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玲 干麗敏 朱小軍 張慶明 楊榮(甘肅省腫瘤醫院婦瘤科 蘭州730050)
新輔助化療對宮頸鱗癌Bub1、p53的影響*
衛玲干麗敏朱小軍張慶明楊榮
(甘肅省腫瘤醫院婦瘤科蘭州730050)
目的:探究新輔助化療對宮頸鱗癌中Bub1、p53的影響及其機理。方法: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宮頸鱗癌患者40例均采用新輔助化療治療。根據組織攝取部位不同分為癌旁組和癌中組。觀察治療前后癌旁組和癌中組的Bub1、p53的含量。結果:癌中組的Bub1均增高,p53均降低,接近癌旁組。結論:新輔助化療治療宮頸鱗癌臨床療效顯著,其機理可能是通過升高Bub1、降低p53含量進行調節,對腫瘤細胞的生長起到了抑制的作用。
宮頸鱗癌;新輔助化療;Bub1;p53
宮頸癌是婦科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發展中國家的婦科發病率高居第一位,在女性惡性腫瘤中及與腫瘤相關的女性死亡因素中居第二位[1],近年來的研究結果表明[2],隨著宮頸癌普查技術的發展和普及,早期宮頸癌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且趨向年輕化,約54%的患者年齡<50歲[3]。目前治療宮頸癌的主要手段是放療、化療和手術治療。1983年Frie等首次報道宮頸鱗癌是對化療(TP方案)敏感的腫瘤,從此,化療就在宮頸癌綜合治療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4],所以手術治療的同時,新輔助化療也成為當前宮頸癌治療過程中的重要步驟。新輔助化療(NACT)是指在局部治療(手術或放療)之前給予的全身化療,也叫早期化療。本研究通過免疫組化法研究分析Bub1、p53的含量變化,進而觀察新輔助化療在臨床上治療宮頸鱗癌的有效性,并探討其作用機理。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宮頸鱗癌患者40例,年齡50~65歲,平均年齡57.3歲;病程0.4~0.6年,平均病程0.5年。所有患者均通過組織學方法進行確診。
1.2試劑免疫組化試劑盒(Dako envision system labeled polymer,rHRP Anti-mouse and Anti-rabbit k1491),購于美國Dako公司;p53一抗工作液,購于上海基因有限公司;Bub1(Rabbit polyclonal to Bub1,aa1-312),購于美國Abcam公司,試驗稀釋度為1∶50。
1.3組織來源對患者化療前和化療后取病理組織,分為癌旁組織(癌旁組)和癌中組織(癌中組)。
1.4實驗方法對患者進行化療前取樣,進行實驗學檢查,確定患者患有宮頸鱗癌,并測定Bub1、p53的含量,化療后對患者再次取樣,測定Bub1、p53的含量。其中免疫組織化學法按試劑盒說明書操作,抗原修復采用水煮沸法,用小牛血清代替一抗作陰性對照,用已知宮頸鱗癌陽性切片作陽性對照。Bub1蛋白陽性著色主要定位于細胞核漿;p53蛋白陽性著色主要定位于細胞核。采用雙人雙盲法觀察結果,隨機選擇10個高倍視野,計數1 000個細胞,計算陽性細胞百分比。
1.5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患者進行新輔助化療前Bub1蛋白在宮頸癌中的表達Bub1蛋白陽性著色主要定位于細胞核漿,呈黃色或棕黃色顆粒。癌旁組Bub1陽性率為87.5%,癌中組Bub1陽性率為57.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圖1。

表1 新輔助化療前宮頸鱗癌組織及正常宮頸黏膜中Bub1的表達

圖1 早癌Bub1(400倍)
2.2患者進行新輔助化療后Bub1蛋白在宮頸癌中的表達癌旁組Bub1陽性率為87.5%,癌中組Bub1陽性率為82.5%。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新輔助化療后宮頸鱗癌組織及正常宮頸黏膜中Bub1的表達
2.3患者進行新輔助化療前p53蛋白在宮頸鱗癌中的表達p53蛋白陽性著色主要定位于細胞核,呈黃色或棕黃色顆粒。癌旁組p53陽性率為0.0%;癌中組p53陽性率為52.5%。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3、圖2。

表3 新輔助化療前宮頸鱗癌組織及正常宮頸黏膜中p53的表達

圖2 早癌p53(400倍)
2.4患者進行新輔助化療后p53蛋白在宮頸鱗癌中的表達癌旁組p53陽性率為0.0%;癌中組p53陽性率為5.0%。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4。

表4 新輔助化療后宮頸鱗癌組織及正常宮頸黏膜中p53的表達
我們采用免疫組化來分析40例宮頸鱗癌(癌中組織)及40例正常宮頸黏膜(癌旁組織)中Bub1的表達情況,結果宮頸鱗癌組織中Bub1表達明顯低于正常黏膜,兩組之間存在明顯差異。經過新輔助化療后,癌中組織的Bub1表達明顯增高,接近癌旁組織(P>0.05)。雖然臨床病例有限,但為臨床治療癌癥提供了重要指導。研究結果顯示,在正常的宮頸黏膜組織中Bub1蛋白表達較高,這說明一定量的Bub1蛋白可能是維持人類正常細胞有絲分裂所必須的。40例宮頸鱗癌及40例正常宮頸黏膜中p53表達結果顯示:正常宮頸黏膜中未發現p53蛋白,而40例宮頸鱗癌組織中p53陽性率為52.5%。經過新輔助化療后,患者癌中組織中p53顯著降低,接近癌旁組織中p53的含量,證明手術前對患者進行新輔助化療可以明顯改變p53的含量,有利于患者后期的恢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在新輔助化療中,采用紫杉醇通過抑制微管解聚可阻滯細胞周期,進而殺傷腫瘤。有研究顯示紫杉醇這種殺傷作用有賴于具有完整功能的紡錘體檢查點。紡錘體檢查點是細胞周期的最后關卡[5]。目前,臨床上對于紫杉醇的用量也不盡相同,有研究報道,175 mg/m2的紫杉醇對晚期初次化療的宮頸癌有效率為17%,而250 mg/m2紫杉醇有效率可達25%[6],患者化療后的副作用較小,生存率較高,這提示在臨床治療宮頸鱗癌時,不能單純的應用手術治療,應該配合有效的化療,起到抑制腫瘤生長因子的作用,為手術后的快速恢復提供一定的基礎,提高手術成功率,減輕患者的痛苦及經濟負擔。
[1]WHO.Comprehensive cervical cancer control:a guide to essential practice[M].Switzerland: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6.1
[2]王悅,魏利.宮頸癌手術治療進展[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2,26(12):1147-1149
[3]Filippeschi M,Moncini I,Bianchi B,et al.What Kind of surgery for cervical carcinoma[J]?G Chir,2012,33(4):139-146
[4]徐鳳梅,王敏.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組織中COX-2mRNA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17):33-34
[5]傅云峰,謝幸,葉大風.腫瘤與紡錘體檢查點的研究現狀[J].國際腫瘤學雜志,2005,32(1):3-6
[6]Legge F,Fuoco G,Lorusso D,et al.Pharmacotherapy of cervical cancer [J].Expert Opin Pharmacother,2010,11(12):2059-2075
R737.33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6.06.015
甘肅省社會發展類課題(編號:2015CGKJ63)
2016-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