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花開
香附,別名莎草根、香附子、雀頭香、雷公頭等,為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中藥店買到的香附形狀如紡錘形,或略有彎曲,長2~3厘米,直徑約1厘米,表面呈棕褐色或黑褐色,并有不規則縱皺紋,有特別的香氣,味微苦。
香附主產于我國的山東、河南、浙江、湖南等地,香附的采收時間為每年的9~10月,將莎草的根莖采集后洗凈、曬干,燒去須根,未炮制者稱生香附,經炮制后者稱制香附,并根據炮制方法的不同分別稱為醋香附、酒香附、四制香附等,不同方法炮制的香附功效也有所不同,如香附生用上行達表,醋炒消積止痛,酒炒通行經絡,姜汗炒可化痰飲。
香附的功效主治
香附味辛,微苦、微甘,性平,是行氣止痛之佳品。《本草綱目》認為,香附能“止心腹、肢體、頭目、齒耳諸痛”。現代藥理實驗也證明,香附確有止痛作用。香附主要有兩大功效:
(一)疏肝理氣
香附具有疏肝解郁,通暢氣機的功效。中醫理論認為,人體的氣必須在全身不斷的流動,才能使臟腑經絡氣血通暢,身體才能健康。肝主疏泄,能夠調暢氣機使全身的氣血運行通暢。當肝氣郁結時,其調暢氣機的功能減弱,會引起氣的運行不暢,甚至出現氣滯的情況,中醫稱肝郁氣滯,會出現胸部憋悶,脅肋脹痛,精神抑郁,情緒低落,或心煩易怒者,可選用香附,與柴胡、白芍等中藥同用,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因為肝還對脾胃的消化功能有影響,肝郁氣滯還會引起脾胃功能失常的表現,如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等癥狀,稱肝脾不和證,可選用香附與木香、佛手等中藥同用治療有效。
(二)調經止痛
香附通過疏肝理氣的功能,又有達到調經止痛的效果,是治療婦科疾病的重要藥物,特別適合于因肝郁氣滯而引起的月經不調,經期不準,經行腹痛等癥狀。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香附是“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可見其治療氣滯及婦科的功效較佳。
香附的配伍應用
香附與不同的中藥聯合應用,有不同的效果。《本草綱目》認為,香附“得參、術則補氣;得歸、地則補血;得木香則散滯和中;得檀香則理氣醒脾;得沉香則升降諸氣;得芎、蒼術則總解諸郁;得梔子、黃連則清降火熱;得茯神則交濟心腎……”說明香附的治療范圍廣泛,不同的中藥配伍可以治療多種疾病。
1.香附與木香配伍,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
香附與木香,都有行氣止痛的功效。香附,疏肝理氣,調經止痛,既能行氣,又能活血;木香行氣止痛,調中宣滯,善治脘腹氣滯脹痛,二者配伍應用可使行氣止痛的功效增強,臨床用于氣滯引起的各種疼痛,特別是適用于胃腸氣滯胃脘疼痛、腹鳴作痛等病癥。
2.香附與神曲配伍,具有和胃消食的功效
香附,疏肝和胃,調經止痛;神曲,健脾和胃,消食調中,二者配合使用,可以理氣解郁、消食和中的功效增強。臨床用于肝脾不和所致的胸脅脹滿,胃脘痞悶,噯腐吞酸等病癥。
3.香附與當歸配伍,具有調經止痛的功效
香附疏肝解郁,理氣止痛;當歸補血和血,活血止痛,兩藥合用,香附主治氣分,當歸主治血分,氣血并治,行氣活血功效增強。臨床用于肝郁氣滯致脅肋脹痛,月經不調或痛經等病癥。
香附的治病驗方
1.老小痃癖往來疼痛 香附、南星等分。為末,姜汁糊丸,梧子大。每姜湯下二、三十丸。(《圣惠方》
2.安胎 香附子,炒,去毛,為細末,濃煎紫蘇湯調下一錢。(《中藏經》鐵罩散)
3.頹疝脹痛及小腸氣 香附末二錢,海藻一錢。煎酒空心調下,并食海藻。(《瀕湖集簡方》
4.元臟虛冷,月侯不調,頭眩,少食,渾身寒熱,腹中急痛,赤白帶下,心怔氣悶,血中虛寒,胎氣不固 香附半斤。醋煮,焙為末,醋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飲下。(《婦人良方》醋附丸)
5.乳癰,一切癰腫 香附(細末)一兩,麝香二分。上二昧研勻,以蒲公英二兩,煎酒去渣,以酒調藥。熱敷患處。(《醫學心悟》香附餅)
6.瘰疬流注腫塊,或風寒襲于經絡,結腫或痛香附為末,酒和,量瘡大小,做餅覆患處,以熱熨斗熨之。未成者內消,已成者自潰。若風寒濕毒,宜用姜汁作餅。(《外科發揮》)
7.耳卒聾閉 香附子(瓦炒)研末,蘿卜子煎湯,早夜各服二錢,忌鐵器。(《衛生易簡方》)
8.跌打損傷 炒香附四錢,姜黃六錢。共研細末。每日服三次,每次服一錢。孕婦忌服。(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9.四時瘟疫、傷寒 陳皮(不去白)二兩,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蘇葉各四兩,甘草(炙)一兩。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日三服。若作細末,每服二錢,入鹽點服。(《局方》香蘇散)
10.耳出汁 香附末,以綿杖送入。(《經驗良方》)
11.雞眼,疣 香附、木賊各五錢。制法:加水 1300毫升,文火煎至100毫升,備用。
用法:(1)先將患處洗凈,去硬繭,以不出血為度。再以少量藥液加熱,用棉簽蘸藥液涂患處,每日二次。
(2)將備用之藥液倒入小容器內2~5毫升,加熱,再扣在疣上3~5分鐘,連續5次即可。(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12.一切氣疾心腹脹滿,胸膈噎塞,噫氣吞酸,胃中痰逆嘔吐及宿酒不解,不思飲食 香附子(炒,去毛)三十二兩,縮砂仁八兩,甘草(爁)四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用鹽湯點下。(《局方》快氣湯)
13.中藥香附解諸郁 蒼術、香附、撫芎、神曲、梔子各等分。為末,水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丹溪心法》越鞠丸)
14.心腹刺痛,調中快氣 烏藥(去心)十兩,甘草(炒)一兩,香附子(去皮毛,焙干)二十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人鹽少許,或不著鹽,沸湯點服。(《局方》小烏沉湯)
15.停痰宿飲,風氣上攻,胸膈不利 香附(皂莢水漫)、半夏各一兩,白礬末半兩。姜汁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姜湯隨時下。(《仁存堂經驗方》)
16.心氣痛、腹痛、少腹痛、血氣痛不可忍者 香附子二兩,蘄艾葉半兩。以醋湯同煮熟,去艾,炒為末,米醋糊為丸梧子大。每白湯服五十丸。(《瀕湖集簡方》)
17.偏正頭痛 川芎二兩,香附子(炒)四兩。上為末。以茶調服,得臘茶清尤好。(《澹寮方》)
18.小便尿血 香附子、新地榆等分。各煎湯。先服香附湯三、五呷,后服地榆湯至盡,未效再服。(《全生指迷方》)
19.肛門脫出 香附子、荊芥穗等分。為末。每用三匙,水一大碗,煎十數沸,淋。(《三因方》香荊散)
20.吐血 童便調香附末或白及末服之。(《丹溪治法心要》)
21.下血不止或成五色崩漏 香附子(去皮毛,略炒)為末。每服二錢,清米飲調下。(《本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