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婷
麻黃是現行中藥學課本上講述的第一味中藥。古籍記載麻黃與麻黃根因前者發汗后者止汗而嚴格分開使用,但現在臨床上麻黃這味中藥常常是連著根的莖,而麻黃根卻為大多中醫使用時所忽略。
1 使用現狀
麻黃與麻黃根雖同為一種藥物所產,但功效卻不同,麻黃發汗,麻黃根止汗,河南省一所人民醫院在麻黃蜜制的過程中,從4kg麻黃中分離出來麻黃根1kg,如此相混嚴重。尋其原因:產地初加工不細;為追求經濟效益有意混淆;收購單位在收購時把關不嚴。
2 歷史記載
麻黃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為品中,歷代本草均有記載。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或木賊麻黃的干燥草質莖。秋季采割綠色的草質莖,曬干。具發表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等功效用于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等癥,蜜麻黃潤肺止咳,多用于表癥已解,氣喘咳嗽。湯液本草卷上“何謂發汗而升上,經云:味之薄者乃陰中之陽所以麻黃發汗而升上。
麻黃根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或中麻黃的干燥根及根莖,別名苦春菜,主產于河北內蒙古山西陜西等地。入藥始見于本草經集注,在本草綱目、本草正義、滇南集注等多部本草學著作中均有收載,現收載于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謂之甘平,性收澀,歸肺經。傅山傅青主女科產后編上卷,血塊痛甚加肉桂七分渴加麥冬一錢五味子十粒汗多加麻黃根一錢,葛可久十藥神書“盜汗加浮小麥、牡蠣、黃芪、麻黃根”。可見,歷代本草認為麻黃根行于表分,功專斂汗,故臨床上常用于治療自汗盜汗等證。
3 現代研究
中藥麻黃根與麻黃雖然植物來源相同,但由于藥用部位的不同,其臨床應用及療效截然相反,這一現象曾引起了廣大學者們的濃厚興趣,繼而對麻黃根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結果如下:“麻黃根”的化學成分與其草質莖“麻黃”有著較大的區別,麻黃中主要含有生物,以麻黃堿和偽麻黃堿為代表的;麻黃根中雖然也有生物堿,但主要為大環精胺類生物堿,麻黃根堿ABCD及酪氨酸甜菜堿,另外,麻黃根中還含有黃酮類成分及微量元素等。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麻黃堿藥理作用如下:能通過血腦屏障,興奮中樞;能興奮心臟,使心肌收縮力增加,心排出量增加;收縮皮膚黏膜和內臟血管;緩慢升高血壓;舒張支氣管平滑肌;收縮骨骼肌。偽麻黃作用與麻黃堿相似,在此不作論述。
麻黃根堿B有降壓作用,麻黃根堿ABCD均有降低心率作用;酪氨酸甜菜堿則有升高血壓作用,與麻黃堿相似;止汗作用;此外,實驗研究發現,麻黃根提取物還具有興奮呼吸、抑制離體蛙心,擴張蛙后肢血管等作用。
4 小結與展望
麻黃莖與麻黃根為傳統中藥,無論是古籍記載還是現代研究,均能表明二者因藥用部位不同而功效大有區別,從中醫角度理解,麻黃莖主向外運動而能發汗解表,麻黃根則主向內收斂而止汗。二者功用如此不同,我們不能單單從理論上知道了解二者的區別,更要在臨床實踐中注意區分用藥。希望今后在實際應用中,無論是藥農藥店還是醫生,能嚴格區分好二者,讓二藥各司其職,各得其所,為患者真正解除痛苦。
參考文獻
[1] 基層中藥雜志,2002,第16卷,第6期
[2] 亞太傳統醫藥,2008,4(11)
[3] 藥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二版,92頁
[4] 湯液本草,卷上,元,王好古
[5] 傅青主女科,產后編上卷,清,傅青主
[6] 十藥神書,院內,葛可久著,2008年尹小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