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賢維
【摘要】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決定了金融體系的創新與發展,然而,國內企業在面臨國際市場經濟普遍下行的整體趨勢下,籌資問題已成為制約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利用國內的金融創新來拓寬企業籌資渠道已是當下大眾關注的熱點問題,故本文從我國金融市場的行業現狀及創新發展角度出發,圍繞企業籌資普遍存在的現有問題進行分析,最終列舉出現階段企業籌措資金的新途徑。
【關鍵詞】金融市場 籌資方式 決策因素
一、簡述我國金融市場行業現狀
(一)國內金融市場現狀
傳統時期,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在企業籌集資金環節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時承載著籌措資金與資源分配的關鍵使命。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其現存問題逐步凸顯,譬如:由于歷史原因的存在,其在貸款投放對象上存在融資偏好;由于銀行內控機制的缺失,其在存貸款期限上存在錯配混亂;由于銀行股份制改革的推進,其重視股東收益及短期利益的程度已轉型推進,故選擇過度規避風險的傾向進一步擴大;另外,銀行在金融風險承擔方面,尚未建立、健全風險分擔機制,以使得風險的量化考核成為泡影。故此,我國金融市場需從銀行主導向資本主導過渡,最終走向市場主導型的融資模式也已勢在必行。
(二)國內金融市場現存問題分析
我國金融市場與成熟市場相較仍有諸多不足之處:
1.結構失衡。國內金融機構目前雖呈現優化創新趨勢,但其現存結構仍不能滿足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與適應全球視角的內在需要,甚至會成為加快金融效率與提高國際競爭力的發展制約瓶頸。
2.缺乏創新。我國金融創新仍較為滯后,更多是依賴于政府政策支持,雖各領域有不同程度創新,但卻展現為不均衡現狀。
3.機制失效。一般而言,金融市場各類借貸利率應為民間高于非銀行金融機構高于商行借貸高于銀行同業拆借高于中央銀行再貼現利率,但我國實際借貸利率并不使然。實際操作中,銀行同業拆借利率高于商行貸款利率,從而引起“錢荒”現象。
(三)構建金融體系的多元化創新
我國金融體系雖未形成健全與完善的微觀結構,但與以往相比,創新程度已有很大進步,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包括股票、貨幣、債券等多層次的交易場所,其金融產品的交易種類也呈現多元化趨勢。提到金融創新,即是指其可通過改變現有金融體制及新增金融衍生工具等途徑加以實現,以獲取市場潛在利潤,實現行業基于盈利動機而持續推進的發展空間。
金融創新從宏觀意義上講涉及范圍非常廣泛,包括金融行業的技術創新,市場創新,產品與服務創新,組織與管理模式創新及制度創新等各個方面,本文大致從工具、市場及制度三方面加以分析:
1.工具創新。為了適應當下各種信用形式的演變和拓展,金融業應適時創新有價證券、匯票、期貨等金融交易對象,賦予其期限性、流動性等的新特征,以實現多樣化的金融產品來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資需求。
2.市場創新。金融業可通過金融工具創新來進一步擴展業務范疇,例如在世界各地設立分支機構,從事跨境股票與債券交易,把信貸和債券相結合,以短期信貸和流動證券的雙重優勢來逐步完善金融市場的改革與創新。
3.制度創新。制度性變革包括建立新的組織機構,調整金融政策,實行新的管理方法,放松金融管制等方面,借此來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與革命性新發展。
二、淺析我國金融市場發展趨勢
為了實現加速金融市場發展的宏偉藍圖,我國應鑒于金融市場的現狀抓緊貨幣市場深發展,從而為各經濟主體提供一個高流動、低風險的資金融通渠道,也為實現社會公共資源高效配置、現代金融行業制度建立及行業產業結構調整貢獻一份力量。
(一)加速金融市場發展的舉措
加快金融市場發展,應著眼于加快貨幣市場發展。只有重新認定貨幣市場重要地位,健全與規范同業拆借市場交易環境(包括在充分發揮拆借融資功能時交易網絡系統的安全問題及拆借行為的規范性等),加大抵押擔保拆借比重,改變拆借市場以信用拆借為主的客觀現狀,并通過制定新交易規則與監管辦法,促進市場運轉更加正常及規范,除此之外,還應加大央行調控力度,才能提高金融行業的融資能力,以此達到防范金融風險,發展金融市場的最終目的。
另一方面,加快資本市場發展。資本市場突破口應著重主抓企業(包括中小企業和非國有制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政策調整,以滿足它們的資金需求;健全國債融資市場,擴大債券發行規模,著力發展產權交易,完善市場組織結構及逐步落實社會保障資金進入機制等以促進資本市場的多元化發展。
除此之外,引入央行調控機制,以存款準備金和再貸款利率為手段控制信貸規模,并增強自身能力開放金融市場,通過公開性的市場業務,適度緊縮和松動的貨幣政策以調節貨幣供給量,從而完善央行的調節作用。在此基礎上,還需建立更加有效的監管體系,通過行業前景規劃、貨幣政策引導、金融市場監督、規范信息發布及市場準入等方式調控金融市場,以最大限度地防范化解風險。
另外,規范市場主體行為(包括投資主體、融資主體、證券公司等),實現金融市場的主體深化改革,完善主體企業的資本結構,健全客戶的安全保管與受償制度來推動金融改革,增強抵御風險能力,以實現全面促進國內金融市場的迅猛發展勢頭。
(二)簡述金融市場行業發展趨勢
我國金融市場未來發展主要表現為:
首先,市場規模迅速增長?;谖覈磥斫洕椒€健康的發展態勢分析,國內金融市場發展將更加壯大,再加上金融主體不斷增加,參與程度不斷增強,市場開放程度也逐步擴大,都會成為市場規模化的重要保障。
其次,市場主體活躍度增強,產品創新更加靈動,信用衍生品地位顯著?,F階段,無論對于是市場主管還是市場參與者來講,創新都是其實現深發展的重要動力,所以傳統市場上的理念、產品、服務等都需適時革新,以迅速確立金融市場的重要地位。
再次,市場結構更加優化,主要表現為融資結構的變化,其通過短期融資和股票融資等功能的逐步恢復,已大大提高了融資規模;市場結構的變化,比如同業拆借市場中交易品種、定價機制等的變化;投資者結構的變化等,這都將對國內金融市場的發展產生革命性影響。
所以,近年來縱觀金融行業發展真可謂好戲連臺:“余額寶”的預熱帶動了各種“寶”類理財產品的出現,互聯網理財P2P平臺緊隨其后,保險業為沖規模也頻頻推出理財業務,同時,京東“白條”,“螞蟻微貸”等眾籌平臺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大病醫保也已落實到全國各個省份。上述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無疑不在惠及民生、拓寬渠道等方面做出巨大貢獻,這是行業整體發展的最強利好著力點。
三、現代企業籌資渠道分析
現階段,全球經濟事態不景氣及企業間競爭日益激烈,使得企業籌資狀況不容樂觀,各企業或多或少均存在貸款難題。企業為了滿足自身生產經營的需要,可進行如下籌資渠道的選擇:
(一)內部籌資
內部籌資即為企業從內部獲取資金的一種方式,它以保密程度高,借款成本小,籌資風險少等優勢而成為企業最容易接受的首選籌資方式。內部籌資的來源包括企業固定資金,應付稅利和尚未運作的專項資金等,另外,企業職工及內部的各項福利基金也是其可利用的一項專項資本,必要時企業可適當斟酌加以應用。
(二)外部籌資
外部籌資是企業籌資的最主要方式,但與內部籌資相比,它不以保密程度高,借款成本小,籌資風險少而見長,而是因為其具有靈活、快捷、籌資量大等特點占據上風,因此,鑒于其優缺點并存的現象,在具體應用時,應必須謹慎進行。企業外部籌資渠道可概括為:
1.生產運行中資本的再循環。資本再循環是外部籌資的最基本方式,企業只有根據其日常的運行狀況合理將資金進行再循環使用,才能達到彌補資金漏洞、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市場占有率及獲取高額利潤的經營目的。
2.國家出臺的財政扶持政策。國家在征納稅方面的調節與減免政策的實施,變相成為了現代企業籌資的重要來源。這些流動資金量大且風險小,企業可通過合理納稅籌劃的方式獲得國家下撥款項或扶持稅額,此時,充分發揮這些資本的機會成本效用,就可以實現企業融資渠道的拓寬。
3.商業銀行的信貸方面支持。不容置疑,銀行信貸已成為企業普通接受的一種籌資方式,只要通過銀行授信審查,即可獲得充沛的資金,且方式靈活,利用有效,所以,銀行業信貸一致占據金額市場的主導地位。
4.金融市場的股權債權籌資。國內新三板的推出也立顯我國股票市場的創新與完善,上市企業可通過發行股票的方式籌措大量資金,與此同時,股權籌資還可以實現分散經營風險,公開企業經營,樹立大眾形象等的積極作用。
另外,債券籌資也正隨著經濟體制的完善而不斷拓展,其提供的短期與長期分期償還的方式可供企業結合自身經營情況靈活選擇,所以,債券市場也較為活躍。
5.民間個人資本與外商投資。經濟體制的改革使得民間積累了大量社會財富與民間資本,所以,在遵循市場規律、相關法律條文,采取互惠原則的基礎上引入民間個人資本與外商投資資本,采用獨資或參股的模式進行管控,并將其投入到企業的生產經營中,以為企業提供多元化的籌資渠道。
四、企業籌資方式創新
(一)我國企業籌資方式選擇的主要影響因素
金融市場的多元化發展為企業籌資提供了更多渠道與方式,網絡金融現正以一種燎原之勢迅猛發展,也無疑拓寬了企業的籌資渠道。同時,金融市場的產品創新也使得企業更多地愿意考慮新型業務的滲透,這不失為金融市場與企業籌資的雙向互動新發展。那么,企業在選擇融資渠道時的便利性問題已得以解決,但除此之外,企業還應仔細斟酌一下多項因素:
1.資金要求。資金要求是籌資環節的最基本影響因素,其中,籌資量、籌資時效及使用期限引領了企業籌資的選擇方向。企業應根據實際資金需求量來嚴格測算籌資數額,另外,對于籌資時效和籌備后的使用時效問題,要保證二者的及時性與持續性,才能實現企業籌措資金的實際目的。
2.自身要求。提及籌資,畢竟籌資的主體是企業自身,因此,企業的規模、發展目標、資信狀況、償債及盈利能力等各項指標在籌資環節的影響都不容小覷。只有在籌資前,實現全方位、多角度的將企業自身因素綜合考量,制定成本最低、收效最好的籌資方針,才更利于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3.籌資風險。企業籌集資金需要承受風險是不可避免的,不同的籌資方式及渠道都會帶來不同的經營和財務風險。那么,企業在具體選擇籌資方式時,應將現存及預計經營、財務風險,諸如盈利水平、借款利息率等全面考慮其中,才能最大限度縮小籌資的風險敞口,降低風險隱患,從而在出現可變性籌資決策中積極、從容地進行應對。
4.籌資成本。企業在財務籌劃中,應不遺余力地尋找成本最低原則,借以適度合理的避稅來增加企業流動資金,變相地增加資金的機會成本,進而達到資本報酬高于籌資成本的經濟效益。
5.資本結構。企業資本結構關乎其生存、發展的大計,資本結構的實質即是指企業現有資本與負債的比例問題。一旦資本結構發生變化,將可能會嚴重影響利益相關者的實際利益,所以,只有企業資本、負債比例恰當,才能實現最佳資本結構,以使其綜合成本較低而企業價值最大。
(二)我國企業籌資方式的策略選擇
1.企業規模視角。(1)大型企業。大型企業一般規模較大、生產能力較強,故對于它們而言,籌資時一般都需要大量資金并且資金需求期限都較長,所以在選擇時可更多考慮股票、債券等長期籌資方式,抑或借助其良好的知名度和信譽度,通過信用借貸,銀行保理等進行資金的籌集。
(2)中小型企業。中小型企業籌資難已成為國內熱點問題,其生產規模小、資金借貸量少且常用于短期投入,故企業在籌資時可首選流動性較強的短期借貸,例如銀行借款、租賃籌資等,另外,金融市場上一些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新產品也推向市場,企業可以更多關注,以實現效率高、成本低的籌資效益。
2.風險承載視角。(1)保守型企業。保守型籌資組合策略是指企業的長期借款不僅要滿足長期資產管理需要,甚至還要滿足部分短期資產的資金需求,以避免出現短期借款由于期限短、使用周期短且頻繁辦理審批手續等而延誤需求,這種選擇降低了籌資風險,減少了還款壓力,但卻大大增加了企業的籌資成本。
(2)穩定型企業。企業的領導者如若偏重于穩定,那么籌資組合一般會將長期與短期籌資方式相結合,同時選擇市場上較為成熟的籌資渠道,借以長期資金實現長期資產的管理,而臨時的、應急性的短期借款則用于滿足短期資產需求,這樣既可以滿足籌資需求,又能夠節約籌資資本成本,實現雙豐收。
(3)激進型企業。激進型組合籌資則較為大膽,它與保守型截然相反,不僅不用長期借款來保證短期管理需要,甚至連部分長期資產的管控也可以通過短期資金來滿足,所以其優勢顯著,大大降低了資本成本,但與此同時,所承擔的風險也將會倍增。
3.發展能力視角。(1)發展不穩定。當企業處于生命周期中的初創期或發展不穩定的上升期時,負債還款壓力將是其面臨的嚴峻問題,故企業一般在這時更多選擇權益籌資,即內部籌資或發行股票等,把還款轉化為分紅形式,以緩解因負債帶來的巨大資金償還壓力。
(2)發展較穩定。當企業處于穩定發展階段,其資本結構就可以偏向于負債化,諸如借款、發行債券等,進而充分利用財務杠桿實現其核心競爭力強、市場保有率高等愿景,以求在維護金融市場債權人利益的同時保障股東價值最大化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劉玥,楊亞萍.《企業生命周期各階段籌資方式的抉擇》.《會計之友》,2011年第29期.
[2]李佩華.影響企業選擇籌資方式的因素分析[J].商情,2013,(2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