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參照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來研究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建立相應VAR模型,選取河南省1985—2014年時間序列數據進行研究分析,運用ADF檢驗、滯后期判斷、Johansen協整檢驗、Granger因果檢驗、脈沖響應分析以及方差分解對其進行處理,得出結果:農村金融發展的規模和結構在農村經濟增長中起到顯著促進作用,金融發展效率的影響不顯著,但農村經濟增長是農村金融效率提高的原因,這種“需求遵從”以及農村資金的外流阻礙了農村金融與經濟增長的相互促進作用。
【關鍵詞】河南省 農村金融 農村經濟 VAR模型
一、引言
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一直是10多年來我國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村金融扮演著資金動員的重要角色,在新的普惠發展理念框架下探究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作用,準確定位農村金融,對構建普惠金融體系及有效解決“三農”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許多國內學者在西方主流經濟學理論[1]基礎上對農村金融發展、結構、功能、效率、制度體系及其與農民收入、農村經濟的關系等方面展開探討。姚耀軍、嚴太華、曹小春、陳文俊等多數學者基于中國農村地區金融數據,假設不同影響因子選取金融和經濟指標,通過VAR、Pagano、VEC等經濟計量模型,對面板數據進行關聯分析法、Granger檢驗、協整分析、回歸分析等,定性和定量研究了中國農村金融發展和農村經濟的因果關系及因果方向[2-6],得出中國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作用不明顯;也有研究得出,西部地區農村金融發展各項指標和農村經濟之間沒有格蘭杰因果關系,東部地區金融效率和經濟的增長有因果關系,農村經濟增長卻對農村金融影響顯著,且存在區域差異性[7-8]。
河南是我國的農業大省、人口大省,“三農”問題非常突出,農村金融發展和農村經濟增長問題在全國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基礎上,以河南省為研究對象,基于一定假設,來探究河南省農村經濟增長中農村金融的影響作用。
二、理論模型和變量指標選取
(一)相關假設
為了探究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增長的影響,本文根據已有研究做出以下假設。
假設一:農村經濟增長中農村金融是關鍵影響因素。
假設二:農村金融發展的構成要素有規模、效率和結構。
河南省農村金融資產主要由流通貨幣、農業上保險保費的收入、鄉鎮公司債和鄉鎮企業的公司股票市值構成,其農村資本市場作用很不明顯,信貸規模很小,非正規金融機構發展緩慢,故而本文以正規金融中介為主要研究對象,將非正規力量微弱化。
假設三:財政支農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且財政支出構成了農村固定資產投資的最主要部分。
(二)相關變量指標的選取
1.農村經濟發展指標。人均GDP和GDP增長率是衡量經濟增長的兩種主要度量方法,參照此方法并根據河南省農村實際情況,采用“(第一產業增加值+鄉鎮企業增加值)÷農村人口”來衡量,一方面在于農村GDP數據繁雜難取,而“(第一產業增加值+鄉鎮企業增加值+農村生產部門創造的非物質增加值)*90%=農村GDP”,另一方面,這是河南省農村經濟發展的真實概況,且與農民收入具有高度相關性,并且可以有效避免農村總的GDP在計算時會存在的變量疊加或漏選問題。
2.農村金融發展指標。第一,農村金融發展規模指標。金融資產規模是金融發展的一個重要體現,本文根據河南省的實際情況,選取農村存貸款余額之和與農村GDP的比值來度量農村金融發展規模,介于農村金融數據的難獲得性,本文用農業貸款與鄉鎮企業貸款之和來作為農村貸款余額,用農戶儲蓄存款與農業存款的加和作為農村存款余額,這里農戶儲蓄存款包括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所吸收的農戶儲蓄存款。第二,農村金融發展效率指標。金融發展效率指的是金融中介將存款轉化為貸款來支持當地經濟發展的效率,衡量金融效率高低的指標主要有:儲蓄率、投資效率和儲蓄投資轉化率,為避免單一指標的選取對結果產生較大影響,本文采取綜合量化的指標體系來衡量農村金融效率:
此處參照王瑩[6]的《我國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中這三部分權重比,儲蓄率:投資效率:儲蓄投資轉化率=0.09:0.45:0.45=1:5:5,折算出河南農村金融效率水平。第三,農村金融發展結構指標。農村經濟結構主要劃分為農業和非農產業(鄉鎮企業),鄉鎮企業屬于農村的主要企業,也是鄉村經濟活動主體,可以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因此,用“鄉鎮企業貸款/農村貸款余額”來度量農村金融發展結構。
3.農村固定資產投資指標。農村固定資產的投資主要來源于財政支出,極少部分來源于農村銀行支持,從廣義金融角度來看,財政支出是財政性金融的分支,是基于支持“三農”問題給予的專項補貼,故而本文將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加入模型考慮,用“財政支出數據”作為參考指標。
(三)理論模型的建立
本文基于柯布道格拉斯函數取對數處理,并引入金融要素變量和“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做控制變量,建立能夠代表金融發展狀況和農村經濟增長關系的VAR模型如下:
在這里,用q代表農村經濟發展水平,NX1表示農村金融規模,NX2表示金融效率,NX3表示金融結構,農村固定資產投資用NTZ表示;其中,μ0是常數項,γ是殘差項,μ1、2、μ3、μ4作為回歸系數。
三、相關實證分析和檢驗
(一)數據的來源說明
本文共收集河南省1985~2014年間29組時間序列數據來進行分析,《河南統計年鑒》、《中國農業統計資料》、《中國鄉鎮企業及農產品加工業年鑒》、《河南農村統計年鑒》、《河南省統計網》是數據的主要來源,本文所利用的數據均進行了取對數處理,主要目的在于增強數據的穩定性和降低所選變量異方差性,最后用Eviews7.2處理相關數據。
(二)實證分析與檢驗
1.單位根檢驗。為避免出現“偽回歸”,首先要檢驗序列數據平穩性,基于減少偏差原則,本文將選用ADF檢驗來探究選取的指標數據是否平穩。根據T統計量分析可知道,對數序列數據都不平穩,一階差分后,Dlnq、DlnNX1、DlnNTZ在5%水平上顯著平穩,DlnNX2、DlnNX3在10%水平上平穩,符合ADF檢驗,序列可以看做是一階單整,即I(1);由此驗證了本文選擇的數據是符合標準,存在經濟意義的,接下來探究變量之間的均衡關系。
2.協整檢驗。用Johansen檢驗來進行協整檢驗,首先用AIC和SC準則來確定最優滯后期,得出最好的自回歸階數,以確保協整關系的可信性統計。
因為對變量數據進行了對數處理,模型系數反應的是半彈性影響。農村金融發展規模每增加1個單位,q會有0.3153個單位的提高,金融發展結構每優化1個單位,q有0.4030個單位的提高,而農村固定資產貢獻率是30.36%。
3.Granger因果分析。由以上協整檢驗知,變量間存在長期穩定協整關系,那么變量在時間上的先導滯后關系以及關系是單向還是或雙向?我們用Granger檢驗進行分析可知,農村金融規模和金融結構的P值為0.0186、0.0466,拒絕原假,是農村經濟增長的格蘭杰原因;其他P值均大于0.05,都在5%置信水平下接受無格蘭杰因果關系的原假設。
4.方差分解。一個變量對另一個變量的動態影響路徑可以用脈沖函數捕捉,我們用來分析農村金融要素對農村經濟增長能帶來怎樣的影響,并通過方差分解將每個擾動項對VAR模型內因變量的相對影響程度計算出來,了解各個變量對農村經濟增長的沖擊作用。NX1對q有正向沖擊效應,第2期達到峰值,前4期波動大,呈倒U型,之后基本趨于平穩,說明河南當前階段農村金融規模對農村經濟影響稍明顯,有約25%的貢獻率。進一步由方差分解數據知,在長期關系里,除q的自身變動影響外,NX1、NX3、NTZ起到較重要的影響作用,最后分別占30.4195%、9.7379%、9.7157%。而NX2只能解釋3.7065%的基礎貨幣波動。
(三)實證結果分析
第一,農村金融發展規模對經濟增長作用顯著,原因在于為經濟增長提供金融資源基礎性條件的同時,增強了用貨幣作媒介的經濟交易范圍,加速了貨幣的流轉,使經濟交易更容易實現。
第二,農村金融發展效率對經濟增長影響微弱,說明河南農村金融市場還處于靠量的帶動來發展,也間接說明河南省農村金融效率不高,從長期來看,不能適應河南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短期來看,農村經濟增長卻能促進金融效率的提高,但金融效率卻不是農村經濟增長的原因,也就是滯后于農村經濟的增長,兩者存在“需求遵從”的關系。再從圖1可知,河南省農村資金有外流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金融與經濟增長間的相互促進作用。
第三,優化金融結構對經濟發展有積極影響作用,原因是鄉鎮企業項目資金的引入可以帶動農民就業,帶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繁榮活躍農村經濟。
第四,農村固定資產即財政支出的增加,短期內對經濟增長有顯著促進作用;從長期來看,作用趨于穩定不明顯,農村投資環境差,農民眼界局限,投資方式效率低,不能高效轉化為經濟增長動力,僅靠政府財政資金給予支持從根本上是解不了問題的。
四、結論
通過以上實證分析,可知河南農村經濟增長主要受到農村金融規模和結構的影響,金融規模的擴大和金融結構的優化能極大促進農村經濟增長;河南農村金融效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很小,但經濟的增長卻是金融效率提高的原因,兩者的“需求遵從”關系以及農村資金外流現象嚴重影響農村金融與農村經濟的相互促進作用。因此,需進一步優化河南省農村產業結構,建立河南農村金融資金反哺回流機制,提高金融發展效率,最大限度的發揮金融市場自我調節機制,使農村金融體制在根本上得到完善,進而擴大農村經濟增長中農村金融的影響作用,為“三農”問題的有效解決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
參考文獻
[1]Smith,G.Financial St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ment[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155-213.
[2]姚耀軍.中國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經濟科學,2004,5:24-31.
[3]姚耀軍.中國農村金融發展狀況分析[J].財經研究,2006,4(32):103-114.
[4]嚴太華,曹小春.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2011,84-87.
[5]陳文俊.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相關性實證研究[J].系統工程,2011,3(29):41-46.
[6]王瑩.我國農村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9,18-25.
[7]焦兵.東、西部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增長貢獻的比較研究[J].統計與決策(理論版),2007,(1):70-72.
[8]黎翠梅.農村金融發展對農村經濟增長影響的區域差異分析——基于東、中、西部地區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2009,3(33):75-80.
作者簡介:魏雪燕(1991-),女,漢族,河南焦作人,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村金融與農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