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剛
【摘要】“經濟”和“金融”二者堪稱“如影隨形”,對農村經濟所受農村金融影響的狀況加以理清,對于提升農村經濟穩定、健康、快速發展和農村金融體制機制的完善具備著頗為重大的意義。本文分析農村經濟所受農村金融影響的機制情況,對農村金融發展提出應有的建議。
【關鍵詞】農村金融 農村經濟 金融規模
一、農村經濟受到農村金融影響的作用機制
(一)農村經濟增長受到農村金融規模的影響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大陸的農村經濟發展面臨著嚴重的資金短缺問題——其和農村經濟本身做具備的“特色”關系頗為密切。利潤率低、周期長的農村經濟往往難以有效地對外部資金產生吸引作用,而借助于農村經濟所產生的“自身積累”作用,其必然會陷入規模小、速度慢的桎梏,難以真正改善農村經濟基礎設施。中國大陸的農村經濟資金需求和其金融規模間“缺口”頗為巨大,難以形成足夠的農村經濟主體層面金融支持,其金融服務組織數量明顯不夠,其信貸資金中可持續者更是有限,對規模化、產業化發展農村經濟造成了嚴重制約。長期沒有得到改善的經濟“城鄉二元化”這一結構造成了這種狀況長期發展以至于進一步惡化,城市地區大量“吸引” 農村資金,后者的規模也一直處于萎縮狀態。如何填補其中“資金缺口”便成為了政府方面必須面對的一個難題所在,對于農村經濟發展而言,如今的財政支持已經是“杯水車薪”,如何對農村資金缺口加以解決的最重要步驟依舊在于對市場力量加以仰仗。
(二)農村經濟增長受到農村金融效率的影響
所謂“金融效率”,指的是金融機構借助于資金做體現出的服務提供質量、速度之類的情況。在中國大陸的農村地區交流和傳遞信息的途徑和金融機構都顯得很少,缺乏應有的資金流動性,要打算將農村金融資金(一般是有限的)體現出更大作用,首要的任務就在于令其高效運轉,如此便可以將“絕對”的農村經濟的資金需求量加以降低,從而對金融資金短缺這一農村經濟壓力予以緩解。從提升效率這一層面來處理農村金融資金使用的活動,首要的活動在于對調劑和配置資金活動予以合理化,以此來對金融資金存貸比率加以提升。在農村經濟向前發展的過程中,愈發眾多的金融機構開始對各種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做出了探索和嘗試,借助于金融方面的一系列創新來提供新金融服務給農村經濟,以此來進一步“活躍化”農村金融市場。
二、農村金融影響農村經濟發展情況
(一)農村金融規模與農村經濟發展
1.農村金融資金流入。中國大陸的農村居民收入的“絕對量”依舊處于較小的程度上,故而農村金融機構也難以獲得應有規模的吸收存款數,絕大部分農村收入都被用做養老、消費等居民活動層面,以至于農村金融資金中極少能夠真正用于投資。
2.農村金融資金流出。在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化”這一經濟結構背景之下,城市經濟效益遠遠高于農村經濟效益,而資金在收益層面表現出的“自低向高”流向趨勢自不言而喻,農村金融資金以各種形式流向城市這一狀況,造成了先前本來就不多的農村金融資金變得進一步受限——這也造成了農村金融規模難以更大貢獻于農村經濟的一個主要的原因。
在這一情況之下,經濟發展往往難以“感受”到來自農村金融的促進作用,而后者卻是在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之下逐步“緩慢前行”,這一狀況主要的實現機制在于借助于通過增加農村經濟總量這一形式對資金總量中可支配處于農村經濟主體中這一途徑而獲得實現——即并未真正逆轉“農村資金外流”這一問題。
(二)農村金融效用與農村經濟發展
農村經濟實際上并未獲得來自于農村金融效率的推動,而農村金融效率同時也沒有有效提升農村經濟的發展。就提升金融效率這一層面而言,其實際上可以定位為“質的變化”——金融服務質量有必要充分借助于量的積累方可體現出其作用,后者則是受益于不斷壯大的農村金融規模。中國大陸的農村金融在目前依舊位處“量的積累”這一發展階段,金融效率仍然“不敢恭維”,其主要體現為缺乏應有的創新性、規范性。農村金融效率沒有獲得來自農村經濟發展的拉動,最終原因在于除了資金儲量增大之外,農村經濟對金融機構沒有別的吸引力,金融機構往往只關注農村金融資金的吸收,而并非尋求“根本性”轉變,而很大程度上農村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在于政府投入和關注的程度,故而農村經濟、農村金融彼此間的“互動機制”尚未真正形成。
三、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的對策建議
(一)農村金融主體的多樣化
要對農村金融方面的諸多市場主體加以進一步豐富,促進不同形式銀行的“共同發展”:
農村合作金融這一方面的主要“成分”在于農村信用合作社,其設置的總之在于“服務農村”,其對農村金融發展這一層面的促進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故而其有必要對“合作制模式”予以繼續發揮,形成促進農村經濟、適應農村金融的“新路”,借助于控制金融風險、業務規范化之類來“扮演”農村金融發展核心這一“角色”。
中國大陸的商業銀行特點在于經營效率高、資金規模大,其有著重要的提升農村金融方面作用,然而其重點在于城市方面,尤其是農村營業網點被國有銀行大規模撤并之后,農村經濟的發展受到商業銀行的各方面作用則進一步受限,然而在農村經濟崛起這一過程中,作為商業銀行有必要對其戰略予以隨機的調整,找出其中的“優質項目”所在,找出新的利潤增長點于農村經濟產業化這一層面——如農產品生產基地、農副產品批發市場之類方面的發展空間便是不小。
農業政策性銀行方面,由于其很久以來一直位置“被動”,騎兵衛真正展示出其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諸方面促進作用,有必要對新的措施加以研究制定,提升農村公共設施、農業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建設投入,在其工作過程中兼顧“效益性”和“政策性”并將之作為工作重心所在。農村地區長期存在各種形式的農村民間金融,以至于其都成為了重要的農村金融組成部分,針對風險大、不規范之類農村民間金融中的問題,有必要一國家層面的監管、立法之類辦法來對民間借貸之類農民經濟行為加以規范,制度化、規范化農村民間金融。總而言之,要“多元化”農村金融主體并將相應的金融服務體系予以進一步豐富,對農村金融組織加以“新型化發展”,對創新性金融產品加以提供,對準入農村金融市場的相應范圍加以逐步放寬,尤其對農村互助資金組、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之類加以鼓勵和發展。
(二)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效率
提升農村金融效率這一活動可以稱得上農村金融發展方面的“根本所在”,而提升其這一活動又要借助于創新、改革等方面活動。而這一方面的活動又可進一步劃分為“產品”、“服務”兩大類。在此方面必須提高服務效率、創新服務方式、增強服務質量、轉變服務理念。還要基于當地經濟發展來創新農村金融產品,設置相應的金融產品來提供資金支持給農民的創業活動。如可以中小企業(縣域)的信用和循環貸款、簡式快速農村中小企業貸款、聯保(農村商戶)貸款之類,有效地對鄉鎮企業解決其所面臨的“融資瓶頸”。
(三)培育和完善農村金融市場
眾所周知,金融活動一直以金融市場作為活動開展之所,農村金融市場建設活動主要來源于四個“切入點”:
首先,對利率市場化建設予以相應的推進。“利率市場化”有助于對資金風險補償借助于利率來加以體現,有效地對農村金融機構所體現出的貸款資金的“高成本”加以彌補。
其次,對農村資本市場加以培育。作為農村資本市場,有必要將自身的發展方向定位為“地區性資本市場”,形成各種形式的“區域性金融交易”活動區域,推出農業企業、建設等方面的債券,引進各種相應資金。鼓勵一些經濟主體中優秀者“走出去”,吸引當地經濟的一系列“外部資金”。
再次,對農業擔保中介體系加以完善。政府部門應利用出資增強農業經濟主體的風險承受能力,同時逐步完善“三權抵押”制度,發展地區金融中介服務組織。
最后,加快農村金融保險服務,尤其是促進商業性保險服務、政策性金融服務的融合,發展農村互助合作保險業務,增強農村經濟主體的風險抵御能力。
參考文獻
[1]謝呈花.農村金融對二元經濟轉型的影響機理及經驗實證[D].遼寧:遼寧大學,2015.
[2]陳雷生.中國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基于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視角[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