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武浩 葛青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小微企業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生力軍,貢獻了大量產出與就業機會。作為現代經濟的一部分,小微企業發展同樣離不開金融業的支持,近年在銀行體系內開展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年”等活動,其目的就是為了推動金融業更好服務小微企業。作為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慶陽市,近年來在金融支持小微企業上進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一些成熟經驗。為促進小微企業持續健康發展,我們就慶陽市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開展專題調查,以期在推廣經驗中發現問題、提出建議。
【關鍵詞】金融支持 小微企業 經驗
一、基本情況
慶陽市位于甘肅省東部,習稱“隴東”。東、南與陜西毗鄰,西、北部與寧夏和平涼接壤。近年來,慶陽市經濟呈現較快發展勢頭,2014年3季度末,全市完成生產總值520.51億元,同比增長16.3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68.88億元,同比增長12.32%;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320.58億元,同比增長19.28%;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131.05億元,同比增長11.8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67.98億元,同比增長8.89%。
2013年底,全市共有小微企業6259戶,當年新增1645戶,從業人員已達21萬人,年生產總值超過300億元,年營業收入在250億元左右,年實現凈利潤近50億元,上繳稅金約15億元左右,支付勞動者報酬超過45億元。小微企業的快速發展為支持地方經濟貢獻了力量。同時,全市金融機構也為小微企業發展提供了巨大支持,截至今年9月底,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已達84.25億元,有力支持了小微企業發展。
二、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的主要經驗
(一)“引行入慶”戰略深入實施
截至目前,慶陽市已成功引進了交通銀行、甘肅銀行、蘭州銀行,招商銀行蘭州分行在慶陽設立了辦事處,分行設立正在爭取審批中。向中國銀監會爭取到了“我市村鎮銀行縣區全覆蓋”的特殊政策,正積極尋找落實發起行。目前,西峰區、慶城縣、合水縣已成立村鎮銀行3家。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由過去的3類發展到目前的5類,分支機構達到359個,基本上形成了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為主體和以地方性商業銀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為補充,競爭充分的地方投融資體系,為全市經濟發展尤其是小微企業發展注入了活力。
(二)政府扶持性貸款傾力支持
我市發放的各類扶持性貸款對小微企業發展功不可沒,截至9月底,全市小微企業貸款余額84.25億元,較上季度增加14.84億元,增長21.38%。其中扶持性貸款中,下崗失業人員小額擔保貸款余額2.91億元,農戶小額信用貸款余額37.02億元,雙聯惠農貸款余額7.34億元,婦女小額擔保貸款余額1.49億元。同時,3季度省政府下達我市2014年中央財政扶貧資金15365萬元,安排扶貧貼息貸款專項資金3095萬元,對貼息貸款的投放起到強大助推作用。
(三)金融機構因地制宜創新業務
為響應國家支持小微企業政策,全市金融機構創新了多項適合當地的信貸業務。蘭州銀行創立蘋果產業批量貸款業務,通過企業擔保+農戶之間三戶聯保的形式發放蘋果產業批量信貸業務。合水縣農村信用聯社創立“果業通”蘋果保證擔保貸款,以借款人存貯的蘋果作為保證擔保,按實際已存貯蘋果金額的50%為借款人辦理的短期信貸業務。華池縣農村信用聯社創立公職人員擔保貸款,以多名公職人員工資及家庭資產進行擔保來發放小微企業貸款。慶城縣金城村鎮銀行創立“助友貸”業務,各類個體工商戶和企業主相互間組成聯保體進行擔保申請短期流動資金貸款。慶城縣農村信用聯社創立“創業通”貸款,對有經營項目、固定經營地點,但無營業執照等證件,能夠提供第三方擔保的創業者發放貸款。
(四)搭建融資平臺
轄區金融機構通過召開小微企業對接會、洽談會、推進會等形式加強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溝通,同時為小微企業量身定做貸款業務。近3年來,全市金融機構共召開各類小微企業對接會等106次,累計與近千家小微企業達成融資意向76億元,實際落實65億元,貸款落地率達到85.5%。
(五)民間金融適當補充
截至目前,慶陽市實體機構影子銀行已達208戶,注冊資本54.47億元。其中小額貸款公司45家,注冊資本21.76億元;擔保公司39戶,注冊資本19億元;典當企業30戶,注冊資本3.23億元;投資類企業94戶,注冊資本10.48億元,這些機構主要服務對象就是小微企業,為小微企業融資起到了適時補充作用。9月底,人民銀行監測的39家小額貸款公司貸款余額已達18.5億元。
三、存在問題
(一)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明顯高于大中型企業
調查發現,轄內中型企業基本只通過正規金融機構進行融資,只有小微企業存在向民間金融融資情況。這說明企業規模與其獲得銀行貸款容易程度成正比。被調查的15戶小微企業中有7戶通過民間金融進行了融資,共融資7613萬元,占其總融資額的15.5%。民間金融融資利率普遍高于正規金融機構,這表示小微企業發展中承受了較高的經營成本。同時,通過對金融機構的調查,為了防范違約風險,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多執行了較高利率。
(二)金融機構貸款審批門檻高、手續繁
調查發現,金融機構貸款辦理門檻高、難度較大,所需提供資料及手續繁雜,一般小微型企業很難企及。有1戶獲取貸款的企業反映,貸款的審批環節太多,程序太復雜,所需提供資料太繁雜。其2014年初申請了一筆貸款,前前后后完善資料、調查、審批直到5月份才辦理下來。另有某小型企業在貸款2000萬元中,支付利息之外的其他費用共計154.2萬元之多,除150萬元風險保證金外,尚有4.2萬元其他費用,這其中包括保險費、審計費、土地評估費、房產評估費等項目。
(三)小微企業可抵押擔保物缺乏
調查發現,全市20家銀行類金融機構中,18家認為對小微企業支持不夠的原因是此類企業缺乏可抵押擔保物。小微企業多創辦時間短、規模小,所積累的資本少,可供用于抵押擔保的資產缺乏。商業銀行出于防范風險的考慮,在發放貸款中基本全部要求有抵押擔保物,這就導致大批小微企業被排除在銀行之外。同時,大型商業銀行拒絕與部分擔保公司開展合作或是合作條件苛刻,導致小微企業失去了獲取貸款的又一保障,這同時也導致了轄內一批擔保公司經營出現問題,部分擔保公司被迫退出擔保行業。
(四)民間金融發展不規范
民間金融利率執行無章可循,借貸利率完全由借貸雙方自行約定,利率的高低多取決于借貸雙方的關系及利益博弈。調查發現,民間借貸執行利率低者為15%,高者達24%,普遍明顯高于銀行借貸利率,高貸款利率蠶食了小微企業利潤,生存空間受到擠壓。調查中某房地產公司反映,按照今年以來房地產業發展態勢,該企業已無法承受民間借貸的利率水平,同時銀行又在收緊房地產貸款,企業經營遇到挑戰。同時,民間借貸仍停留在短期流動資金拆借階段,對小微企業生產投資貢獻率低。2013年發生民間借貸的5戶企業,其12筆融入資金,期限均在1年以內,都是用于流動資金。
(五)能源行業擠占小微企業貸款渠道
調查中,政府工信部門向我們反映,由于慶陽市近年來能源行業(石油、煤炭)發展勢頭強勁,對貸款需求量大,同時能源行業又是高利潤行業,投資風險小,金融機構更愿意將資金投放進能源行業,在資金供給量一定的情況下,勢必擠占其他行業小微企業貸款,導致可用于向小微企業發放的貸款量不足。如某油田服務企業,通過各種渠道取得貸款近1億元,由于其每年利潤均在2000萬元左右,有銀行主動上門營銷貸款,而其他行業的小微企業就不會受到這種待遇。另外,近年來地方政府日益重視大項目、大企業,在一些配套政策、措施等的制定、落實上傾向性非常明顯,存在抓大放小的導向性,從而影響了小微企業在金融機構的融資。
四、對策建議
(一)發揮政府助推作用,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
政府部門應創新管理手段,促進金融機構支持小微企業。可加大對金融機構“支小”工作考核,參照目前對涉農貸款考核辦法,對金融機構設立“支小”貸款比例,作為獎懲標準。設立獎勵基金,金融機構“支小”貸款達到規定比例時,給予獎勵。相應,未達規定比例時進行處罰。同時,定期約談金融機構負責人,防止本地資金被“虹吸”到外地現象發生,確保存款資金在本地轉化為貸款。
(二)簡化貸款手續,提高審貸效率
正規金融機構,尤其是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及政策性銀行,應簡化貸款發放中所需資料及手續,提高貸款審批效率。大型商業銀行應借鑒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的審貸做法,適應市場發展需求,精簡一些重復、多余手續及資料。各金融機構應建立貸款審批時限制度,對每筆貸款審批時長進行跟蹤,做到“早答復、早辦理”。并配套制定相應的獎懲制度,督促責任人及時辦理審批手續,切實提高貸款審批效率。
(三)規范擔保行業,促進銀行與擔保機構合作
管理部門應對現有擔保機構進行規范整頓,使其達到良性循環。資質低、業務不規范的機構,責成其退出該行業。使管理規范、資質高的機構留下來,并扶持其做大做強。同時,推動銀行與擔保機構的合作,使雙方互相了解、互相信任,取消銀行對擔保機構的一些不合理要求。達到只要是資質合格的擔保機構出具的擔保證明,銀行一律承認的狀態。
(四)加強指導規范,引導民間借貸理性發展
一是加強宣傳,引導公眾遠離非法集資與高利貸,倡導長遠投資,投資實業,鼓勵創辦潛力型小微企業,推動全民創業再上新臺階。二是由相關部門制定民間借貸指導利率,引導各類機構以指導利率進行借貸,遠離高利貸,使投資機構對成長型小微企業進行長遠投資。三是規范民間借貸行為。引導公眾采用規范借貸合同,促進民間借貸規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