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的重大決策戰略,“一帶一路”政策的實施,為我國優勢產能與資本的輸出、貿易的便利化以及人民幣的國際化都打開了一個嶄新的發展窗口。面對一系列發展新機遇,我國銀行業也應立足其行業性質與特點,通過前瞻性的戰略規劃、機制對接和風險管控,借政策東風助力自身行業優化轉型,同時推動長期戰略,提升經營業績。
【關鍵詞】一帶一路 商業銀行 金融服務 風險管控
現如今,由“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共同搭建的“一帶一路”經濟發展戰略,已經成為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的標志和中國企業走向國際的指明燈。通過開放型經濟建設帶動國內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產業優化轉型,也是“一帶一路”的戰略要義之一。可以預見,此番戰略部署將會給市場中的銀行業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在國家的政策推動和大力支持之下,不論是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還是其他類型的金融機構,都將會以更加豐富更加創新的形式參與到“一帶一路”戰略中來,并以此為自身轉型發展贏得新的增長空間。
一、“一帶一路”戰略配套金融平臺的落實與推進
兵馬未到,糧草先行,要想推進“一帶一路”政策的實施,必須保證資金的互聯互通。在如今的經濟形勢下,類似于銀行貸款、銀行授信等方式展開的多邊金融合作,以及如亞投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等新設立的國際金融機構,均紛至沓來,為“一帶一路”構建出一架資金融通的橋梁。
(一)亞投行與絲路基金
隨著我國率先開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兩項金融機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融資缺口正在不斷彌合,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一帶一路”政策的實施與推進。迄今為止,已有57個國家簽約并宣布正式加入亞投行。同時,由中國出資400億成立的絲路基金,也在基礎設施建設、資源能源開發、產業交流合作等方面為沿線各國提供融資支持。
(二)同業布局“一帶一路”
據悉,2015年國家開發銀行已啟動“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儲備庫,為項目周邊65個國家900余項項目設立超過8000億美元的投資金;中國銀行將為“一帶一路”相關項目提供至少200億美元的貸款授信額度;建設銀行確定將提供2000億元人民幣的金融支持;工商銀行上海自貿區金融支持“一帶一路”戰略的首單業務也已落定。隨著時間的推進,各家銀行、金融機構將共同布局“一帶一路”,逐步打造“一帶一路”項目融資合作的新景觀。
二、“一帶一路”戰略中銀行業的發展契機
(一)助推基礎設施建設,為中長期資產業務發展帶來新機遇
據不完全統計,未來五年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額或為四萬億美元以上,出現了巨大的投資需求。同時,對比“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能源、礦產等資源型產業為經濟增長點,基礎設施領域薄弱的情況,中國企業在交通、水利、電力、建筑、排水、電信等行業具有較強的實力。因此,從商業銀行角度看,中長期項目融資業務有望迎來重大發展機遇,跨境支付結算市場也將進一步打開。商業銀行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主要以銀團方式參與項目建設,且初期項目需求將集中在交通、通信、電力等領域。一方面,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周期較長,主要為大額中長期貸款需求,并且以工程承包的模式對外輸出,也會有部分工程建設運營轉交等模式。另一方面,國內大型商業銀行憑借自身雄厚實力及在海外的網點布局,其所能提供的融資服務潛力巨大,能較好地為政策性銀行彌補貸前貸后管理方面的不足。
(二)帶動對外貿易便利化,為擴大貿易融資業務創造空間
鑒于中亞國家與我國經濟有著極強的互補性,“一帶一路”經貿合作能夠使各國通過優勢資源的互換實現雙邊共贏,促使我國同絲路沿線國家之間的雙邊經貿往來更加便利,催生更多的貿易行為。此外,“一帶一路”作為服務貿易發展的重要平臺,也將使我國的外貿結構發生改變。從貿易種類來看,預計到2020年,我國服務貿易總額將達一萬億美元以上,占外貿總額的比重提升至20%,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憑借在產品種類和服務經驗方面的優勢,商業銀行能與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形成互補,為“一帶一路”沿線雙邊貿易企業和我國“走出去”企業提供資金融通和國際結算等專業金融服務,幫助企業搶占區域發展的優勢地位,同時獲得拓展客戶資源和擴大國際業務的機會。通過積極探索與亞投行、絲路基金的創新金融合作模式,商業銀行亦能加快自身走出去步伐,完善海外網絡布局,較快地融入當地金融環境,提高對企業的金融服務水平。
(三)助力人民幣國際化,為開展人民幣相關業務提供條件
2015年10月,人民幣成功加入SDR,人民幣國際化也由此被推向一個新的階段。“一帶一路”帶來的經貿往來的增加,將大大提升人民幣的使用頻率,在推進人民幣支付走進當地市場的同時,也使交易更加高效、便利和公允化,并降低以第三方貨幣計價或第三方貨幣清算銀行處理的交易成本和支付風險。隨著使用頻率的增加和范圍的擴大,人民幣將由計價職能向定價職能延伸,在實現國際化的進程中再進一步。在此過程中,我國商業銀行應致力于發揮人民幣在沿線國家商品和資產定價中的影響力,延展完善人民幣資金清算網絡,加強與外匯交易清算平臺的合作,協助構建更為暢通的人民幣跨境流通和交易清算機制,同時積極為進出口企業跨境貿易提供出口信用證、托收、匯款等人民幣結算業務。通過大力發展海外人民幣業務機會,我國商業銀行可以占有更多的海外市場份額,提高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三、“一帶一路”戰略下銀行業的潛在風險
(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收益率低、回收期長
雖然作為“一帶一路”戰略推進的核心之一,基建工程極具投資吸引力,但其投資總體收益率較低。過去幾十年時間內國內基建發展較快的前提和動力主要來自于其作為公共產品發揮的正外部性,以及周邊土地升值和產業帶動效應帶來的地區總體收益的提高,但這一前提在境外基建中卻不復存在。同時,基建項目一般有長期建設、投入和維護的需要,項目方是否有足夠的資金實力以承受較慢回款節奏、支撐項目存續將面臨挑戰。
(二)項目推進受所在國環境影響較大
我國基建和能源輸出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或新興市場國家,地緣政治復雜,其在社會安全、法律環境、經濟發展等方面存在不穩定因素。項目啟動階段往往難以預料較長建設期內所在國可能發生的各類客觀條件的改變,項目實施的前提設想和初始可行性研究也可能因此發生偏離。即便針對項目設立了特定的擔保,也有可能因當地政府違約而形同虛設。
(三)人民幣匯率與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帶來市場風險
人民幣國際化是與“一帶一路”同步推進的一項戰略。未來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區間可能逐步增大,由此引起大宗商品價格的劇烈波動或造成“一帶一路”經貿往來中從事大宗商品貿易的企業利率收窄,資金鏈緊張。這對銀行開展外匯及貿易融資等國際業務提出了更高的風險管理和套期保值要求,若不具備及時提供豐富的匯率避險工具的能力,將可能使客戶面臨較大的市場風險。
四、關于“一帶一路”戰略下銀行業轉型發展的相關對策建議
(一)加強獲取優質項目儲備的外部渠道合作
抓緊與國家相關部委、行業協會、各地方政府等建立聯系,獲得優質項目信息,與政策性銀行、絲路基金、中信保等金融機構積極聯動,形成差異化分工,參與境外重大項目。同時進一步加強與海外同業的協作,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積極與沿線國家當地銀行建立聯系,有效彌補現階段銀行海外網點布局的不足。
(二)增強境內、境外兩個市場的協同服務能力
增強商業銀行現有海外機構的業務能力,加強境內外聯動力度。針對與政策性銀行或政府機構合作的相對有安全邊際的項目,優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抓住“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商品貿易往來發展趨勢,提供境內外以至境外雙邊國家之間的貿易融資服務。重點支持內地沿線省市的互聯互通建設,尤其關注國內可能的貿易支撐點,陸路、海路通道的重點節點的項目融資需求,提前布局,適度地給予政策和資源方面的傾斜。
(三)強化對“走出去”企業的針對性金融服務
一是設計契合需求的解決方案,為“走出去”企業提供結算、融資、海外并購等服務。銀行需抓住高鐵、核電等優勢產能行業的出口機遇,從供應鏈角度出發,采取封閉式、差異化的授信政策和操作方法,以多種方式為企業提供短期貿易融資等服務;針對大型企業的海外建廠或收購項目,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可以中長期銀團、并購貸款等方式綜合參與。二是探索風險管控的有效模式,助力產能過剩行業的非過剩產能輸出。針對原材料、工程機械等相對受益的過剩行業,可建立專項授信審批制度,圍繞龍頭企業客戶需求,提供一攬子服務方案。
(四)著力提高境外業務的風險管控水平
首先,銀行應厘清海外區域風險特點,防范國別風險。加強與相關部委及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聯系溝通,及時獲得海外區域發展與風險信息。其次,強化境外機構輻射能力,加強同業互通。一方面應加強銀行現有境外機構對周邊地區的覆蓋能力,為駐外人員金融跨境盡職調查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應與境外金融同業加強信息互通,同其他中資銀行的海外分支機構“抱團取暖”,并加強與外資銀行的聯系與合作。最后,積極運用金融工具,優化資產組合配置,在做好金融創新的同時提高風險管控水平。
參考文獻
[1]夏丹,武雯,汪偉.“一帶一路”戰略下的商業銀行業務發展契機與策略建議.《新金融》.2015.
[2]楊洋.搶占機遇 銀行加速布局“一帶一路”.《金融時報》.2015.
[3]孟陽.“一帶一路”戰略下銀行金融市場業務的發展機遇.《北方金融》.2015.
[4]楊伊慧.論“一帶一路”建設給中國帶來的經濟機遇.《商場現代化》.2015.
[5]吳青.“一帶一路為銀行轉型提供新機遇”.《經濟參考報》.2015.
[6]陳芬.風險與機遇.《中國經濟信息》.2015.
作者簡介:劉思玢(1994-),女,安徽合肥人,安徽財經大學2012級金融學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