
改良肛瘺結扎術的臨床應用
鄧琍強張威
(江西省宜春市人民醫院宜春336000)
目的:探討改良肛瘺結扎術的治療效果。方法:將2012年11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經括約肌型肛瘺患者74例,按照入院順序抽簽后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7例。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 (Ligation of the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LIFT),實驗組采用改良肛瘺結扎術。隨訪1年,觀察兩組的手術效果、創面愈合時間和肛門控便能力。結果:實驗組的手術時間、術后疼痛評分、術后住院時間、創面愈合時間和肛門控便能力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改良肛瘺結扎術降低了經括約肌型肛瘺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后疼痛評分、術后住院時間和創面愈合時間,提高了肛門控便能力,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經括約肌型肛瘺;改良肛瘺結扎術;治療效果
經括約肌型肛瘺作為外科常見疾病,治療難度較大。在臨床治療的時候,既要考慮到治療效果,也要考慮到患者的肛門功能[1]。肛瘺結扎術治療經括約肌型肛瘺的效果較好,為了更好的保留患者的肛門括約肌,減少術后復發,我院改良了肛瘺結扎術,效果較好。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將2012年11月~2014年10月來我院接受治療的經括約肌型肛瘺患者74例,按照入院順序抽簽后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7例。實驗組男女比例24∶13;年齡23~55歲,平均年齡(36.17±7.17)歲;病程為4~50個月,平均病程(17.22±4.41)個月。對照組男女比例23∶14;年齡23~54歲,平均年齡(35.44±7.68)歲;病程4~48個月,平均病程(17.01±4.31)個月。兩組患者的性別比例、年齡和病程等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標準經肛門指診或MRI確診;內、外括約肌功能正常;無肛瘺手術史;簽署知情同意協議書。
1.3排除標準急性發作者;結核性肛瘺者;皮下肛瘺者;合并糖尿病者;合并其他嚴重病癥者。
1.4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進行肛腸科常規術前準備,腰麻聯合硬膜外麻醉或局部麻醉,取側臥位或截石位,充分暴露肛門,常規消毒。手術后,常規使用抗生素、大便軟化劑等,常規引流。
1.4.1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先用雙氧水或生理鹽水從肛瘺外口注入,明確內口位置、瘺管的走向,用探針從肛瘺外口探入,從內口穿出,作為瘺管的標志。沿括約肌間溝外緣做2~3 cm的弧形切口,分離括約肌間溝,完全暴露游離瘺管,盡量靠近內括約肌鉗夾切斷結扎瘺管,在肛瘺外口及括約肌外瘺管做隧道式挖除后,開放引流,括約肌間切口全層縫合,包扎。
1.4.2實驗組采用改良經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Ligation of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LIFT)。手術步驟和對照組基本一樣,只是在切斷瘺管后將近端瘺管結扎在探條上,游離瘺管周圍的組織,逐步從肛門內退出探條,將瘺管套疊翻出至直腸內,緊靠粘膜予以結扎。外口及括約肌外瘺管仍做隧道式挖除,切口處理同對照組。
1.5觀察指標隨訪1年,觀察兩組的手術效果、創面愈合時間、肛門控便能力和術后復發率。
1.6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數據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的手術效果比較實驗組的手術時間、術后疼痛評分和術后住院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效果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效果比較(±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術后疼痛評分(分) 術后住院時間(d)實驗組對照組37 37 t P 35.79±6.11 38.77±6.54 12.479 <0.05 3.49±0.88 4.31±1.02 10.425 <0.05 5.49±2.24 6.09±2.88 11.338 <0.05
2.2兩組患者創面愈合時間和肛門控便能力比較實驗組的創面愈合時間和肛門控便能力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創面愈合時間和肛門控便能力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創面愈合時間和肛門控便能力比較(±s)
組別 n 創面愈合時間(d) 肛門控便能力(分)實驗組對照組37 37 t P 17.88±2.25 26.71±1.55 1.246 <0.05 1.24±0.08 5.77±0.34 1.779 <0.05
肛瘺由內口、瘺管、外口三部分組成[2~4]。治療肛瘺的主要目的是消除肛瘺內口及相關的瘺管,做好肛門括約肌的保護工作。LIFT在治療經括約肌型肛瘺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其根據肛周肌肉結構的解剖特點,盡可能的保留原有的解剖結構,清除病變組織[5~6]。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手術時間、術后疼痛評分、術后住院時間、創面愈合時間和肛門控便能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改良后的手術方法在降低手術時間、術后疼痛評分、術后住院時間等方面,比傳統的方法更有優勢,且未增加手術操作及創傷,降低了創面愈合時間,提高了肛門控便能力。總之,改良LIFT降低了經括約肌型肛瘺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后疼痛評分、術后住院時間和創面愈合時間,提高了肛門控便能力,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1]林義辦,鄧建中,彭翔.改良經括約肌間瘺管結扎術-Plug術治療低位肛瘺療效分析[J].河北醫藥,2014,36(4):537-538
[2]Chen TA.High Ligation of the Anal Fistula Tract by Lateral Approach[J].World J Surg,2016,40(2):479
[3]朱德意,陳誠豪.肛瘺經括約肌行括約肌間瘺管改良結扎術的臨床療效研究[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4,29(S1):175
[4]張園偉,樓繼軍.不同手術方式對高位單純性肛瘺的應用價值[J].浙江創傷外科,2014,19(4):655-656
[5]Sirany AM,Nygaard RM,Morken JJ.The ligation of the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 procedure for anal fistula:a mixed bag of results[J].Dis Colon Rectum,2015,58(6):604-612
[6]胡海平,陳喜麗.單純性經括約肌型肛瘺的手術改良方案及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34):43-45
R657.16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6.012
2016-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