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增長過程實質上就是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的過程,這種轉變的順利實現要以人力資本的不斷提高為前提。產業結構的升級關鍵需要人才,人才的形成是人力資本投資的產物。本文通過理論和實證簡要評述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的關系。
【關鍵詞】人力資本 產業結構
一、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的理論研究
(一)國外相關理論研究
舒爾茨(1971)明確提出人力資本的基本概念,將人力資本分為五類并論證了教育培訓對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影響。
羅默(1986)把生產投入分為物質勞動和人力資本,運用在生產模型中,并認為只有人力資本才能促進經濟增長。
盧卡斯(1988)使用更加微觀的方法分析人力資本,在舒爾茨人力資本理論的基礎上,結合索洛技術決定論的增長模型,最后得出專業化人力資本積累增長模型,認為只有專業化人力資本才能促進經濟增長。
威廉·配第(1672)發現世界各國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以及國民收入水平的差距,主要是因為產業結構的不同。他認為工業比農業和服務業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并且“產業見的這種收入差距,將推動勞動力從低收入的產業向高收入的產業轉移”。
柯林·克拉克(l930)在《經濟進步的條件》一書中印證了配第的發現: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逐漸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然后再向第三產業轉移;從勞動力在三次產業之間的分布狀況看,第一產業勞動力比重逐漸下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勞動力的比重則呈現出增加的趨勢。
K.H提出相對報酬影響勞動力流動和產業結構動,勞動力的流動受報酬,公司規模,就業安全環境等等因素影響,人力資本合理流動,能使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托馬斯·帕特里克運用人力資源理論來討論人力資本,個人和企業對新的資本投入很重視,企業把勞動力價值資本積累上升到公司的戰略。人力資本是人通過技能和能力形成的,最終成為戰略基礎。
(二)國內相關理論研究
代謙、別朝霞利用比較優勢理論來分析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的關系,認為各國的動態比較優勢決定人力資本積累消長;只有當人力資本水平不斷提高,發展中國家才能利用比較優勢向有利于自己發展方向演變,不斷向更高級的產業演進,實現經濟不斷增長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毛氈賓、冉茂盛運用需求和供給理論的關系來分析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的關系,主要從人力資本供給角度來說明產業結構升級的核心是人力資本的有效供給,產業轉換速度由人力資本的有效供給決定的,產業結構轉換促進經濟的發展,而產業結構轉換的核心是產業轉型,產業結構轉型是保持經濟競爭力的關鍵,是從無競爭優勢的產業向新興產業與競爭優勢的轉化的必然過程。高的人力資本水平以及供給效率將為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歐陽曉、劉智勇認為比起發達國家的人力資本水平,發展中國家較低,且異質型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技術水平之間組合,并與多元化產業結構有較好的適應型。
(三)上述理論主要從幾個方面來說明產業結構與人力資本的關系
1.國外關于人力資本理論和產業結構理論研究很成熟,但很少研究產業結構與人力資本的關系,大多學者從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來說明,人力資本作為一個要素,影響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經濟增長,主要表現為勞動力在第一產業比重下降,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比重上升。將人力資源理論與人力資本結合,并使人力資本上升到戰略地位。
2.國內學者主要從西方國家的經濟理論出發,結合我國的經濟實際狀況來分析問題。運用比較優勢理論或微觀角度來說明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的關系,得出人力資本是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產業結構的升級促進經濟的增長。
二、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關系的實證分析評述
(一)國外相關的實證分析
20世紀50、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運用配第一克拉克定律理論并在其基礎上,搜集和整理了50多個國家的數據,從國民收入和勞動力在不同產業間的分布狀況方面入手,對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變動進行考察,從而更支出產業結構變動的一般趨勢。
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通過對產業革命以來50年間,20多個國家的工業化進程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工業部之間結構變動的一般規律,被稱為“霍夫曼工業化經驗法則”的工業化階段理論:在工業化進程中,霍夫曼比例,即消費資料工業凈產值和資本資料工業凈產值之比是不斷下降的。
(二)國內相關實證分析
黎耀新(1994)認為在產業結構的調整過程中,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對產業結構的調整產生重要的影響,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表現在要素的組合關系和比例,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以及技術密集型的比較成本優勢,影響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式、方向。并運用生產模型,利用生產要素之間的替代性以及彈性說明在我國九十年代產業結構調整中,勞動力替代資本。
張強國、溫軍等人(2011)使用中國1978至2008年各省份動態面板數據,從國家層面和區域層面研究里人力資本水平及其結構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結論表明:人力資本顯著促進全國及東部地區產業結構的升級;人力資本內部結構對東部地區產業結構有顯著影響,并得到數據支持,但對全國及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影響所得數據不足支出其效應。人力資本水平以及結構促進我國以及區域層面的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
胡春林(2012)將人力資本分為基礎性人力資本和專業性人力資本,通過廣東省數據分析人力資本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結果表明:基礎性人力資本是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增長主要因素,而專業性人力資本對第二產業增長產生主要作用。
(三)上述實證主要從幾個方面來說明產業結構與人力資本的關系
1.國外學者主要通過生產模型,把人力資本作為生產要素來研究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經濟增長,進一步研究產業之間的規律。
2.國內學者在國家層面、區域層面、省級層面來研究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關系,并細分人力資本的類別以及衡量指標,并運用數據實證分析,得出我國的不同的人力資本對國家層面、區域層面以及各省層面的影響不同。
參考文獻
[1]歐陽峣,劉智勇.發展中大國人力資本綜合優勢與經濟增長-基于異質型與適應型視角的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0(11):26-35
[2]張國強,溫軍,湯向俊.中國人力資本、人力資本結構與產業結構升級[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138-146
[3]邱兆林.行業收入差距擴大的原因分析—基于人力資本異質型的視角[J].JTG,2015(2):21-25
[4]李斌,張瑤.異質型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變動—基于省級動態面板的系統GMM估計[J].商業研究,2015(5):11-16
作者簡介:楊瑞(1989-),女,漢族,河南駐馬店人,碩士研究生,遼寧大學經濟學院,方向:現代勞動經濟理論及其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