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金融市場及其產品也逐漸復雜,這就需要做好投資者合理劃分工作,并從投資者實際情況出發,將合適的產品出售給適當的投資者,因此,有必要研究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建設。本文將從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含義入手,結合我國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現狀,重點研究建設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機制的方式。
【關鍵詞】投資者 適當性 管理制度
現階段,金融市場正處于不斷創新發展階段,投資者適當性制度建設也成為資本市場關注重點,諸多學者紛紛開展了對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的建設研究,要做好此項研究,就需要先了解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的含義,聯系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現狀,進而研究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建設。
一、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概述
所謂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又被稱為合格投資者管理機制,就是指金融機構在向客戶推薦金融產品時,一定要了解投資者是否具有購買產品條件的規定,而適當性就是指金融機構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是否屬于客戶所能承受的范疇中,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概念只是針對金融機構零售業務[1]。而對于整個市場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定義來說,所指的是為使資源得到更加合理,更為高效的配置,在相關機制的約束下,金融機構為自己的產品找尋合適的投資者,在市場順暢運行的作用下滿足投資者需求。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規定相對嚴格,通常情況下,首先對自然人股東身份進行限制,有效減少了個人投資者參與交易發生幾率,其次,每筆最少轉讓股數為三萬股,主要是為了防止中小投資者多次開展交易活動,影響市場。
二、我國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機制現狀
(一)我國投資者適當管理制度發展歷程
早在2008年我國國務院就在《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中提出了與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相關的各種規定,如在此項《條例》中指出,從事證券資產管理、融資融券、銷售證券的金融產品,一定全面了解客戶的信息,同時做好書面記錄與電子記錄,并根據客戶實際情況推薦相關產品,為其提供給適當服務。這樣就開始對投資者適當性管理進行了首次嘗試[2]。
創業板市場屬于最先全面實行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的場地,據了解,截止到2010年10月末期,參與創業板交易的投資人就達到了1667萬。隨后,股票指數期貨與融資融券也逐漸開始了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建設,還構建了以適當性為主要內容的投資者保護機制,以便為客戶提供合適的產品與服務,這樣一來,就使制度不僅可以與客戶風險認知相一致,還能強化風險承受能力,這也就成為了我國資本市場得以進一步發展的重要依據[3]。
(二)我國資本市場對投資者所提出的各種要求
首先,創業板市場所提出的要求。由于個人投資者交易經驗并不相同,也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設置相應的“準入”要求,如對于具有兩年或兩年以上的交易投資者來說,要參與創業板交易就要先與證券公司簽訂一些協議,并在兩個交易日以后再將交易權限開通;不滿兩年交易經驗的,若參與創業板交易不需要與證券公司簽訂協議,還要自愿承擔起可能存在的市場風險,并做好“特別聲明”抄錄工作,一般在五個交易日以后才能為其開通交易權限。
其次,融資融券交易所提出的要求。對于證券監管部門來說,并未對指標限制加以明確要求,只是要求證券公司金融資產要充足,同時能夠達到相應的證券投資經驗,具有承擔風險的能力,根據客戶實際情況為其介紹與服務融資融券業務。同時,證券公司應確定申請融資融券時間,能夠開展融資融券業務的證券公司,資產標準在五十萬以上。
再者,股票指數期貨交易。通常情況下,自然人投資者申請從事股票指數期貨交易的,可用資金應在五十萬元以上,同時具備相應的股票指數期貨基礎知識,接受過相關測試,還要具有10個交易日與20次股票指數期貨仿真成功交易記錄,或在近三年中至少有十次以上的商品期貨成功交易記錄,且不存在任何違規行為或不良記錄。對于機構投資來說,其凈資產應在一百萬以上,開戶申請可用資金同樣不低于五十萬,且信用良好[4]。其他部分規定都與自然人投資者要求相一致。
最后,投資者需要接受風險承受能力測評。投資者風險測評屬于證券企業產品適當性管理不可缺少內容,現階段,主要測評方式有三種,分別為營業部柜臺紙面測評、網站風險測評以及網上交易測評等。由于每個證券公司業務不同,對于客戶的測評就會不同,這樣也就導致每個證券公司所采用測評方式不一樣,有些證券公司僅對客戶采用一種方式進行測評,而有些證券公司也需要采用兩種方式測評。測評中所使用的內容也并不是完全相同的,這樣一來就導致投資者測評結果不一致。
三、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的建設方式
(一)做好客戶測評科學研究
要做好投資者適當性管理,一定要重視客戶測評,它是證券公司與期貨公司全面了解與認識客戶的重要依據,但通過實際調查研究得知,多數證券公司與期貨公司都是自行設計測評問卷,部分問卷缺乏科學性與有效性,這樣一來就導致風險測評不一致,同一客戶在不同證券公司接受的測評內容不同,致使測評結果也就不同,降低了測評作用,也難以獲得客戶的認可,投資者是否真正具有購買產品的能力也不得而知。同時,很多證券公司都是在開展新業務時才對客戶進行風險測評,基本不存在持續跟蹤情況,很容易出現測評結果測而不用的情況。基于以上兩點,應做好客戶風險測評工作,所有證券公司與期貨公司都要使用標準客戶風險測評問卷,使客戶無論在哪一機構都能接受相同測評,防止出現測評問卷不一致的情況,此外,應重視客戶測評工作,并根據實際情況增設個性化服務,提升客戶滿意度[5]。
(二)確定風險梯度,構建完善與全面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
盡管我國已經在創業板市場等領域開展了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很多證券業務也都應有了適當性原則,但從整體上看還缺少風險梯度。因此,應從兩方面做好基礎工作:首先,做好金融產品風險評估與類型劃分工作,防止金融產品因風險存在而導致其與投資者不相映襯,尤其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產品也在不斷更新變化,產品風險類別邊界呈現邊緣化現象,這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好創新產品歸類工作,為其制定合適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其次,保證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規范化,全面提升適當性管理,強化有效性與操作性。為實現這一目標應從金融產品評估分類開始就做好目標一致,同時確保實施方式也要一致。此外,還要確定投資者適當性制度具體要求,使風險能夠與投資者承受能力一致。
(三)做好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進一步認識工作
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便于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特別是有利于保護中小投資者,確保其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其次,有助于資本市場運行效率與監管效率的提升,減少市場運作成本。再者,促進資本市場發展,有助于資本市場進一步創新。最后,使投資者適當性要求更顯系統化與規范性,這就需要做好交易機制設計工作,保證交易系統正常進行,同時也有利于投資者走進與之對應的市場,使其購買產品具有相應保障。因此,國家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出跨市場與跨產品的相應法規,其他金融機構也要全面提升自身的客戶服務意識,以便做好風險評估工作,真正為投資者服務。此外,投資者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好風險評估工作,全面強化自身風險服務意識,選擇適用于自己的產品,防止在選擇產品時出現冒進行為,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四)構建適當的投資者保護原則
首先,應堅持認識到投資者保護重要性。投資者加入到市場交易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簽訂與履行合同的過程。通過研究自由契約可以得知,場外交易市場之間的交易是建立在雙方自由約定基礎上的,同時代表著雙方的利益,但由于部分企業的信息透明度不足,容易使投資者判斷受到影響,因此就需要構建完善的投資者保護機制做好研究工作,以便促進資金流動。其次,強化券商約束,制定相應的機制約束券商,要求其在從業過程中一定要根據投資者實際情況推薦合適的產品,嚴懲違規行為。最后,約束投資者行為,做好投資者保護工作。由于場外交易市場中很多企業都處于剛起步階段,在業績上存在較大變數,容易給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機。通常不法分子常用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借助新型與資金優勢通過內幕等方式進行違規操作,從中謀取不乏暴力。另一種是通過互聯網等方式傳播一些非上市公司虛假信息,假借售賣所謂的原始股來欺騙投資者,這些都屬于他們的慣用手段。為防止更多的投資者利益受到侵害,就要制定好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標準,并將這些內容通過廣播等形式告知投資者。此外,監管部門也要發揮應有作用,做好各項工作執行工作,尤其要規范券商經營考核體系,以便就此全面提升投資者對真假企業的識別能力。
通過以上研究了解到,我國對于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其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容易給證券企業與投資者造成損失,針對這種情況,有必要對此展開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研究了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含義,并研究了我國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現狀,根據實際情況提出了兩點建設意見,希望能為相關人士帶來有效參考。
參考文獻
[1]任敏.我國證券市場投資者適當性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4.
[2]宋晨宇.東北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客戶適當性管理優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5.
[3]續紅清.我國商品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問題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2015.
[4]韓端.融資融券業務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計量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4.
[5]張付標.證券投資者適當性制度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4.
作者簡介:蘇寧曲(1985-),男,漢族,福建省廈門市人,本科,學士學位,現供職單位:廈門百城建設投資有限公司,職稱:中級工程師,研究方向:投資決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