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翔

因為屢次拍下天價藏品而登上頭條的劉益謙、王薇夫婦旗下的龍美術館重慶館于5月27日開館,這是夫婦倆四年之內設立的第三座美術館,在此之前,他們已經在上海的浦東和徐匯濱江開設兩家龍美術館,而據透露,龍美術館武漢館也在籌備之中。這些美術館中展品都是來自于劉益謙和王薇夫婦近年來在拍賣會上所得。
很好多人好奇龍美術館是如何建成的,劉益謙的回答是:“太太喜歡買油畫,買多了沒地方放,我就花了2個多億,把一個商場買下來,地下做倉庫,地上做展廳。”
2012年歲末,位于上海浦東羅山路、占地約1萬平方米的龍美術館(浦東館)正式對公眾開放,劉益謙的妻子王薇任館長。因其中藏品的實力和規模之大,龍美術館成為國內最大的私立美術館。時隔1年多,龍美術館(西岸館)在上海徐匯濱江地區開館。
關于龍美術館,劉益謙一直說太太王薇是主角:“我只是王館長的助理,幫她打雜的”。對于今年新進的大件,他說,不論是雞缸杯、唐卡,還是徐悲鴻的《十二生肖冊》,“這一切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龍美術館增加一些重量級藏品”。
“說起‘收藏,兩個字拆開來,‘收就是把你喜歡的東西收過來,‘藏就是把東西藏起來,我原來就是這樣做的。但自從開了龍美術館,‘收還在,‘藏就不是了。我現在把東西拿出來展示。這個過程中間,我認為有人多少會覺得:你一個土豪,搞這個東西做什么?你初中都沒畢業,你搞什么美術館?我想說,我以初中沒畢業做成現在這個樣子而自豪。我的個性、行為,可能會讓很多人不舒服,不過我也不在乎他們舒不舒服。”劉益謙說。
如今,龍美術館里的重要藏品既有劉益謙購進的珍貴文物,也有王薇鐘愛的紅色經典油畫及當代藝術作品。往來于館中看作品的既有普通中小學生,也有明星大咖,布拉德·皮特和安吉麗娜·茱莉曾帶著兩個孩子前來參觀,威廉王子也曾蒞臨。
“到了今天,龍美術館已經不只是我個人藏品的展示空間,而是弘揚歷史文化的一個場所,我認為這也是民間資本的社會責任。”劉益謙坦言,說的直白一點,就是介入公共文化領域,做社會公益活動,通過這樣一個方式來回饋社會。“我覺得這樣也能夠更好的體現和諧社會,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共同傳承中國文化。”
藝術精品比好股票更珍貴
劉益謙是中國改革開放后崛起的富豪之一,他的發跡,充滿著小人物鯉躍龍門路程中的艱辛、努力與機運。
雖然無論在福布斯富豪榜,還是胡潤百富榜上,劉益謙的排名都不是很靠前,但卻因為對藝術品的投入,成為中國藝術市場最具代表的收藏家。
對于劉益謙來說,收藏就是消費,“當一個人的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思考怎么花”。他說現在對一般的消費已經沒什么感覺了,“老婆買什么我穿什么”。但他對藝術品的迷戀卻日益加深,他說原因很簡單,“通過消費來認識藝術品,可以帶給我很多快樂。”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之前,在朵云軒、嘉德尚未進行拍賣時,書畫等藝術品基本都是以畫廊和私下交易的方式進行流通。當時我受一些朋友的影響,對藝術品也產生了一定興趣,但是由于不熟悉這個行業,對這種交易方式也不認可,就沒有參與。”劉益謙說,“1994年,我偶然通過紙媒廣告,得知北京嘉德要舉辦首場書畫拍賣會。通過了解后,我很認同這種公開透明的藝術品交易方式。于是我就來到嘉德首拍,并且參與其中,競買到了兩件近代大師作品:第一件是以7萬元人民幣購買了郭沫若先生的巨幅書法作品,這件作品目前估價應該有近千萬元了;第二件是以11萬元競買到李可染先生四尺整張的山水作品。這兩件作品應該算是我的收藏處女作了。”
對于其收藏藝術品的過程,劉益謙表示,第一個階段是投資,買藝術品投資過程中,慢慢變得喜歡,于是開始收藏,進入第二階段。到今天,開美術館,繼續收藏,但可能不是出于一個投資的概念,而是從美術館館藏脈絡系統來說,需要補什么東西,哪個階段是缺的就去買。“我認為我進入了這個階段。今后一段時間,我可能一直會從美術館藏品的傳承角度出發去買東西。現在,宋朝、明朝的瓷器我有了,但有些瓷器沒有,比如元青花。現在到處都有元青花,但因為沒出處,誰敢認啊?說個好玩的事,自從我有了微信,不少人都加了我,常常有人發我文圖,說的都是沒見過的‘國寶,我回他:我不懂。我的公司還經常收到信,甚至有人帶著東西到前臺來。”
劉益謙認為,投資股票、投資藝術品,從純投資的角度來說都一樣,都是投資一個有價值的東西。什么叫投資?投資就是發現價值,投資是相通的。“我認為從投資角度來說完全是相通的。股票也一樣,二級市場買股票,遵循一個原則,價高者得。”
不過,劉益謙也強調,藝術品和股票并不完全一樣,“我認為有了人類以后,藝術品見證了人類的文明,同時在傳承的過程中,藝術品帶給了我們快樂和喜悅。所以藝術品不是一般的東西能衡量的。”
此外,“藝術品不像股票這么多,藝術品只是分門類,就像天價的雞缸杯只是瓷器的一部分。股票我認為是越來越多,藝術品是會越來越少的。股票漲了馬上可以發,所以股票是源源不斷的,股票是可以造的,股票沒有臨摹的。藝術品不一樣,藝術品交易方法是一樣的,但本身是不一樣的,藝術品是越來越少,越賣越少。”劉益謙說。
近年來,中國傳統藝術品在各大拍賣會上頻頻拍出天價,這在劉益謙看來很正常,“國人生活水平提高了,追求文化水準也提高了,自然藝術品價格就上去了,原來的價格是不正常的。我們上千年的東西,卻賣不過人家的200年歷史的東西,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說起這些,劉益謙很是心痛,“很多人對人家的文化很認可,但對自己的文化一點都不認可、不自信。”
“我搞藝術品收藏也差不多20年了,之前說白了就是占有的心態。收藏,其實就是占有欲,把好的東西藏起來,傳給子孫后代。今天開美術館,這種占有欲的心態已經過了,現在的成就感,主要來自于把自己的藏品拿出來給眾人看,這個過程中我會有一種快感。在美術館里,我經常碰到一些老先生,還有小朋友,認識我的就說,你買回來的這個東西真好。這就是成就感。我不是通過藝術品來兌現,來獲取財富上的收益,我認為我已經過了這一階段。”
面對爭議坦然面對
劉益謙2013年從紐約蘇富比買回蘇東坡《功甫帖》,但這短短九字的《功甫帖》之后引發了真偽大論戰,劉益謙面對媒體與上海博物館的霸氣演出,更是爭議多多。
《功甫帖》之后,“劉益謙用天價雞缸杯喝茶”一事也曾被傳的沸沸揚揚,還被指責不尊重文物。劉益謙對此頗感無奈。他認為,所謂古玩,便指明這東西一來是古董,二來便是需要把玩,“這幾乎是一件全世界瓷器界像朝圣一樣看待的東西,現在我能夠花錢買回來,以這樣的心情喝下茶,這是很正常的表現。我也是個凡人,有最基本的個性。喝一次茶就破壞文物了?”
當然,爭議最大的還是劉益謙的風格。馳騁藝術品市場二十年,劉益謙購買藝術品的原則簡單到令人驚愕的地步——最貴的就是最好的。“我知道說這話有點兒土豪的味道。藝術品有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但拍賣圖錄里面有幾百件作品,為什么選這件作品做封面?因為征集來的人認為,這件作品是幾百件里面比較出類拔萃的作品,具有最高的藝術性,同時最有可能賣出好價格。所以,有錢就買最貴的,永遠正確。”劉益謙說。
在劉益謙看來,“叫富豪、土豪都一樣,不排斥,這很正常。現在經常會產生一些新名詞,跟傳統的意思不一樣了。我甚至認為土豪是比較中性的一個詞,反過來叫富豪反而有些土了,土豪比較時尚了。”
對于自己動輒天價拍得藏品的爭議,劉益謙也有話要說,“這可能是國人窮慣了。說我燒錢?我是把我們的文化買回來,你有本事也去燒錢看看。我認為收藏也在體現一個人的個性,不要感覺自己只能干一件事情。我們當下社會不缺專業性的人才,缺的是綜合性的人才,人生不要把自己只定位于哪一個專業,應該綜合性的考量自己。收藏也一樣,每個門類都有頂尖的藝術作品,僅局限于某一方面,以我的性格而言總感覺有所缺憾。一個人被騙的前提,這個人肯定是貪小便宜才被騙。從外表看,的確是這樣,藝術品市場存在著真真假假。我的經驗是,不聽一個人的意見,要廣泛聽取市場不同專家的意見。這是你買東西不容易上當受騙的基本法則。其實,不管是國內國外,我都是在進行藝術品的購買和傳承,這一點是沒有變化的。而且讓流失海外的部分藝術瑰寶回家,我也是在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劉益謙認為,他們這代人創業時,正處于大的時代變革期,機會相對多一些。現在的80、90后,相比起來發達的概率會低很多。但一個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比如互聯網領域就很有潛力。最起碼年輕人要謙虛好學、勤快,同時又不拍挫折,但現在很多年輕人缺乏這方面的東西,恐怕跟現在的教育有關,“我的財富主要來自于改革開放三十年,完全是這個時代的受益者。我也不想說什么大道理,只是覺得我的財富取之于當下社會,就應該適時回報這個社會,對其能有所貢獻,要逐步把它們用于取之而來的地方。”劉益謙說,“我的根在中國,我的事業都在國內,我認為這是一片能夠成就‘中國夢的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