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安
【摘要】本文從銀行角度,分析銀行市場結構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影響。中小銀行在獲得“軟信息”方面成本較低,在為中小企業提供信貸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從而中小銀行的發展有利于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同時,銀行之間的競爭促進銀行降低貸款成本,也提高了中小企業獲得貸款的機會,并降低信貸成本。為此,為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政策上應加快中小銀行的發展,并通過打破壟斷,促進銀行之間的良性競爭,提升銀行效率。
【關鍵詞】銀行市場結構 中小銀行 競爭結構 中小企業融資
針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而銀行信貸作為中小企業融資的主要來源。如何促使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對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起著決定性作用。本文認為,本地銀行市場結構,包括中小銀行發展情況以及銀行市場競爭,對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產生重要影響。通過構建合理的銀行市場結構,能夠有效緩解中小企業借款難問題。
一、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
中小企業融資難一直是我國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一個難題。大量研究發現我國中小企業存在融資約束,梁冰(2005)基于中小企業調查問卷,深入分析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情況,發現調查中65.7%的企業出現過資金緊張問題,而當出現資金緊張時,采取向銀行借款的方式獲得資金往往較為困難,難以滿足其融資需求,此時,很多企業(占樣本23%)不得不向親友和其他企業借款以緩解資金壓力。這反映了銀行難以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出現了信貸的配給,中小企業融資難。姚益龍等(2008)調查東莞市中小企業,發現33%的中小企業認為資金不足是限制企業發展的首要因素,對資金的需求上,有74%的有融資需求,但其中只有30%的企業能夠向銀行借到款。可見,在我國現階段,中小企業普遍面臨融資難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借款的中小企業自身和貸款的銀行共同決定的。
中小企業自身方面,普遍存在一些問題,會增加銀行的借款成本和風險。第一,財務報表不夠規范。銀行審批中小企業貸款,需要規范的企業財務報表,評估其盈利能力和對貸款的償還能力,而中小企業財務報表往往不夠規范,缺乏必要的信息,信息不對稱使銀行難以評估其貸款風險,從而不愿向中小企業貸款。第二,經營風險高。中小企業規模小、業務集中,使其抗風險能力差,在面臨市場的負面沖擊時,難以償還貸款可能性更大。此外,中小民營企業控股股東往往為個體,企業管理不夠規范,個人對企業的決策具有決定性影響,這也增加了其自身經營風險和銀行借款風險。
銀行方面,由于我國銀行的經營特征,也使其不愿對中小企業貸款。第一,我國銀行體制決定其對中小企業貸款難。我國的銀行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這些銀行優先保障國有大中型企業資金需求,對中小企業的資信審核往往也參照國有大中型企業標準,而中小企業往往難以達到這些標準。第二,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處理費用高。對于一筆貸款,無論貸款金額多少,都需要經過同樣的程序,產生同樣的處理成本,而中小企業貸款數額往往較小,從而單位貸款的成本較高,使銀行往往不愿向中小企業貸款。第三,缺乏有效的中小企業貸款管理模式。從目前國內銀行發展情況看,還未找到中小企業貸款的有效管理模式,而且前期歷史教訓慘烈,成本高昂。
由于中小企業自身的特點難以改變,對于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應從為其提供貸款的銀行角度出發。即考慮中小企業自身特點后,致力于制定合理的銀行業發展政策,以緩解其借款難問題和降低其借款成本。而銀行市場結構,包括中小銀行發展和銀行之間競爭,通過中小銀行的比較優勢,以及信貸成本降低,能夠有效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二、中小銀行發展對中小企業融資影響
銀行業中,大小銀行的比較優勢不同,從而在對不同類型企業貸款方面具有各自的比較優勢。按照林毅夫等(2005)觀點,銀行是基于規模的專業化分工,即大銀行向大企業貸款,中小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其理論邏輯是:首先,小銀行資產規模較小,如果中小銀行貸款給大企業,則難以有效分散其風險,與此相對,大銀行資產規模較大,對大企業貸款能力較強。其次,中小銀行在處理“軟信息”方面具有比較優勢,能夠有效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中小企業由于財務報表不規范、缺乏抵押資產和經營風險高等問題,難以向銀行提供可以量化的“硬信息”。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決策,往往需要依賴對企業家個人能力和信譽等不可量化的“軟信息”了解。而“軟信息”在層級復雜、代理鏈條較長的大銀行中傳遞困難,導致大銀行信貸決策者在處理中小企業信貸時面臨信息不對稱,而中小銀行由于層級簡單、代理鏈條短,在處理中小企業“軟信息”方面更具比較優勢。此外,中小銀行往往是地域性的,和當地企業家之間具有長期的相互了解,也有助于中小銀行獲得中小企業的軟信息。為此,在比較優勢下,大銀行向大企業貸款,中小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
與發展階段和人均收入相同的國家相比,我國中小銀行數量偏少、市場份額偏小,中小銀行的發展滯后。雖然近年來,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等中小銀行快速發展,但其存款和貸款規模相對國有商業銀行差距仍然很大。這是由于,一方面地方政府對大銀行的政策傾斜和中小銀行發展中存在的體制障礙,會限制中小銀行的發展壯大;另一方面,大銀行的市場勢力的延續性成為中小銀行拓展業務的一個障礙,本地中小銀行業務范圍往往仍處于大銀行尚未觸及的領域,如中小企業信貸方面,在主流業務方面仍難以和大銀行競爭。
從中小銀行對緩解中小企業融資效果看,現階段,我國中小銀行對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效果也有待提升。一方面是由于中小銀行發展較慢,其自身存款和信貸規模較小,面對龐大的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其所產生的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很多中小銀行在發展戰略上,沿著大銀行的發展思路,在中小企業貸款方面優勢并不突出,這也限制了其對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方面的能力。為此,要通過中小銀行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需要從政策和中小銀行自身兩個方面著手。政策上,需要破除體制障礙,扶持中小銀行的發展,增加中小企業在銀行業中的比重;中小企業自身方面,需要把握自身比較優勢,集中于有比較優勢的中小企業信貸業務,不能盲目跟隨大銀行的發展戰略。
三、銀行之間競爭對中小企業融資影響
競爭有利于促進企業創新,從而提高企業的效率(Porter,1990)。銀行之間競爭能夠通過市場競爭壓力,促進銀行改善治理結構和經營方式,降低經營成本,從而緩解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魯丹等(2008)認為大銀行之間的競爭能夠降低信息傳遞過程中的代理成本,從而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此外,銀行的競爭也能夠促使銀行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業傾斜,通過生產專門化的信息來避免競爭的影響。馬雪彬等(2014)分析了利率市場化環境下,銀行競爭對中小企業融資影響,發現隨著利率市場化,銀行競爭加劇,會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從而使中小企業獲得資金的機會增加和成本降低。這些研究均認為競爭促進融資成本降低,從而有利于中小企業融資。
在我國現有銀行市場結構下,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壟斷大部分信貸資源,并且在不同地區,這些銀行的市場勢力不同。中國人民銀行中小企業金融制度調查結果顯示,超過74%的被調查企業初始開戶行集中在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依賴這些大銀行的信貸配給,這反映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壟斷了大部分資源。在大銀行壟斷市場的情況下,市場競爭較弱,壟斷者對于改善經營方式,降低信貸成本缺乏動力。而中小民營企業往往缺乏政治關系,以及其自身的管理不規范和高風險經營,大銀行更沒有動力向信貸成本和風險較高的中小企業貸款。此外,近年來我國大銀行選擇大城市-大銀行的發展戰略,信貸大舉從縣域市場退出,基層存款向上級大城市集中,信貸審批權集中于大城市的總行和分行,這種資金從小城市向大城市的流動,導致縣域中小企業獲得貸款更加困難。在這種情況下,由于中小銀行規模較小,即使中小銀行有動力向中小企業貸款,但面對如此龐大的中小企業信貸需求市場,中小銀行對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作用也有限。因此,解決中小企業難問題,不僅要注重中小銀行的作用,也要提高銀行競爭水平,通過競爭促進大銀行改善經營方式,通過降低信貸成本,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現階段,我國大銀行在體制改革和經營方式改善方面有巨大空間,通過競爭推動大銀行產權改制和組織重構,以提高銀行經營效率,短期內能夠一定程度上彌補中小銀行發展滯后的格局,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四、小結
中小企業作為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中小企業融資難,卻限制中小企業發展,勢必對我國經濟造成負面影響。基于銀行信貸仍作為中小企業融資的主要來源,本文從銀行市場結構,即中小銀行發展和銀行之間競爭角度,分析其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影響。中小銀行由于其對中小企業貸款方面的比較優勢,發展中小銀行能一定程度上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但由于中小銀行規模較小,面對龐大的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其作用有限。而通過加強銀行之間競爭,能夠通過競爭壓力推動銀行進行改革創新,提高自身的效率,降低信貸成本,有助于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為此,政策上,一方面要加強中小銀行發展,這往往需求一個較長的時期;另一方面也要破除行業壟斷,加強銀行間的良性競爭,這在短期內可以彌補中小銀行發展滯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Porter,M.E.,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0.
[2]魯丹,肖華榮.“銀行市場競爭結構、信息生產和中小企業融資”.《金融研究》,2008年第05期,第107-113頁.
[3]姚益龍,鄧湘益.“信息不對稱對中小企業融資決策的影響研究——以東莞市中小企業為例”.《南方金融》,2008年第6期,第22-25頁.
[4]梁冰.“我國中小企業發展及融資狀況調查報告”.《金融研究》,2005年第05期,第120-138頁.
[5]林毅夫,孫希芳.“信息、非正規金融與中小企業融資”.《經濟研究》,2005年第07期,第35-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