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國 張偉君

【摘要】諸多實證檢驗發現,良好的地方性銀行業發展有助于促進經濟有效增長。但地方性銀行業發展規模和其結構變化與經濟增長之間如何相互影響,卻一直是相關領域學者們爭論不休的論題。本文運用云南省1995~2013年的年度數據進行實證檢驗,以云南省銀行業金融相關率(FIR)作為衡量銀行業發展規模指標和以云南省銀行業中、小金融機構存款市場份額作為結構性度量指標,即除國有四行之外的其它金融機構存款占該地區全部金融機構存款余額比例。實證結果顯示云南省經濟增長并不是云南省銀行業規模發展和市場結構轉變的格蘭杰原因;相反,云南省銀行業規模發展和市場結構轉變卻是云南省經濟增長的顯著性格蘭杰原因。
【關鍵詞】金融發展 銀行業發展 經濟增長
一、引言
伴隨著經濟貨幣化和資產金融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以及我國區域不平衡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日益凸顯,相關研究人員逐漸調整視角從國家宏觀層面轉換到具體的地區層面,試圖深入到具體的區域層面進行地方性差異化研究。近年來云南省證券市場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以銀行業為主導的金融體系不斷趨于弱化,但以商業銀行為主導的間接融資方式仍是云南省最為主要的融資手段。伴隨著云南省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以銀行業主導的云南省金融體系在規模上不斷的發展擴大、市場結構逐漸由壟斷轉向競爭,地方性金融業發展已經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然而,云南省銀行業發展規模和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聯系呢?本文試圖從云南省銀行業發展規模和結構作為指標,探討云南省銀行業規模發展和結構變化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為不斷推進云南省銀行業改革提供實證依據。
二、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有關文獻回顧
國內經濟學家韓廷春(2005)通過引入金融發展的規模、結構、效率等變量,檢驗發現(1992~2002)銀行業效率及結構的變遷是經濟增長的直接原因,表明我國的銀行業體系的發展對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然而經濟增長并非銀行結構與銀行效率提升的Granger原因。國內學者武志(2010)運用發展經濟對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基于“供給主導”和“需求遵從”理論進行分析,并引入“戈氏”指標進行實證檢驗,結果驗證了不發達地區的支持“供給主導”假說,而發達地區的支持“需求遵從”假說。孫文軍,黃倩(2011)通過對云南省(1990~2009)20年的統計數據,運用Granger檢驗云南省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結論表明:在云南省1990~2009年間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具有正的相關關系,資本投入是云南省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持,技術進步則是推動省內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由此可見,金融發展與實體經濟對金融服務產生的需求相適應時,才能有效利用金融體系的功能,金融發展才能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相反,金融發展與實體經濟對金融服務產生的需求相背離時,過度的金融發展則會阻礙實體經濟發展的進程。對不同地區的金融發展水平和經濟狀況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不僅有助于了解該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所處階段,更有助于深入分析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相互關系,為相關的經濟政策制定提供有力依據。
三、銀行業發展規模和結構與經濟增長概念界定
第一,金融發展規模指標:傳統意義上對金融發展規模的衡量指標主要有兩個,第一“戈式”指標,Goldsmith在1969年提出了金融相關比率(FIR)指標的重要作用,隨后又提出了若干衡量金融發展指標,如衡量金融結構、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等。然而,Goldsmith通過諸多指標對經濟增長進行實證分析后發現包含M_2(貨幣供應量)、L(各類貸款)和S(有價證券)等的金融相關比率(FIR)相對更能準確的衡量金融發展。第二“麥式”指標,“麥式”由經濟學家麥金農1973年提出,由于其概率明確、操作相對簡單又能合理體現地區金融規模發展水平等原因是我們國內用來衡量金融發展相對廣泛的指標,通常用M2/GDP表示經濟的貨幣化程度。銀行業是金融體系中的重要組成,本文以“戈式”指標作為理論基礎,從指標中數據的可獲取性以及體現云南省地方性銀行業金融發展規模的內涵性兩方面出發,采用云南省年度銀行業存款表示銀行業發展規模指標,模型中用FIR(金融相關率)表示。
第二,金融發展結構界定。金融發展結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考察:按金融交易期限的長短可以將金融結構體系劃分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按金融活動有沒有介入金融中介,則可以考察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結構的比例;按銀行業結構競爭程度,可將銀行業結構劃分為規模不同的類別。關于銀行業結構競爭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現有文獻主要爭論的焦點在于銀行業的壟斷集中度與經濟增長關系。產業組織理論的傳統觀點認為銀行業結構壟斷越高越不利于經濟增長,Guzman(2000)認為,相比于競爭性結構的銀行業,趨于壟斷性結構中的銀行體系更容易向儲蓄客戶給付較低的儲蓄利率;隨著儲蓄率的下降,容易引導行業的信貸配給;假使銀行業沒有信貸配給,壟斷性銀行趨于索取更高的貸款利率,從而加重貸款企業的資金壓力。因此,壟斷性銀行業結構將不利于資本積累,阻礙經濟增長。相反,有些研究基于信息不對稱的視角考察銀行業與企業發展間關系,他們認為壟斷性銀行業結構在克服信貸交易中的存在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更具優勢;市場壟斷力的銀行趨于和企業之間達成長期的伙伴關系,通過契約工具對貸款企業進行監管進而降低企業的道德風險。因此,能使企業更多的項目投資得到銀行的信貸支持,而競爭性的銀行業結構則會阻礙借這種有利于借貸雙方的長期銀企關系形成;本文主要討論金融發展結構中的銀行業結構本身競爭程度與經濟增長關系。本文采用市場集中度指數,集中度是指市場中占一定比例的幾個最大的企業所占的整個市場份額反映產業內的市場壟斷程度或者市場的競爭程度。在這里指銀行業中前N家最大銀行存款額占整個銀行業的份額。本文為了探討云南省金融發展結構采用云南省國有四行(工、農、中、建四行存款額或貸款額)占云南省金融業總資產(總存款或總貸款)。
第三,經濟增長:雖然GDP作為衡量經濟增長受到眾多質疑,但就目前而言仍然是衡量經濟增長的主要指標,本文選取剔除當年CPI后真實的GDP作為被解釋變量。
四、實證分析
(一)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
金融發展的衡量指標很多,對眾多指標進行歸納可以如下歸類:其一是規模指標。銀行對其它企業的總信貸、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總值以及金融相關率(FIR)等。其二是結構指標。由于云南省的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發展處于初級階段,具有規模小,交易不活躍等特點;由此可見,云南省的債券市場和股票市場的發展程度對云南省經濟增長的影響相對于銀行業小很多。此外,云南省的銀行信貸對經濟的影響較大,因此本文用銀行業歷年存款額作為云南省銀行業發展規模指標,除國有四行外的其它商業銀行年末存款額占整個銀行業存款額的比重作為云南省地方性銀行業發展規模的結構性指標。
本文選取了1995~2013云南省有關年度數據,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云南金融年鑒》和《云南統計年鑒》。
其中:云南省真實的人均GDP用RGDP表示,云南省銀行業四行(工、農、建)除外的其它銀行業存款占整個銀行業存款的比率用CR表示,云南省金融相關用FIR表示,LNRGDP、LNCDR、LNFIR表示對以上指標取對數,C表示常數,U表示隨機誤差。
(二)實證檢驗
1.單位根過程。進行“協整檢驗”之前,為防止“偽回歸”現象的發生,應對時間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本文運用stata11軟件,通過以ADF為基礎對LNGDP、LNCR和LNFIR進行單位根檢驗進行檢驗,檢驗結果見表2。LNCR4和LNGDP的ADF檢驗值分別小于顯著水平為5%和1%的臨界值。由此可見,LNCR4和LNGDP 95%和90%的置信水平上通過檢驗,兩者都是平穩的。
2.協整分析。
根據Johansen協整檢驗結果可知:我們在5%的置信水平之上拒絕了模型中不存在一個協整方程的原假設,即云南省金融發展模型和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一個長期穩定的關系,也就是說云南省金融發展規模和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有著均衡關系。
3.格蘭杰因果分析。上述“協整檢驗”僅說明被解釋變量LNRGDP與解釋變量之間存在著長期穩定的均衡關系。卻并不能確定LNRGDP與解釋變量之間有何種因果關;因此,需要對LNRGDP與解釋變量LNCR和LNFIR之間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
五、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說明
本文使用計量檢驗工具如:ADF單位根檢驗、Johansen協整檢驗以及格蘭杰因果檢驗等,對云南省1995~2013年期間金融發展規模和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進行相應研究,得出以下結論:(1)在進行ADF單位根平穩檢驗時,發現LNRGDP、LNCR、LNFIR解釋變量均未通過平穩性檢驗,通過對上述變量進行一階差分,一階差分后的變量再次進行ADF檢驗發現上述變量在10%的置信水平上均是平穩性的。(2)其次,本文采取了Johansen協整檢驗發現LNRGDP與LNCR和LNFIR之間存在至少有一對關系不能被拒絕,表明云南省金融發展規模指標LNCR、LNFIR和經濟增長指標LNRGDP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3)由上述檢驗結果可知,5%的置信水平上內應該拒絕原假設LNCR、LNFIR不是LNRGDP的格蘭杰原因,即LNCR、LNFIR是LNRGDP的格蘭杰原因。與此同時,在5%的置信水平上LNRGDP不能拒絕LNCR和LNFIR不是它的格蘭杰原因,即LNRGDP不是LNCR和LNFIR的格蘭杰原因。因此,該結果表明云南省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是金融服務推動云南省GDP增長,不是云南省經濟增長推動云南省的金融發展。金融發展與GDP增長之間的相互關系是單向因果關系,故云南省金融發展歸屬于需求導向型模式。
(二)相關建議
本文針對上述實證結果,筆者認為云南省金融與經濟發展應著力從下述三個方面進行改進:(1)改良經濟發展水平,營造金融發展的基本條件。上述實證分析表明,云南省是需求導向型金融發展模式,即金融發展服務帶動經濟增長。然而,良好的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水平之間應該形成良性循環,省政府應努力改善經濟發展與金融之間諧調發展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善:一是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政府引導、循序漸進、完善法規以及市場動作等原則形成健全的獎懲機制。二是建立良好的社會誠信環境。三是加強金融服務監管、普及宣傳金融知識、優化社會對金融服務的支持并參與金融發展。(2)加快資本市場與產業資本結合,隨著云南省經濟改革與金融發展的不斷推進,高速調整經濟增長轉變成中、高速經濟發展的新局面,云南資本市場發展面臨著結構性改革的新任務。因此,加快云南省資本市場發展,加強資本市場與產業結構緊密結合,已成為省內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課題。因此,相關部門應抓緊研究并制定出與云南產業特點的相配套的金融發展戰略,通過長遠規劃,強化產業發展與資本市場間的銜接,通過并購、重組和配置等一系列重要措施培育優質的資本實現優化,有方向性的實現資本與相關產業的良好結合。
注釋
{1}吳志國,云南民族大學,研究生。
{2}張偉君,云南民族大學,研究生。
參考文獻
[1]Goldsmith,Raymond W.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2]Patrick, H.T.,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veloped Countries[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Vol.34,174-189, 1998.
[3]韓廷春.《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基于中國的實證分析》[J].經濟科學,2001年第3期.
[4]韓廷春,夏金霞.《中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經驗分析》[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5年04期.
[5]林毅夫,姜燁.《經濟結構、銀行業結構與經濟發展》[J].2006年第1期.
[6]武志.《中國金融發展的測量與修正》[J].上海金融2008第4期.
[7]孫文軍,黃倩.《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
[8]牟怡楠,石麗雄.《云南省經濟增長與金融發展關系的實證分析》[J].2011年第26卷3.
[9]劉文革,周文召,仲深,李峰.《金融發展中的政府干預、資本化進程與經濟增長質量》[J].經濟學家,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