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立峰 崔煜晨
【摘要】環境會計是一門新興的學科,能夠有效評價環境效益以及環境活動對企業財務業績的影響。環境會計在傳統會計的基礎上,能夠針對性的核算環境資源給企業帶來的收入與支出。雖然環境會計是核算企業經濟運營的一種方法,但其誕生和發展本質的目的卻是為了保護和改善環境。本文主要探討環境會計中要素的計量方法。
【關鍵詞】環境會計 計量方法
環境會計中計量方法有很多,而比較流行通用的計量方法分為兩大類,每個大類包含四種方法,以下我們依次來介紹。
一、直接市場價值法
直接市場價值法又稱生產率法。根據產品的市場價格的變化來評估測算企業因日常經營生產所帶來的環境質量的變化。在這種方法中把環境因素當做是生產要素的一種,這樣,環境的變化就會導致生產率和生產成本的變化,從而影響產值和利潤。用產品市場價格的波動變化來計量,就可以測算因環境變化所帶來的經濟收益或損失。直接市場法又可以分為以下四種形式。
第一,人力資本法是指由于環境污染而導致的人類過早死亡,根據因過早死亡而損失的收入,來估價環境污染的成本。反過來也可以根據這種損失的收入的減少,來評測治理污染所獲的收益。近年來,環境學者對于人類健康的好壞與環境污染的種種因素的關聯研究,已經有了很多突破性進展。日積月累的環境惡化勢必會導致人們的發病率的升高,進而導致死亡率的升高,這樣整個經濟中的產量就會降低,收益減少。其次,也會涉及到醫療費用的支出變化等。人力資本法所評測和估算的環境價值,核心是圍繞著人體健康這個因素。它所計量的范圍,僅包括因環境質量脫離其標準而導致的醫療費支出的變化,以及因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升降所導致的收入變化。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重復的計量與累加。
第二,機會成本法是指,在市場價格不確定的條件下,如果要評測估算某自然資源使用的成本,那么就可以根據其所耗費的替代用途的收入來進行估算。例如,衡量禁止砍伐樹木的價值,并不是直接用保護樹木的收益來衡量,而是用樹木的眾多用途里,最優的替代選擇所能產生的價值來衡量。例如,評測森林的價值,那么就假設森林并不是為了保護自然生態的多樣性,而是要一次性全部砍伐并賣出,這樣售出獲得的總收入,即為保護森林的機會成本。
第三,生產率法是把自然資源作為生產要素。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就會使自然資源所做的貢獻率變小,導致全社會生產率的降低,成本升高。我們以市場產出的減少額去衡量環境污染的成本。
第四,維護成本法是指,當自然資源成為生產要素,加入到生產過程中,為了維護這種環境資源的質量保持在一定水平,所需要支出的補償費。以此來評測經濟生產中,自然資源的消耗所形成的環境成本。維護成本法指的是,為了避免環境的進一步惡化所需要支付的成本。
二、間接市場法
在直接市場法里,計量商品和勞務的價格,是由供求量決定的市場價格,并非交易過程的與之對應的受償意愿或支付意愿。當環境質量背離環境標準時,這種方法就不能體現出消費者所獲得或損失的消費者剩余,所以其測算的環境的價值是不夠全面和充分的。實際的消費領域中,一部分商品和勞務的價格,只可以做到間接的、片面的體現人們對于環境背離其標準的評價。當根據上述這部分產品或勞務的價格,去估測環境價值,這種方法叫間接市場法,也叫替代市場法,分為以下四種形式。
(一)資產價值法
資產價值法是指把環境質量的好壞,當做資產價值的影響因素之一,當影響資產價值的其他因素保持不變時,僅以環境質量的變化所導致的資產價值的變化,作為環境質量所帶來的損失或收益。例如,假設有兩處房子,面積、格局、樓層、交通情況等各種因素完全一致,但二者所處的地區的空氣質量卻截然不同,一個空氣質量優良,另一個則經常霧霾或者沙塵暴,那么這兩個房子價格的差別,就是由空氣質量的不同而導致的經濟損失。
(二)工資差額法
這種方法是指,在其他條件近似相同,而只有環境質量不同時,利用勞動者工資的差額來度量環境質量的好壞所導致的經濟損失或者收益。這里隱含的前提條件是工人可以自由遷徙從而尋找更好的工作。典型的例子就是化工類企業。由于這類企業的工作環境很差,工作類別對人身健康也有害處,此時企業就不得不采取提高工資、減低工作時長、提供更多的節假日等手段,來彌補工人因工作環境的影響所帶來的損失。影響工人的因素當然有很多,例如技術水品、知識水品、工人素質等,但企業以高工資作為籌碼,吸引工人到工作環境惡劣的地方工作,而如果工人也可以自由遷徙尋找工作,那么工資水品的差異,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環境因素所致。
(三)旅行費用法
這種方法通常用來評測價格不明確的商品的價值。旅行費用法,顧名思義,是用旅行的花銷來測算當環境質量改變后,能夠給旅游景點帶來經濟效益上變換,從而得出環境質量的改變所產生的經濟影響。通常,旅游景點的門票不會成為主要支出,旅行的開銷往往用交通、時間的機會成本來衡量,加上住宿和飲食的支出等。體現了游客對于旅游景點的支付意愿。消費者剩余+旅行費用=旅游者支付意愿總和。得到該旅游景點的價值。
(四)預防支出法
預防支出法,同樣是用一種間接的方法來評測環境質量變化的影響。通常是指,人們為了規避環境變壞的風險,所愿意支付的預防性開支,作為環境質量變壞的最低成本。這種方法中有一個隱含的假設條件是人們對于環境的危害有足夠的信息了解。例如,水資源質量變壞,不可以作為飲用水,人們不得不購買純凈水飲用,此時,購買支出就可以用來評價水質惡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牛海堂.對環境會計的研討.《世界華商經濟年鑒·科技財經》.[J].2012.
[2]孫孟娟.環境會計核算體系的探討.《中國鄉鎮企業會計》[J].2013.
[3]何利.國內外環境會計研究理論綜述.《天津行政學院學報》[J].2012.
作者簡介:付立峰(1987-),男,內蒙古赤峰人,就讀于云南大學,研究方向:理論經濟學;崔煜晨(1991-),女,遼寧鞍山人,就讀于云南大學,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