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玲
【摘要】近年來我國的行政管理費用快速增長,國家財政背負了越來越重的負擔。如何加強經費的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杜絕浪費、腐敗,降低行政成本是減輕財政負擔的關鍵。但行政單位行使的是社會管理職能,沒有實物產品,不形成利潤,費用難于歸集,效益難于考量,增加了管控難度。本文在分析行政單位加強經費管理的重要性基礎上,探討了當前行政單位經費管理存在的問題,并針對現行政單位費用管理中的制度執行不力、會計核算混亂、資產管理不嚴、缺乏內審、考評機制等問題,逐一提出加強行政單位經費管理的對策措施,以期降低社會服務成本,減輕財政負擔。
【關鍵詞】行政單位 經費管理 成本費用
一、引言
行政單位即政府機關,是進行國家行政管理,組織經濟活動和文化建設,維護社會公共秩序的重要單位。近年來,行政單位的支出一直備受關注,行政單位的經費支出是否產生了預期的效果成為老百姓關注的焦點。預算法的頒布實施、國庫集中支付的不斷完善,政府采購制度、公務卡制度的強力推行,都是加強經費管理的有力舉措。但在具體的操作和實施中仍存在一些漏洞和弊端。
二、行政單位經費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思想上不夠重視,沒有主人翁意識,危急意識
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下,不精打細算,認為反正不是自家的錢不怕浪費的思想長期存在,工作的主動性不夠,節約意識不強,只顧“小家”而不顧“大家”與“公家”、敞著窗戶開空調、白晝燈、長明燈比比皆是,不愛惜設備資產,“油瓶倒了沒人扶”等隨處可見的浪費現象也讓人擔優。
(二)有制度無執行或執行不到位,經費管理漏洞多
2000年大力推行的預算管理、國庫集中支付,以及2013
年在中央到地方倡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大背景下,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公務經費支出管理措施,如:強化政府采購行為、公務卡結算制度、清理結轉結余資金等等,都是為了規范經費管理,以此達到節約財政資金、杜絕腐敗的目的。但有好的制度,無有力的執行,制度也是空談。例如預算制度,在預算執行過程中,預算編制約束力不夠,雖然對“三公經費”監管力度在增強,預算執行正在一步步規范,但除“三公經費”以外的其他經費仍存在隨意調劑現象,失去了預算編制的意義。公務卡制度的執行、政府采購政策的執行都不到位,在許多單位公務卡使用覆蓋率仍然很低。為“省事”用“折分”項目、“張冠李戴”的方法避開政府采購,加大了經費管理的難度。
(三)會計核算混亂,收入、費用歸集不合理
一是各類費用歸集的隨意性很大,例如嚴控的“三公”經費,部分單位將“三公”經費擠占其他正常開支,或例其他支出開支,如將“三公”經費中的招待費隱匿于單位業務費開支,或把違規的超范圍超標準的開支分拆,造成招待費“穩步下降”的假象;二是對其他收入做往來賬處理,隱藏實際出數等等,導致了各類費用“明降暗升”的奇怪現象,加大了費用管控的難度。三是費用歸集不夠細化,各類費用往往只有一個籠統的總數,不利于“成本效益”的核算和效果的評價。四是各類資產臺賬欠完善,很多單位圖“省事”該有臺賬的不設臺賬,不設登記卡片,導致國有資產的不清,存在重復購置等現象。
(四)資產閑置,不能“物盡其用”現象嚴重
造成資產浪費的現象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隨著近來對財政資金使用的監管力度加大,“三公經費”的嚴控,很多單位出現資金充裕,“錢花不出去”現象。為了不縮小本單位資金規模,許多單位把主意打在了“資產購置”上。因為資產的購置支出大,是“快速花錢”又不違規的“好途徑”。在這種目的下,如果資產不嚴,必然會導致資產購置上的隨意性和盲目性,使大量尚能使用的設備過早淘汰或閑置;另一方面,國有資產姓“公”,不是私人物品,往往不被重視和愛惜,不及時地對設備進行保養、檢修、維護,致使許多設備超常規、破壞性地使用,影響了資產的使用效果和壽命,影響行政單位的運轉效率,也是極大的經費浪費。
(五)缺乏考核、考評機制,開支是否達到目的無從考量
經費的使用缺乏必要的考核、監督和評價,存在“重投
入、輕管理”、“重支出、輕考核”的現象,效益意識淡漠,經費使用的目標與結果之間失去了連接,難以對經費開支實施追蹤問效,難以衡量“投入-產出”比,必然會導致奢華、閑置、重復購置、浪費、腐敗等問題。
三、加強行政單位經費管理的對策措施
針對當前行政單位經費管理存在的問題,建議從以下方面采取針對性的對策措施,以加強行政單位經費管理:
(一)打破“吃大鍋飯”的局面,提高節約意識,主人翁意識
領導層應高度重視“主人翁”意識、“節約”意識的重要性,一是提倡“愛大家如小家”,激發對工作崗位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二是要抓好隊伍建設,努力提高素質;三是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充分發揮職工積極能動性;四是要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做到獎懲分明。
(二)加大制度執行力度
預算制度、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公務卡制度、政府采購制度等等都是規范經費使用的大力舉措,把它們執行到位才是經費控制的關鍵。一是在預算制度上,要強化開支的計劃性,“無計劃,不開支”,花每一筆錢都“心中有數”。合理安排項目經費,確保人員經費,基本支出中的日常運行經費,然后再按照輕重緩急安排其他項目支出。二是在國庫集中支付制度執行過程中,要將“其他收入”通過“國庫集中支付”平臺,納入系統進行支付,加強資金的監管,利用國庫集中支付系統把好預算的“出口”關,體現單位的實際收入與支出數。三是大力推行公務卡結算制度,擴大公務卡使用的覆蓋面。四是要強力推行政府采購制度。堅持預算約束,提高政府采購效率和質量,防止逃避或簡化政府采購的行為。堅持依法處罰,加強對政府采購情況的跟蹤監管,違法違規行為,要嚴格按照法律規定予以處理。
(三)正確會計核算,量化社會服務的成本費用
加強會計基礎工作,良好的會計工作是進行經費管理的重要基礎,會計基礎工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行政事業單位經費管理效果的好壞。唯有加強會計基礎工作,才能避免會計工作在管理上的隨意性,避免造成財務風險,進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腐敗行為的產生,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行政事業單位的經費管理效率。在正確進行會計核算的基礎上,定期做好財務分析,結合對實際情況的調查研究,通過對比、測算等方法,歸集各類社會服務的成本,為經費使用的效益的考核提供可靠依據。
(四)加強資產管理,避免浪費和國有資產流失
針對資產閑置和不能“物盡其用”的現象,要加強固定資產的管理,把握好評估環節,對單位占用使用固定狀況進行綜合評審,要該報廢的才能報廢,該追回的要追回,依法依規處置固定資產,嚴防固定資產的重置和濫置。
在使用過程中,落實好資產使用人的責任,加強對責任人的考評,要建立單位內部固定資產的入庫驗收、保管、使用、維護等制度和辦法。對每一件固定資產按照名稱、型號、購置調入時間、原值、使用去向等詳細內容,建立資產檔案,做到一物一卡,有物必有卡。物、卡落實使用人和保管者等責任人,做到環環相扣,使用人只有事先取得物卡,才具有使用固定資產的資格,同時也承擔起保管好固定資產的職責。
(五)建立健全經費內部審計以及考評機制
完善相關的內部審計體系,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和減少行政 單位濫用公款的現象,完善的內審體系不僅包括嚴格的監督規范, 還要有相關的考評獎懲機制,除此之外,還應引入企業管理模式,強化成本觀念,對每項社會服務職能的投入成本有一個量化,作為對經費是否用在刀刃上,是否有浪費和腐敗的考評。這樣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相關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促進單位的發展進步。
總之,加強經費的管理,是節約行政成本,減輕財政負擔的關鍵,我們應該以各項規章制度為入口,加大執行力度,加強會計核算,加強資產的管理,全方位管控,最后加以量化和考評,真正做到既保證社會職能的有效實施,又最大限度地避免浪費和腐敗,真正減輕財政資金負擔。
參考文獻
[1]馮天明.關于行政事業單位“三公經費”內部管理存在的問題及防范措施[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5(4).
[2]李延鵬.對加強行政單位“三公”經費管理的建議[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5(3).
[3]杜金梅.以內控制度為手段規范科技經費管理[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