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忠華,郭光華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燒傷科,南昌 330006)
?
大面積燒傷早期使用硫酸依替米星抗感染治療對肝腎功能的影響
付忠華,郭光華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燒傷科,南昌 330006)
目的觀察大面積燒傷早期使用硫酸依替米星抗感染治療對患者肝腎功能的影響。方法對28例大面積燒傷患者于燒傷后早期(燒傷后第3—5天)靜脈滴注硫酸依替米星150 mg抗感染治療,每日2次,治療7 ~10 d。于治療前后檢測患者肝腎功能指標,肝功能指標包括: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腎功能指標包括:肌酐(Cr),尿素氮(BuN)。結果治療后AST較治療前顯著下降(P<0.05);而ALT、BuN、Cr治療前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早期使用硫酸依替米星未明顯增加大面積燒傷患者肝腎功能損害。
大面積燒傷; 硫酸依替米星; 抗感染; 肝腎功能
大面積燒傷患者早期,全身體液大量、快速丟失造成有效循環血量不足,嚴重時患者出現休克,導致肝腎功能損害,出現急性腎功能衰竭。有研究[1-2]顯示,燒傷后早期主要是革蘭陰性菌感染為主,選擇抑制革蘭陰性菌感染的藥物成為燒傷早期治療的首選。氨基糖甙類藥物對治療革蘭陰性菌感染有效,且費用相對低廉,是燒傷早期控制細菌感染的較好藥物。但是,氨基糖甙類藥物的一些不良反應,如耳毒性、腎毒性也讓臨床醫生在選擇此類藥物時小心謹慎。且燒傷早期,尤其是大面積重度燒傷患者,在滲出期內,體液大量外滲、循環血量尚未穩定,肝腎功能本身存在損害的情況下,使用氨基糖甙類藥物是否會增加肝腎功能損害?有研究[3-5]顯示,硫酸依替米星對革蘭陰性菌感染具有較好的療效,且具有較小的肝腎毒性。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燒傷科2013—2015年對28例大面積燒傷患者早期使用硫酸依替米星抗感染治療,取得良好效果,且未明顯增加患者的肝腎功能損害,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28例大面積燒傷患者,男27例,女1例,年齡18~55歲,平均(38.43±10.02)歲;火焰燒傷23例,熱液燒傷3例,電燒傷2例;燒傷面積均≥70%,平均82.68%±9.55%;深Ⅱ度燒傷面積平均36.54%±22.15%,Ⅲ度燒傷面積平均46.14%±25.56%。
1.2治療方法
于燒傷后早期(燒傷后第3—5天)靜脈滴注硫酸依替米星(南昌濟民可信藥業生產,商品名:悉能,規格:100 mg·支-1)150 mg,每日2次,治療7 ~10 d。其中23例(77%)合并使用頭孢類藥物,19例(63%)合并使用青霉素類藥物,6例(20%)合并使用林可霉素類藥物,3例(10%)合并使用喹諾酮類藥物。
1.3觀察指標
于治療前后檢測患者肝腎功能指標,了解其對肝腎功能的影響。肝功能指標包括: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腎功能指標包括:肌酐(Cr),尿素氮(BuN)。
1.4統計學方法
治療后AST較治療前顯著下降(P<0.05);而ALT、BuN、Cr治療前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肝腎功能指標變化比較 ±s
*P<0.05與治療前比較。
燒傷后,特別是大面積重度燒傷患者,早期丟失大量體液,致全身循環血量下降,血容量不足,對心、肝、腎等體內大器官造成損害,如未得到及時有效的容量恢復,可引起休克,最終導致各器官的功能衰竭。燒傷后血管通透性增加,滲出在12 h達到高峰,48 h基本達到動態平衡,但大面積燒傷患者因組織壞死較多,炎性反應嚴重,體液滲出期延長,造成燒傷后早期一段時間內循環動力學不穩定,有腎功能損害的傾向。這時在某些損傷因素的作用下,如感染、補液不足、藥物的不良反應等,可誘發或加重器官的功能損害。
硫酸依替米星(悉能)屬氨基糖甙類,是一種廣譜抗菌素,能有效地控制革蘭陰性菌的感染。燒傷早期細菌感染,以革蘭陰性菌感染為主,在防治燒傷患者感染的時候,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可以成為臨床一個重要的選擇。但是,作為一種氨基糖甙類抗生素,也不應忽視其存在的一些不良反應,如耳毒性、腎毒性、神經肌肉阻斷作用等。然而,國外有研究[6-7]顯示,嚴重敗血癥的早期,大劑量使用阿米卡星也并未增加患者的腎損害;與健康成人志愿者相比,使用阿米卡星的兒童燒傷患者,增加了阿米卡星在血液中的清除率,這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肝腎損害。本研究結果顯示,早期使用硫酸依替米星后,谷丙轉氨酶、尿素氮及肌酐水平,與使用前相比,均無明顯差異,有意思的是,谷草轉氨酶在使用硫酸依替米星治療后,反而出現了下降,這可能是患者大面積燒傷后早期,體液大量丟失,肝臟短暫缺血造成肝細胞功能損害致谷草轉氨酶出現了一過性的增高,經過有效的輸液抗休克治療后,即是在合并使用硫酸依替米星的情況下,谷草轉氨酶仍恢復到了正常水平。
本研究結果表明,大面積燒傷患者早期使用硫酸依替米星,在有效補液的情況下,并未明顯增加患者的肝腎功能損害。
[1]童仁聯,陳輝,黃峻,等.燒傷創面細菌學調查與燒傷感染抗生素經驗性治療的探討[J].中國醫師雜志,2006,8(6):765-767.
[2]劉軍,付晉鳳,魏迪南.燒傷患者創面細菌分布特點及耐藥性分析[J].解放軍醫藥雜志,2013,25(12):20-23.
[3]覃鳳均,張國安.硫酸依替米星治療燒傷創面感染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2007,2(2):91-92.
[4]董濤.注射用硫酸依替米星的臨床不良反應分析[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08,8(10):795-796.
[5]宋毅,唐蕘,徐廷,等.2822例患者應用硫酸依替米星注射劑安全性分析[J].中國抗生素雜志,2006,31(1):31-32,51.
[6]Najmeddin F,Ahmadi A,Mahmoudi L,et al.Administration of higher doses of amikacin in early stages of sepsis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Acta Med Iran,2014,52(9):703-709.
[7]Sherwin C M,Wead S,Stockmann C,et al.Amikacin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among paediatric burn patients[J].Burns,2014,40(2):311-318.
(責任編輯:況榮華)
2016-01-10
R644
A
1009-8194(2016)07-0055-02
10.13764/j.cnki.lcsy.2016.07.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