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麗
【摘要】農村環境效益審計是一個相對新興的領域。目前,國內外對農村環境效益審計的研究大致還處于摸索階段,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本文對以往農村環境效益審計的研究進行評述并根據現存問題提出建議。
【關鍵詞】農村環境效益審計 有關問題 建議
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壞境污染的現象也日益嚴重。對農村環境效益審計的研究盡管逐漸成為環境審計的一部分,但總體研究還相當薄弱。本文著重從農村環境效益審計的定義、內容、方法、評價標準展開評述,并針對當前審計工作存在的有關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
一、農村環境效益審計研究現狀
(一)農村環境效益審計的定義
我國目前對農村環境效益審計并沒有統一的定義,周薇薇、劉正午認為農村環境效益審計是國家審計機關依據有關法律法規,以真實性、合法性為基礎,以效益性為起點和終點評價被審計單位的經濟活動。陳曉紅、謝浩峻認為以市、縣政府為責任主體,以效果性指標為主、程序性指標為輔,以查找問題原因、提出切實可行建議為目的,以污染物的最終處理為標準,對農村區域環境治理進行的審計評價。
筆者認為,農村環境效益審計主要關注的是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下對農村環境的管理以及對農村環境的保護活動,是農村經濟活動進行的同時對農村環境消費是否合理,環境保護措施是否有效,消除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成本是否經濟有效、是否真正合理使用資金的監督,從而達到改善農村環境的效果。
(二)農村環境效益審計的內容
大多數學者偏向于研究政府環境審計,趙軍、薄采娟等認為農村環境效益審計應當用更合理的視角確定審計范圍,主要包括環保基金、環境項目和政策執行等。鐘礙等通過對農村環境審計現狀的分析,提出通過提高環保意識、完善法律法規、審計模式創新以及加強人才培養等方式來開展我國農村環境審計工作。
筆者認為,農村環境效益審計至少應該包括三方面:執行農村環境政策法規的效益審計、實施農村環境保護資金的效益審計、進行農村環境建設項目的效益審計。只有做好這幾方面的審計工作,才能夠更好地發揮審計作用,提高環保資金的效率和效果。
(三)農村環境效益審計的方法
關于農村環境效益審計的方法,目前在我國還沒有形成一套具體的審計方法。周薇薇、劉正午認為除了常規的審計方法,還可引入環境經濟學中的環境費用效益分析、環境經濟評價等專門的審計方法。張心明、黃益峰認為審計方法應該遵循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一是全方位計算和分析農村環境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二是評價這三方面的審計結果,三是考慮這三方面效益的可持續性。
筆者認為,農村環境效益審計的審計方法除了運用問卷調查、數理模型、案例分析等方法進行實證研究,還可采用統計學、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制度經濟學等分析農村環境審計問題。
(四)農村環境效益審計的評價標準
我國目前還沒有專門針對農村環境績效評價的標準,這給審計評價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周薇薇、劉正午認為農村環境效益審計涉及的范圍比較廣,不同類型的審計項目需要不同的評價標準,因此應該結合項目不同特點和具體審計目標設置特定指標,嚴格按照“投入(成本)—產出(效益)”的效益模式評價。江蘇省審計廳課題組借鑒PSR模型的構建理念,構建了3層的指標分層結構框架,第一層是項目層,第二層是準則層,第三層為指標層。
筆者認為,在我國還未出具具體的評價標準之前,可借鑒現行國際通用標準、國家環境標準以及農村環境規劃和政策、地方農村環保計劃等。
二、農村環境效益審計現存的問題
通過通讀大量的文獻,可以看出學者對于農村環境效益審計的許多問題都有研究,比如對其的定義、內容、方法以及評價標準等。但在農村環境效益審計工作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
(一)立法體系不完善
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等均沒有提及農村環境效益審計的有關內容。雖然我國頒布了有關農村環境保護的一些法律法規、政策條例,但是仍然尚未有關于農村環境保護的專門的法律法規,在1989年的《環境保護法》只是提到了農村環境,并沒有具體的實施條例。
(二)審計機構設立不規范
我國目前的審計法規并沒有明確規定在鄉鎮地區設立審計機構,這使得許多地方沒有設立審計機構,在沒有法律法規支持的情況下進行審計,其作用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其次是農村壞境效益審計的范圍大多數以農村環保資金進行審計,涉及到對環境效益、效果的很少,這嚴重阻礙了農村環境效益審計的發展。
(三)審計人員素質不高
目前在大多數地區,進行農村審計工作的人員大都是鄉村會計,或者業務水平不高的審計人員。大部分農村審計工作者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理論學習,也很少運用計算機輔助審計工作,導致審計工作效率不高、工作量變大等。這種人員結構不利于對農村環境效益進行全面、客觀、公正的評價,這制約著農村環境效益審計的發展。
(四)與相關學科融合度欠缺
目前一些學者僅僅運用審計的內容,在許多情況下只是簡單的移植研究,很少能夠將環境管理學、經濟學、環境工程理論等相關學科全面良好的融入到農村環境效益審計的研究中,特別是在方法層面,雖然可以應用常規審計的方法收集證據,但更多具體的環境問題具有多元化的形式,使評價、分析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缺乏與相關學科相結合的體系。
(五)缺少專門的評價標準
我國重視環境會計的發展比較遲,從具體實踐來說近幾年才得到關注,不論是相關的理論基礎還是實踐經驗,都需要更多地完善,因此對于農村環境效益審計的技術儲備和基礎平臺都比較薄弱,沒有專門針對農村環境評價的標準。
三、對我國開展農村環境效益審計的建議
(一)健全農村環境效益審計的法律體系
加快農村壞境效益審計的法律法規建設是推進農村審計工作順利進行的基礎,因此國家應該盡快出臺相關的農村審計條例以及相配套的法律法規,明確規定農村審計工作的定性問題以及相關部門的職責權限,使得農村審計工作有章可循、權責明確,快速推動農村環境效益審計的發展。
(二)完善農村環境效益審計的評價標準
農村環境效益審計不僅要獲得足夠適當的審計證據,還應建立一定的評價標準,只有掌握了審計的理論依據,建立合理的農村環境效益審計體系,有一套全面的環境評價標準,審計工作才能夠做到有依據可循,有規則可依,這才能夠更好地評價被審計單位。
(三)借鑒國外先進的審計技術
我國農村環境效益審計可以借鑒國外農村環境效益審計工作的先進經驗和管理體系,學習他們先進的審計方法,通過學習和親身實踐來豐富我國農村環境效益審計工作體系,這對我國在一定程度上的具有引導作用。
(四)提高審計人員業務素質
相關審計人員需要對我國城鄉間存在的種種差異進行了解,為開展農村環境效益審計做好認識上的鋪墊。在學校的課程設置上要對審計專業的學生普及環境方面的課程,鼓勵他們進行相關環保知識的學習,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將審計工作與環境效益工作結合起來,培養復合型人才。其次,我們可以將環保部門、審計部門、財務部門等其他部門聯合起來,利用雙方的專業技術實現互補互助,進行聯合審計工作,以此來推進農村環境效益審計工作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