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晶晶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奇跡,得益于一系列市場化的制度變革。如今制度變革、要素投入、全球化、人口紅利所提供的長期增長動力都在衰減,粗放型的增長模式無以為繼,經濟的發展將依賴于持續不斷的制度創新。
【關鍵詞】中國經濟 市場化 制度紅利 制度創新
中國經濟三十年來的高速增長常被歸因于生產要素投入、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包括勞動、資本在內的生產要素積極地促進了經濟高速增長,而技術進步和制度變遷提高了生產要素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一、改革的制度紅利
制度經濟學理論認為政治制度和產權制度先于經濟發展并決定經濟增長。學者普遍認為制度變遷是推動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比較優勢和發展戰略[1],競爭和產權制度[2]、市場化和經濟體制改革[3]等因素都對經濟增長有重要作用。三十年來的濟體制改革帶來的政策性和體制性需求,為經濟的持續增長釋放了巨大的活力空間[4]。
改革開放初期,制度創新驅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了農業生產率;鄉鎮企業不斷涌現,小商品市場和中小型制造業迅速繁榮。國有企業進行承包制和股份制改革;深圳、珠海等地先后被劃為經濟特區,大連、天津等十四個城市被劃為沿海開放城市,一個由外向內輻射的經濟開放格局初步形成[5]。
二、經濟增長趨緩
勞動力優勢是催生中國出口導向模式的主要原因,較低的勞動力價格和特定的經濟制度導致產出分配趨于懸殊,衍生出高儲蓄、低消費的結構特征。而現在人口結構的老年化導致中國的“人口紅利”即將消失。過去形成的低消費、低勞動力成本支持的高投資的經濟發展方式將發生變化[6]。
制度變革、要素投入、全球化、人口紅利所提供的長期增長動力都在衰減,以大量增加資源、資金投入維持的粗放型增長模式已走到盡頭,中國正在進入一個增長格局變化的新時期。對中國這樣的非創新型經濟體而言,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必須依賴制度的改革[7]。
三、新的增長模式和制度創新
今后我國要保證經濟持續增長必須著重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加速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
粗放型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生產率增長應逐漸轉移到以技術進步為主要動力的軌道上。完善市場規則,建立健全對產權和知識產權的法律保護,改革金融體制,培養風險投資機制,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狀況,以形成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和制度保障。
(二)推進戶籍改革
僵化的戶籍制度令移民成本過高。對勞動力市場而言,當前全國有約2.74億農民工[8],其中外出務工農民工1.68億。但是這些勞動人口僅在城市務工,未完成城市居民化。應逐步放松戶籍管制,配合以實際常住人口為基礎的財政、教育、醫療、退休等制度改革[9]。當流動性得到進一步的釋放,人們不必過分擔心戶籍制度綁定的各項社會保障時,創造性和生產力都得到進一步的解放。
(三)繼續推進市場化改革
1.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體。政府以扭曲價格的政策促進貿易增長,如保持較低的利率以及對能源、土地以及水電等生產要素采取價格管制,導致價格對于企業失去了信號傳遞功能。應該以市場方式配置資源,實現經濟增長動力的轉換。
2.以政府引導為補充。改革精簡政府機構和職能,打擊腐敗,強化公眾監督,減少妨礙市場競爭的行政干預[10]。政府應在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中發揮因勢利導的作用[11]。林毅夫提出,每個國家的稟賦結構不同,而一國的最佳產業結構,是所有產業都符合該國的相對優勢,這樣的經濟將具有競爭力,資本將會迅速積累,有競爭優勢的領域將會轉化,產業結構也會升級到一個相對較高的資本密集度。企業進入優勢領域,輔以技能、物流、交通、融資渠道的提升,就會帶來成功的產業升級和經濟多元化[12]。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政府來提供足夠的鼓勵措施激勵企業勇敢地進入一些領域,并提供必要的配套措施。
四、總結
市場化的制度改革帶來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高速經濟增長,今后新的經濟增長也需要持續不斷的制度創新。應當加速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使經濟從粗放型的發展方式轉移到集約型,以技術進步帶動生產率的增長。完善市場規則,改革金融體制,培養風險投資機制,改善中小企業融資狀況,形成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和制度保障。逐步放松戶籍制度,進一步釋放人口流動性和勞動力的創造性。最后,持續推進市場化改革,以市場而不是行政的方式來配置資源,讓價格機制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發揮基礎性作用,政府從生產型轉為服務型政府,在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中發揮因勢利導的作用,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多元化。
參考文獻
[1]樊綱,王小魯,張立文,朱恒鵬.中國各地區市場化相對進程報告.《經濟研究》2003年第3期.
[2]國家統計局.2014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2015.04.29.
[3]林毅夫.林毅夫回應爭議:新結構經濟學的要義.FT中文網,2012.10.25.
[4]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反思經濟發展與政策的理論框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5]林毅夫,劉明興.經濟發展戰略與中國的工業化.《經濟研究》2004年第7期.
[6]劉小玄.中國轉軌經濟中的產權結構和市場結構.《經濟研究》2003年第1期.
[7]南方都市報.三大戰略轉型決定中國經濟增長新格局.2012.11.15.
[8]聶輝華,鄒肇蕓.中國應從‘人口紅利’轉向‘制度紅利’.《國際經濟評論》,2012年第6期.
[9]潘向東.中國經濟增長需釋放‘制度紅利’.《企業觀察家》,2012年第6期.
[10]秦曉.中國未來經濟增長需靠制度紅利.證券時報,2011.04.11.
[11]王小魯.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與制度變革.《經濟研究》,2000年第7期.
[12]姚洋.教育投資與戶籍改革是居民收入增長的重要基礎.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201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