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區域經濟發展是當前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近年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成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最亮麗的一道風景。我國特色區域經濟發展指字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從中國實際出發,借鑒國外發展經驗而進行的區域協調發展。目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但是仍存在著一系列問題需要我們加以重視并采取科學的解決措施。本文分析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及區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并積極探索了我國特色區域經濟發展的策略,以促進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特色 區域經濟 發展 研究
特色區域經濟是我國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區域經濟的發展將極大的推進我國綜合經濟的發展,有助于我國綜合經濟體系的建設。區域經濟是我國經濟體系的支架,也是我國經濟體系的極大推動力。我國經濟體系的建設離不開區域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區域經濟也是我國綜合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研究我國特色區域經濟發展不僅有利于促進我國區域經濟發展,而且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一、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現狀
我國的區域經濟組成有深厚的經濟特色。在我國經濟體系組成中包括較為發達的沿海經濟,典型的代表為海洋經濟,和發展較為緩慢的東北重工業經濟和發展速度緩慢的中西經濟,典型的代表為陸地經濟和城市集群構成的行政經濟。不同的經濟區域構成了我國經濟體系總體。但是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區域經濟出現發展不平衡的現象,隨著我國近年來經濟的不斷發展,這種差異化狀態持續加大。尤其是沿海經濟與內陸經濟的差異,出現了我國特有的東南經濟發展較快,西北經濟發展緩慢的經濟結構。這種地域性經濟差異的存在使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產生極大的偏差,并導致了兩極分化的狀態。但是對于科學技術較為先進的東南沿海地區和政治權利較為集中的北京城市群,在我國的經濟競爭中具有領先的地位。
二、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地區發展不平衡
在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呈現出極大的地方性差異,尤其是東南沿海經濟和中西內陸經濟的差異。這些差異的存在使我國人才向東南沿海地區不斷靠攏,并不斷的在競爭中擴大自己的優勢。而對于較為落后的中西內陸經濟而言,即使有國家政策的扶持,仍然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并不斷的喪失其經濟優勢。我國的中西內陸經濟經歷了中央領導的扶持,相比于之前,經濟發展速度有明顯的提升,但是人才的流失和競爭優勢的短缺使我國內陸經濟在競爭中有著較為薄弱的競爭力,并不能與東南沿海經濟相匹敵。
(二)在區域經濟發展中違背了大自然的生態法則
在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中,企業只是一味追求經濟的最大化,沒有對環境做出相關的保護。因此,在我國經濟發展中,以犧牲生態環境做為代價以謀取利潤的最大化,這種錯誤的思想認知的存在,使人們沒有從心理上對環境保護做出正確的認知。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環境呈現出相反的發展趨勢。霧霾天氣持續時間增長、全球氣候變暖、生態環境破壞等無一不是我國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些違背大自然生存法則的經濟發展模式終會受到大自然相應的懲罰。
(三)產業結構不能實現快速升級
在世界經濟體系下,各個國家都在實現由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的轉型。但是我國具有較為龐大的農業和工業經濟基礎,在向服務業的轉型中,存在著較大的困難。這些困難的存在,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向無污染、低成本的服務業的轉型。我國的工業體系也相對落后,在今天,全球向工業4.0過渡的階段中,由于我國科學技術和企業資金實力缺陷的存在,只能在部分區域經濟中開展工業4.0。典型的代表為2016年春晚廣州賽區的機器人,極大的推動了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發展。
三、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策略
(一)完善區域經濟管理
根據國外區域經濟發展的經驗,區域立法能夠有效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法律保障,促進我國特色區域經濟發展法制化。為此,我國政府應出臺中國特色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法律,明確我國特色區域經濟發展的目標和方向,規定政府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權限和調控范圍,加強區域經濟發展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同時,各區域政府應積極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規范我國特色區域經濟發展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區域經濟發展的合法性。
(二)優化區域經濟格局
首先,要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原有區域經濟板塊進行細分,綜合區域經濟發展的資源優勢、交通條件、發展規模等情況,制定區域經濟發展九大經濟圈,統籌每個經濟圈的國土區劃、發展定位、資源配置、人口分布、產業布局、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城鄉發展。使每個經濟圈形成特色協調發展的經濟新格局;其次,我國政府應有針對性地培養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制定符合經濟發展的政策,培育帶動力強的經濟發展增長州,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三)深化區域經濟合作
區域經濟合作有利于生產要素的移動和生產資源的合理配置。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區域經濟合作已成為促進中國特色區域經濟發展的必要方法。因此,我國應積極轉變區域合作的思路。促進區域經濟的國際合作,并加強區域間經濟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為此,我國應積極開展國際經貿合作,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同時,政府應完善區域合作機制,建設區域合作平臺,積極探索利益共享的經濟發展機制。另外,我國應健全區域經濟發展服務體系,為中國特色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全面服務,縮小城鄉差異,建設中國特色區域經濟。
(四)完善區域政策體系
首先,政府應積極完善區域經濟調控政策體系,因地制宜實施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完善區域經濟發展的財政政策、投資政策、人口政策、土地政策、生態政策,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其次,政府應積極完善區域經濟發展援助政策體系,對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實施財政及政策支持,平衡區域間經濟的發展。
四、小結
隨著經濟的發展,區域經濟發展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新趨勢。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下,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時間較短,缺乏豐富的經濟發展經驗,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地區發展不平衡、經濟發展違背了大自然的生存法則、產業結構不能實現快速升級。促進我國特色區域經濟發展不僅有利于促進各地區的經濟發展,而且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徐詩舉.日本國土綜合開發財政政策對中國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啟示[J].亞太經濟.2011(04).
[2]黃世賢.我國區域性經濟規劃確立的戰略背景和戰略選擇[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0(06).
作者簡介:易雪楓(1999-),男,漢族,湖南岳陽,高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