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和人口老齡化形勢的日益嚴峻,養老問題就成了人們日益深思的課題,不少保險企業也看準了老齡產業蘊藏的巨大商機,開始進入這一領域。保險企業構建養老產業鏈,是保險企業擁有的資金優勢和養老產業所擁有的資源優勢的“強強聯合”。保險企業如何構建養老產業鏈,是本文探討的重點。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保險集團 養老產業鏈
一、把握政策,是保險企業構建養老產業鏈的前提
政策對產業的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一個產業政策的出臺,往往代表了國家鼓勵發展什么,限制或者禁止發展什么。這方面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這些年來,為了防治大氣污染,國家和許多地方對高消耗、高耗能、高污染企業采取了嚴厲的限制措施。河北省作為鋼鐵大省,到2017年,鋼鐵產能要壓縮8000萬噸,同時,對一些玻璃、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企業進行強制性拆除。因此,保險企業進軍養老產業,不僅要看到養老產業所蘊藏的巨大商機,更要研究好國家對養老產業發展有什么樣政策,把吃透政策,作為進軍養老產業,構建養老產業鏈的大前提。在沒有吃透政策之前,寧可不做,不能做錯。
(一)研究政策出臺的背景
對于產業發展方面的政策,都是經過大量的調查研究才出臺的。研究政策背景,可以獲得大量信息,有助于準確把握政策。
(二)研究政策的基本精神
政策的基本精神,就是政策對某一事物的基本態度。通過研究政策的基本精神,可以了解和掌握國家鼓勵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從而把握本行業的發展前景。李克強總理就指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覆蓋城鄉的多樣化養老服務體系,把服務億萬老年人的“夕陽紅”事業打造成蓬勃發展的朝陽產業,使之成為調結構、惠民生、促升級的重要力量。這對保險企業構建養老產業鏈來說,無疑是個利好信號[1]。
(三)研究政策的具體措施
一個政策的出臺,都是針對現實中的問題而出臺的,具有很強的針對性。研究好這些措施,可以增強企業決策的科學性、準確性,有利于企業更好發展。保險企業與養老有著天然的聯系。近年來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為養老產業發展釋放出巨大空間,也為保險企業構建養老產業鏈提供了難得機遇。2013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訂版發布實施,明確了應對老齡化的戰略定位;同年8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深化改革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任務措施”,9月,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為保險公司構建養老產業鏈提供了政策支持。民政部也在此基礎上,發布《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辦法》、《養老機構管理辦法》,明確了養老機構的準入門檻,明確了養老機構的管理要求和監管部門。通過簡單梳理國家出臺的這些政策措施,不難看出,養老產業大有可為,保險企業構建養老產業鏈正逢其時。
二、規避風險,避免投資單一化
根據國家統計年鑒,截至2014年末,我國60歲以上老人2.12億人,占總人口的15.5%;65歲以上人口1.38億人,2014年養老服務業市場容量或已超過4萬億元,養老產業已經進入了投資窗口期。據預測,2020年我國養老產業市場空間將達到7.7萬億元。
許多保險企業利用自己的資金優勢,加大進軍養老產業力度,力求在構建養老產業鏈中占有一席之地。2009年中國保監會批準中國保險行業投資養老社區試點資格以來,多家壽險公司加快步伐在養老市場跑馬圈地。公開的資料顯示,新華保險與廣州市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中國平安“桐鄉平安養生養老綜合服務社區”在浙江省桐鄉市啟動,合眾人壽出資3.7億元拿下了沈陽棋盤山市13宗土地,此前還在武漢投資80億元開建了合眾健康社區[2]。
保險企業在房地產“扎堆”,固然可以依靠自身雄厚的金融實力,快速在房地產行業布局,但是這種投資渠道單一的模式,也面臨著巨大的風險
(一)政策風險
保險企業的本質是以營利為目的的,其進軍養老產業,目的也是如此。對傳統養老機構來說,它們大多是半公益性質的,這種以盈利為目的辦起來的養老機構,與傳統公益性質的養老機構是替代還是補充關系,尤其是在收費價格方面政府有什么樣的政策,國家政策目前還不明朗,這讓保險企業面臨巨大的政策風險。
(二)投資風險
保險公司介入房地產領域,投資規模大,回收周期長,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加快房地產領域“去庫存”的力度,這些都會給保險公司進入房地產領域帶來投資風險。
(三)市場風險
與傳統公益性質的養老機構相比,由保險企業設立的養老機構,盡管在環境、設施等硬件方面傳統養老機構無法與之相比,但是從購買力的角度來看,盡管人們的收入水平在普遍提高,但是能夠消費起的這種高檔養老設施的,肯定是極少的一部分,購買力有限依然是國內養老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之一,養老產業如果僅僅面向極少數富裕階層,其發展前途就有著巨大的局限性,也就背離了設立養老機構的初衷。所以說,如果一味追求設施的“高大尚”,能否被消費者所接受,是一個巨大的未知數。事實上,現在很多養老物業都難以銷售,投資方難以收回成本,賺錢確實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3]。
因此,保險企業在構建養老產業鏈的過程中,應當拓寬視野,除投資建設養老機構外,注重與養老相關產業的開發,可能是一條更為有效的途徑。如美國等發達國家十分重視醫療信息化,尤其是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遠程醫療、遠程服務等已經不再是什么難事,這里面孕育著巨大的商機。2012年中國醫療行業IT花費是170.8億元,較2011年增長了16.6%。IDC預計到2017年醫療行業IT花費市場的規模將達到336.5億元。
三、狠抓服務,加快產業升級
養老產業是一個正在崛起的“朝陽”產業。保險企業在構建養老產業鏈的過程中,一定要努力占領行業制高點,加快產業升級步伐。
(一)努力在制定產業標準上掌握話語權
標準就是話語權。賣產品不如賣品牌,賣品牌不如賣標準。目前我國的養老產業中,一方面是養老機構大量涌現,另一方面是合格人才短缺,專業化程度低,進入門檻低,缺乏針對老年人群的專業服務團隊。服務水平的低下,直接影響到養老機構的運行,影響到保險企業在養老機構的投資效果。這些現象與目前我國養老相關產業的行業標準、專業化和服務品質管理嚴重滯后于產業發展速度和社會需求水平是分不開的。保險公司構建養老產業鏈,必須抓住標準引領這個龍頭,在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公共設施等適合老年人以及老年人群科技產品與服務模式開發等方面,積極參與或者制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制定,在養老服務產業中占領行業制高點。
(二)認真培養專業化團隊
養老產業不僅僅是硬件設施的建設,更重要的是擁有一支具有專業化水平的管理和服務團隊。養老服務涉及面廣,涉及專業多,既需要服務人員,也離不開醫療人員;既需要管理人員,也需要科技人員。這些人員都要具備老齡社會生態、老齡身心需求方面的專業知識。在構建養老產業鏈的過程中,保險企業一定要把專業團隊建設抓在手上,同步開展養老產業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為養老產業鏈的健康運行提供堅實的人才保證[4]。
(三)積極借鑒國外經驗
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在應對老齡社會的過程中,有著一套比較完善的經驗。保險企業在構建養老產業鏈的過程中,也各自有著自己的成熟經驗。應從我國特殊的人口結構實際出發,從我國養老傳統的實際出發,在“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中尋找結合點,根據老年不同收入人群的消費能力,實現老年居住設施的多樣化,積極開發家庭養老的功能,在構建養老產業鏈條中實現多樣化,在經營和服務方式上實現多樣化。
四、結語
總的來說,養老問題是每個人都需面對的問題,研究養老產業鏈的構造能夠為解決我國老齡化問題提供重要的理論價值。從實踐方面來說,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研究保險集團養老產業鏈構造,對于提高我國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刺激內需,促進社會經濟轉型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產業鏈的構造作為龍頭產業,不僅能夠帶動醫療、旅游等相關產業的協調發展,對上下游產業也有明顯的拉動作用,因此相關學者還應從更加務實的、理性的觀點研究這一問題,為我國社會經濟的順利轉型提供依據。
作者簡介:黃筠菲(1983-),女,漢族,福建省福州市人,廈門大學經濟學院2012級在職研究生,現供職于福建省志愿者協會,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