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各商業銀行開展農村金融發展滯后,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基于自身優勢大有可為:發揮網點和網絡優勢,堅持服務“三農”戰略定位;發揮零售和批發相結合的優勢,積極將農村資金返還農村;為農村金融發展量身定制創新產品。將來,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將繼續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加快產品要素創新、加強金融科技創新。
【關鍵詞】農村金融供需 中國郵儲銀行 服務“三農” 農村資金返還 創新產品
農業是立國之本。自2004年直至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2年關注“三農”問題。“三農”問題的解決,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指導,離不開廣大農民、涉農企業的努力奮斗,更離不開金融體系的有力支撐!然而,目前我國廣大農村卻成為了農村金融資本的薄弱地區。
一、我國農村金融的需求以及供給現狀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結構和產業化的持續推進,隨著商業銀行建設的推進,農村金融市場的開拓力度有所增強,農村資金需求量大幅增加,金融需求的種類逐漸多樣化,金融服務的需求變化加快。據初步測算,到2020年我國新農村建設需要新增資金15萬億-20萬億。農戶、農村各類企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規模資金投入。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村勞動力流動和農村商品流通加快,農民、企業也出現了多樣化金融服務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但現實中受農村金融獨特形態、銀行經營主業以及發展戰略定位等主、客觀因素影響而受到制約:
(一)大型商業銀行開展農村金融的內生動力明顯不足
與城市金融相比,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成本高,農村金融資本回報低,使得農村金融業務具有單筆收益低、風險高的顯著特征。大多數大型銀行對農村金融業務缺乏積極性和經驗積累,業務開拓魄力不足。
(二)現有產品的適應性較差,適銷對路的金融產品種類較少
大型商業銀行適合農村和農民特點的銀行卡、票據、理財、信托等新興金融服務涉及較少;涉農信貸業務缺乏信用體系建設、缺少有效抵押、質押品的涉農貸款主體匹配度較低,導致客戶的認可度不高,業務競爭力大為削弱;另外由于產品設計理念的偏差,其相應的風險把控措施效果也有所削弱,不利于信貸風險防控。
(三)農村資金外流現象嚴重
農村地區較難吸引到外來資金,而且各大國有商業銀行吸儲而流出的資金也是數量龐大。與此同時,大型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等項目效益明顯,農村信用社資金運用“非農化”趨勢日益明顯,進一步加劇了農村地區的金融“失血”狀況。
(四)機構網點數量和布局跟不上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大型商業銀行,在集中化管理和效益最大化原則的影響下,大規模撤并地縣級以下基層機構。即便金融支持“三農”新設的一批網點在數量、布局上滯后于區域規劃,既不利于農村業務的拓展,又在銀行核實貸款情況、貸后管理等方面帶來了不便,風險控制和監管難度增大。
(五)農村金融機構配置不合理
各行信貸重點正由農村向城鎮偏移、由農業向商業偏移,貸款趨向于優質客戶,其在農村業務有所萎縮,對農村經濟的支持作用有所削弱。由于金融服務點大量減少,各大銀行貸款權限上移,使得銀行農村地區基層機構的貸款權萎縮。
二、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搭建起我國農村金融需求與供給之間堅實的橋梁有其必然性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依托原本覆蓋城鄉的網絡優勢,積極拓展農村金融服務的輻射效應,始終踐行“普惠金融”之道,堅持服務“三農”的發展定位,成為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生力軍。
(一)發揮網點和網絡優勢,堅持服務“三農”戰略定位
中國郵儲銀行現擁有的39000個網點中60%以上位于農村。“取款不出村、貸款送上門、理財送下鄉、資金通天下、服務全天候”就是其服務“三農”最生動的寫照。
為了給廣大鄉鎮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將網點優勢轉化成網絡優勢,形成服務優勢:所有網點實現了全國聯網,各儲種可異地通存通兌,為廣大農民外出務工、經商、探親及旅游提供了可靠的結算服務。針對農民工匯款時間比較集中,郵儲銀行采取了增加服務臺席、延長服務時間、主動上門進廠服務等措施,推出了預約匯款、電話匯款等新服務,盡量減少農民工匯款的等候時間。
除提供儲蓄、綠卡和匯兌業務外,郵儲銀行還為廣大農村地區提供代理保險、代收農村電費、電話費和有線電視費等服務。此外一些地區的郵儲銀行還積極和各地的財政部門合作,辦理了代發糧食補助金、退耕還林款和計劃生育獎勵金等業務,實現了直接、足額發到戶,使中央支持“三農”的政策能夠及時有效傳導到農村居民手中。
在創新服務的同時,郵儲銀行不斷拓寬服務渠道:為解決農村普遍存在的小額提現難問題,在鄉鎮及以下農村地區選擇有一定經濟實力、信譽良好的商戶,通過為其安裝“商易通”固定設備;以商戶先行墊付現金的方式為農民提供“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及余額查詢服務……將助農取款機深入到沒有設立網點的鄉村,延展金融服務的觸角。
此外,郵儲銀行為提高“三農”金融服務水平,全面了解客戶實際需求,積極開展“金融服務進村入社區宣傳活動”——圍繞金融理財知識、電子銀行新知識、假幣識別、打擊非法集資活動等宣傳主題,主動上門為農村居民提供金融知識普及服務。通過與客戶群體的零距離接觸,引導農村居民運用金融知識,提升生活品質。
(二)發揮零售和批發相結合的優勢,積極將農村資金返還農村
從2004年起,幾乎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均對郵儲銀行資金返還農村提出要求。如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引導郵政儲蓄資金返還農村,大力發展農村小額貸款”;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郵政儲蓄銀行“進一步增加涉農信貸投放”。
郵儲銀行推出農戶聯保貸款、農戶保證貸款、商戶聯保貸款和商戶保證貸款四個全國性產品,服務對象主要為縣域內的廣大農戶、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主等經濟主體。通過對這類客戶發放貸款,支持他們擴大生產經營,增加收入,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截至2014年底,郵儲銀行涉農貸款余額5900多億元,是2011年的4.4倍;小微企業貸款余額5500多億元,比2011年增長了84.9%;累計發放小微企業貸款超過2.3萬億,有效解決了1200萬戶小微企業的經營資金短缺困難。
郵儲銀行還通過銀團貸款的方式,借助其他金融機構良好的資產營銷和管理能力,將大宗郵儲資金批發出去,投入到國家“三農”重點工程、農村基礎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等領域,使資金間接回流農村。
(三)創新產品,為農村金融發展量身定制金融服務
針對農村金融的獨特形態,郵儲銀行加快農村金融產品推廣和服務方式創新。目前已形成農戶貸款、商戶貸款、家庭農場、家庭專業合作社四大類較為完善的小額貸款產品體系,為現代農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更加豐富的金融服務。其中通過打造針對家庭農場的專屬信貸產品——家庭農場貸款品牌,為家庭農場提供“開戶、授信、電子銀行、結算”等一攬子金融服務,提升農村的金融覆蓋面。
郵儲銀行針對涉農企業擔保難,一方面與當地融資性擔保公司合作開發擔保公司擔保貸款,解決客戶融資難問題,另一方面在擔保模式上,重點探索創新“公司+農戶/商戶”、“農村專業合作社”、“政策平臺+農戶/小微企業”等模式,大力推廣“一次授信、循環支用、隨用隨貸”的農村循環貸模式,滿足生態發展區域內融資需求。此外部分地區還創新推出了“互助基金擔保”貸款模式,通過與行業協會、商會等開展合作,探索現代農業的新型融資服務體系,解決客戶因為缺乏必要的擔保措施而融資難的問題。
金融服務“三農”的另一個難點在于缺少信用體系。為建設農村的信用體系,郵儲銀行發起了信用村鎮建設,信貸員選擇一些客戶相對集中的鄉村,確定目標信用客戶,優先給予信貸扶持,信用好的鄉村可整村集中扶持,同時可由信用農戶擔保其他農戶,以信用村鎮輻射周邊村鎮,加快農村信用體系的建立。
三、服務“三農”,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可發揮更重要作用
服務“三農”,是郵儲銀行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和向商業銀行轉型的必由之路,還應繼續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繼續加大對“三農”的投入
建設“三農”,服務“三農”的工作一刻都不能放松,需要繼續加大對“三農”的信貸投入,確保“三農”貸款繼續保持高增長,實現“三個不低于”,將全行的資源更多地投向“三農”領域。
(二)加快產品要素創新
近年來,郵儲銀行通過廣泛深入的調研,先后推出了多款“三農”專屬信貸產品,下一步需要在推廣“三權”抵押貸款試點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抵(質)押擔保方式,積極探索林權、大型機具、訂單、技術專利等抵質押方式打破“三農”擔保瓶頸,同時加快研發推廣供應鏈融資產品,增強對上下游小微企業的拓展能力,努力滿足農村個性化的金融需求。
(三)加強金融科技創新
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已成為現代商業銀行支持“三農”的有力工具,未來,郵儲銀行需要在全面豐富手機銀行功能的同時,積極推動移動金融生態圈建設,搶占農村移動金融發展先機,同時進一步做好“三農”金融服務平臺建設,探索大數據應用技術,在客戶準入、授信審批、貸后管理等方面實現基于大數據的批量化和專業化運作,降低單筆業務運營成本。
(四)加強內部資源整合
郵政是具備“資金流”、“實物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行業,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具有無可比擬的網絡、品牌優勢,只要加強內部資源整合,充分挖掘網絡、品牌潛力,一定能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發揮更大更廣泛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上海新金融研究院.中國金融改革報告(2013):十年回顧與展望[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184-190.
[2]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中國農村金融前沿論叢.2014[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4.76-89.
[3]丁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服務探析——基于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的視角[J].農村金融研究,2014.06:68-71.
[4]何麗媛.完善農戶聯保貸款的對策建議[J].金融經濟.2014.01:184-185.
[5]紀艷香.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的反思[J].中國市場.2014.24:156-157.
[6]劉仙娥.農村金融服務效果提升的策略研究[J].中國經貿.2014.5:113-113.
[7]時磊.對農村金融信貸產品創新問題的思考[J].新經濟.2014.20:33-34.
[8]楊誼.農地金融創新的深度突圍[J].中國農村金融.2014.12:34-36.
作者簡介:湯雪松(1973-),女,漢族,廣東江門人,大學本科,畢業于云南財經大學,就職于中山市中等專業學校,財經講師,研究方向:金融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