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2006年起,總行開始加大硬幣的投放力度,逐漸減少小面額紙幣的投放,以推進小面額貨幣的硬幣化。從人行蘇州中支2005年到2014年硬幣投放情況來看,2012年是硬幣投放的分水嶺,2012年之前硬幣投放量每年大幅增長,2012年達到峰值之后投放量開始逐漸減少,這與蘇州市地方政府從2012年起為適應經濟新常態主動調結構、惠民生、降低發展速度以及非現金支付結算方式的迅猛發展密不可分。經過我們對硬幣需求狀況的調查發現,硬幣的需求量總體雖然減少,但在某些部門、某些時間段內還是呈現供不應求的狀況,社會公眾感覺硬幣兌換有一定困難,硬幣供求還存在結構性失衡,對此本文分析了決定硬幣供求的因素和導致硬幣供不應求的原因,并對解決硬幣結構性供需失衡問題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硬幣 經濟新常態 供需失衡
一、決定硬幣需求的因素分析
(一)經濟飛速增長決定了硬幣需求的增長
1.地方經濟增長與硬幣需求存在正相關關系。蘇州地方經濟近年來飛速發展,由于經濟總量的突飛猛進,硬幣投放總額一直呈現大幅持續增長的態勢。2012年硬幣投放21,627.5萬元,比2005年5,445.8萬元增長了297%,2012年蘇州GDP達到12011億元,比2005年GDP4026億元增長了198%,2012年后蘇州GDP增速明顯放緩,2013年增速為9.8%,首次跌破二位數,與之對應的2013年硬幣投放量同比下降了22.37%。這也佐證了硬幣需求量與GDP增速變化方向大體一致,大致呈現正比例關系。
2.社會商品零售總額與硬幣需求存在對應關系。商品經濟的快速增長,導致硬幣需求量相應增加。由于地方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蘇州市全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逐年增加,以超市、餐飲業、旅游業為代表的服務業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這些行業的快速發展也影響了硬幣的供求關系。
(二)非現金結算方式的應用和推廣
近年來蘇州市政府和各商業銀行大力加強金融業務創新和非現金支付方式的建設,非現金支付手段飛速發展,電話銀行、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市民卡使用人數快速增長。中國銀聯最新交易數據顯示,2014年銀行卡跨行交易額達41.1萬億元,同比增長27.3%。目前,全國可以使用銀聯卡的商戶、POS(刷卡機)和ATM(取款機)數量分別同比增長58%、50%和21%,非現金支付結算方式既不會引起錢款上的誤差,杜絕了假幣,又提高了結算效率,對居民硬幣需求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據我們調查,從蘇州市民卡的消費次數和消費金額來看,呈現逐年增長的態勢,2014年的消費次數同比增長12.92%,消費金額增長8.96%,按2014的刷卡額計算就大約減少了硬幣需求8億元。
二、導致硬幣結構性供求失衡的原因
(一)回籠渠道不暢,硬幣大量沉淀
硬幣雖有鑄造成本低廉、流通時間長等優點,但因其笨重不易攜帶、清分難等缺點,造成其流通不暢。從近幾年蘇州市全轄硬幣投放回籠情況看,2013、2014年硬幣只有投放而無回籠。零售業和公共服務類企業大多出于留存硬幣備日常周轉的考慮,對于收入的硬幣基本留存,不繳存商業銀行,由此帶來了大量的硬幣沉淀。此外,近年來興起了硬幣收藏熱,也造成了硬幣回籠難。硬幣收藏對于人們增加關于貨幣方面的知識有一定的幫助,但隨著收藏人群的不斷壯大,收藏數量的增長,也對硬幣的流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二)投放不均衡,導致供需失衡
調查發現,銀行業金融機構為了獲取或穩定大客戶和優質客戶,往往優先滿足這些客戶的需求,硬幣投放也向他們傾斜,而廣大小商戶、居民個人的硬幣兌換需求卻得不到滿足,造成硬幣供應不均衡,小商戶和居民個人的硬幣需求難以得到保障。此外,金融機構從人民銀行發行庫領到硬幣后,內部調撥、分配時常傾向于市區人流量密集的大網點,而郊區、農村等偏遠地區的網點常常難以及時充足供應,造成硬幣供應區域的不平衡。
(三)商業銀行追求經濟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硬幣的流通
硬幣品種繁多,清分強度較大,硬幣清分機具的價格和日常維修保養費用昂貴,金融機構出于成本考慮,普遍缺乏硬幣清點及包裝機具,金融機構網點人員手工清點硬幣耗時耗力并影響其他業務的辦理。而且金融機構未將硬幣的回籠及兌換業務列為業績考核內容,在金融機構注重考核的前提下,經辦人員對硬幣繳兌業務必然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使硬幣的回籠受到限制。此外,由于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經營目標影響硬幣原封新券投放數量。目前金融機構基本采取社會化運鈔方式,由運鈔公司負責現金押運。硬幣由于金額小,且重量大、體積大,車輛要求高,無形中增加了金融機構的調運成本,使得商業銀行不愿根據流通需要調運充足的硬幣。
(四)公眾對硬幣的法定地位、硬幣職能認識不夠
社會公眾對使用愛護硬幣知識了解不夠,加上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導致一些居民對硬幣的處置隨意性加大,一個家庭少則有幾十枚硬幣,多則有幾百枚硬幣,并且由于嫌麻煩,基本不愿意去銀行業金融機構兌換。居民的存兌意識也不強,認為硬幣面值小,金額不大,到銀行存兌沒有多大實際意義,另外由于銀行業金融機構對硬幣的兌換,存在著推諉的現象,對前來辦理硬幣兌換、存款的客戶態度冷淡甚至拒絕辦理,也造成公眾不愿主動去銀行繳兌。
三、相關政策建議
(一)加強調查研究,分析和掌握硬幣流通規律,以需定投
當硬幣回籠與投放基本持平的時候,人民銀行投放的硬幣量只需填補殘損硬幣回籠產生的缺口及滿足市場發展所需增量即可。因此,這就要求我們認真搞好調查分析工作,密切關注地區經濟發展規劃、社會投資變化以及金融運行狀況,充分考慮物價波動、人口變動等因素的影響以及殘損幣的回收比率,確定回籠與投放的平衡點,合理測算出人民銀行硬幣的投放量,達到硬幣流通順暢、滿足市場需求的目標。另外還要定期對市場硬幣流通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及時掌握轄區硬幣投放、回籠新情況以及硬幣流通的新變化,注重對硬幣流入和流出的分析,摸清硬幣流向,掌握硬幣流通的變化規律,提高硬幣投放回籠的預測能力,合理調整硬幣供應量,以需定投。在滿足市場實時需求的基礎上,防止投放過多造成沉淀與積壓。
(二)加大硬幣機具配置,調節硬幣供求
一是金融機構要加大相關設施的投入,配置硬幣清分、整點、包裝和鑒偽機具,減少因怕清點麻煩而拒收硬幣的現象,提高硬幣循環利用率,緩解硬幣供需矛盾。二是金融機構要增加硬幣兌換機等硬幣自動兌換設備的使用。通過硬幣兌換機的大量使用,有效提高硬幣回籠量,使居民日常生活中沉淀的硬幣重新進入正常的流通領域,在很大程度上調節硬幣的供求。結合公眾的兌換習慣將紙硬幣雙向兌換機布置在商業銀行各網點、各超市上,提供免費的紙硬幣雙向兌換服務,調動公眾自助兌換硬幣的積極性,這樣可達到硬幣投放、回籠雙贏的效果。
(三)努力拓展硬幣流通渠道
目前,我市硬幣的使用大戶主要有超市、農貿市場、公交公司等。其中超市與農貿市場是硬幣的投放大戶,公交公司是回籠大戶,硬幣投放與回籠呈現明顯的單向特征,缺乏有效的調劑中介。因此央行要積極引導、組織金融機構做好硬幣供需雙方的調劑工作,指導金融機構建立小面額硬幣信息交流平臺,讓硬幣緊缺企業與富余企業互通有無,有效解決硬幣積壓和緊缺的雙重矛盾,解決硬幣供求不平衡的難題。
(四)優化金融服務,加快硬幣回籠速度
一是轉變金融機構經營理念。針對目前金融機構營業網點柜員兌換硬幣等小面額貨幣殘損券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建議金融機構轉變經營理念,將殘損幣、硬幣的兌換服務作為提升自身形象、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特色服務的契機,努力提升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金融機構要加強柜面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讓柜面人員牢記金融機構承擔著為公眾無償兌換零錢的義務,肩負起自身的社會責任,在工作中推行“首兌負責制”,杜絕金融機構不予兌換硬幣或相互推諉的情況。
二是設立硬幣調劑中心和兌換點,方便公眾兌換硬幣,各金融機構應根據具體實際和客戶群特點,設立區域性硬幣調劑中心。同時,各營業網點也可以在節假日如春節、元旦前夕硬幣需求量大的特定時點,在人流量密集、交通方便的地區設置硬幣兌換點,集中辦理硬幣兌換業務,滿足人民群眾小額支付的需要。
(五)人民銀行要加強對商業銀行監督力度,促使金融機構履行社會職責
一是人民銀行根據市場硬幣流通狀況,建立硬幣券別搭配機制,合理搭配投放硬幣原封新券。針對目前金融機構偏好提取大面額人民幣的現狀,在金融機構提取大面額人民幣時,搭配一定比例的硬幣,通過強制搭配的方式,使市場中流通的人民幣在保證總量供應的同時,也能保證券別合理。二是加強對金融機構硬幣兌換服務的引導和檢查。人民銀行要制定商業銀行硬幣兌換工作的相關制度和辦法,規范金融機構營業網點兌換硬幣行為,督促金融機構履行好自身的社會責任。
(六)加快面向企業和居民的支付工具創新,完善非現金支付體系
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支付服務的主力軍,應充分依托現代化支付系統的服務網絡優勢,結合地區實際加大非現金支付工具創新力度。要不斷開發面向單位和個人客戶群體的新的支付產品。如根據電子商務的發展和支付服務市場細分的要求,完善網上支付、移動支付、電話支付等新型支付手段,開發適合城鎮和農村經濟社會特點的支付工具,滿足各個階層、各類群體的支付需求。還要加大服務創新力度,增強支付產品營銷能力。采取優惠措施加快發展中小特約商戶,提高特約商戶的普及率,鼓勵客戶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加大使用銀行卡的優惠力度,提高持卡消費率。大力開發和推廣多用途小額電子支付工具。
作者簡介:謝晉東(1971-),男,漢族,江蘇蘇州人,畢業于南京大學,任職于中國人民銀行蘇州中心支行,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