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祥鳳
醫院的消毒供應中心(CSSD)一般采取集中管理的模式,承載著全院可回收使用的診療器械的消毒與滅菌任務,并負責供應和發放各科室所需的無菌物品。消毒供應中心是控制醫院感染的關鍵性部門,直接影響著醫療安全質量,是考核醫院管理是否到位的重要指標。我們應參照衛生部頒發的《醫院消毒供應中心管理規范》,科學管理;細化消毒供應中心的質量控制,抓實抓嚴;為醫護人員優質服務夯實基礎,從而促進醫院各項工作進入良性循環
發展的軌道[1]。
1 科學布局,按照要求配備相關設施
消毒供應中心建設或者改建時,應遵循醫院建筑設計的原則,根據各科室的任務與功能,有效地預防或控制醫療感染,自成一體。為了方便診療器械和相關物品的回收與供應,消毒供應中心應盡量接近手術部,與病房和各診室間的通道也應該清潔暢通。消毒供應中心各區域的功能應進行整體的規劃,遵循單向流程的格局,污染區、清潔區、無菌區有清楚明確的劃分,并相對獨立,各區間的物品流動時有緩沖的地帶。被污染過的診療器械進入消毒供應中心后,不可逆回。對物品進行分類管理時應避免多種物品的交叉存放。清洗與消毒滅菌環節應定地點、定設備,各個區域的設施與功能有明確的區分。
消毒供應中心是醫院的物流基地,要能夠高效地提供優質無菌物品,醫院也應根據其規模,配備與之相應的基礎性設施與設備。在規劃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到環境問題,以及水、電、蒸汽的配備。比如,洗滌用水必須供應冷、熱自來水,以及軟化水或蒸餾水,滿足不同的清洗要求。在工作區域,應配齊回收污染物的容器、分類臺、手工清洗槽以及壓力氣槍與水槍等;各種滅菌設備、包裝臺、無菌物品的存放柜等設施應一一俱全,符合國家對消毒供應中心的硬件管理要求。
2 落實責任,規范消毒供應操作流程
管理出效益。消毒供應中心高質量、高效率的運行,離不開科學的管理。常規性的事務,我們應該責任到人,對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規范消毒供應的操作流程,關注相關的細節,避免院內感染事件的發生。
我們從診療器具的回收入手,實行集中包裝、運輸、回收物品的封閉式管理。清洗步驟必不可少,是消毒滅菌工作的前提。手工清洗時,一般首先將被污染的器具在流動的水下沖洗,然后借助于清潔劑和軟毛刷洗滌,用流水初步漂洗,最后用蒸餾水或者純化水進行終末漂洗。清洗后的器具可進入消毒程序。我們應根據器具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消毒方法,控制好消毒的時間與溫度。消毒后的物品,借助于干燥設備使其干燥,不同材質的器具,干燥的溫度有所區別。在包裝前,工作人員應組織對相關物品進行數量、功能以及潔凈程度的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補缺。我們應根據要求選擇閉合式或者密封式的包裝,標識完整,具有追溯性。滅菌環節也不容忽視,做好滅菌過程中的質量檢測。無菌物品要存放于專柜中,有序分類放置,由專人專車發放到位[2]。
3 加強防護,減少工作人員的職業傷害
消毒供應中心的各項事務有著自身的特質。一些隱性的因素時刻威脅著工作人員的健康與安全。例如,工作人員接觸、處理被患者污染的醫療器械是很正常的事,其中可能攜帶了大量的病原微生物。進行清洗消毒的護士如果被HBV、HIV污染過的器械刮傷,容易引起自身的感染,對個體的身體健康形成威脅。由于工作的需要,消毒供應中心經常使用一些化學滅菌消毒劑,環氧乙烷、戊二醛等,有害氣體常常揮發、殘留在消毒供應中心內,長期的累積,對護士的呼吸道以及皮膚黏膜都有影響,甚至對身體造成嚴重的傷害。另外,消毒供應中心人員在操作相關的醫療設備時,應該遵守技術規范指導,嚴格執行操作制度,否則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3]。
消毒供應中心人員應增強個人安全意識,防患于未然。在日常工作中,做好自身的防護措施,接觸被污染的醫療器械時,帽子、口罩、鞋套等保護措施一一到位,讓存在隱患的血液以及其他污染物無機可乘,在工作過程中發現問題應及時采取補救措施。手衛生工作也要常抓不懈,學會科學的手衛生方法,這是預防感染最為有效的措施。使用相關儀器前,應對相關人員進行專業的培訓。定期開展相關設備的檢查與維護工作,確保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的健康與安全。
科學合理的建筑布局、完善齊全的硬件配備是消毒供應中心正常運轉的前提,規范有效的操作流程是控制院內感染的基本途徑與方法,做好醫護人員的個人防護,凸顯管理的人文情懷,才能促進醫院各項工作的和諧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2012年10月
[2] 孫雪瑩,《中華醫院感染學》,2009年3月
[3] 李洪運,《加強供應室工作,預防醫院感染》,2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