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海蘭,張曉燦,段寶忠,2*
(1.大理大學藥學與化學學院,云南大理 671000;2.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北京 100071)
大理蒼山花甸壩藥用植物資源及其多樣性研究
方海蘭1,張曉燦1,段寶忠1,2*
(1.大理大學藥學與化學學院,云南大理671000;2.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北京100071)
目的:研究大理蒼山花甸壩藥用植物資源的種類、資源分布特點及多樣性,為該地區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深入研究提供依據。方法:通過野外調查、實地訪談及室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從物種組成、科屬特征、藥用部位、藥效性能等方面初步探討花甸壩常見藥用植物資源的多樣性。結果:首次報道了該區共有藥用植物64科140屬159種,其中蕨類植物9科12屬12種;裸子植物2科2屬2種,被子植物53科126屬145種。以菊科、百合科、毛茛科、傘形科及龍膽屬、藁本屬、獐牙菜屬為優勢科、屬。結論:花甸壩地區藥用植物資源多樣性程度高,在開發利用時應做好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大理花甸壩;藥用植物資源;多樣性
[DOI]10.3969/j.issn.2096-2266.2016.08.008
野生藥用植物種質資源的保護,是藥用植物資源保護面臨的關鍵問題〔1〕。大理蒼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地處滇中高原西部與橫斷山脈南端交匯處,區內具有豐富的野生植物資源種類,是世界高山植物區系最豐富的地區之一〔2〕?;ǖ閴挝挥诒Wo區云弄峰,地處山脈最北端,該區藥用植物資源豐富,長期以來一直是國內植物科考學者和多所高校的藥用植物野外教學基地。關于該區藥用植物資源及其多樣性研究至今未見報道。鑒于此,筆者團隊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結合野外考察和標本采集、鑒定,進一步摸清野生藥用植物資源分布規律及其多樣性特征,為該區藥用植物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及系統研究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
花甸壩位于蒼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內,座落在蒼山十九峰中最北的云弄、滄浪兩峰之間。由大花甸壩、小花甸壩及周圍環山組成,其中大花甸海拔2 900 m,南北長10余km,東西寬約1 km。東面小花甸群峰環抱,海拔3 400 m,總面積約5 200 hm2。該區域相對封閉的特殊地形,氣候特征為夏季濕熱多雨,多集中在每年的6~11月;秋季短,冬季漫長而寒冷。年平均氣溫8.4℃,最冷月平均溫度2.4℃,最熱月平均溫度13.7℃,霜期180~210 d,年平均降雨量2 034.7 mm,相對濕度83%~89%〔3〕。土壤類型主要為草甸棕壤〔2〕。
通過野外調查、實地訪談及室內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野外調查主要是樣地調查、野外標本采集、照片拍攝和補充調查。其中樣地調查按植被類型(包括草甸、山林、沼澤地)選擇6條具有代表性的線路,沿線采集植物標本,并記錄其生境、形態特征。訪談調查主要走訪當地草醫和藥農,了解藥用植物栽培和資源的利用情況。室內分析主要進行標本鑒定和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結合大理大學藥用植物標本館在該區采集的標本以及野外調查記錄的植物物種,建立花甸壩地區藥用植物名錄,對藥用植物資源進行統計和多樣性分析。
3.1藥用植物科屬構成的多樣性由于花甸壩的地理環境和特殊的氣候,經實地調查及統計分析,該區共有藥用植物64科、140屬、159種,從種類組成來看,被子植物最多,蕨類植物次之,裸子及苔蘚植物較少。其中雙子葉植物47科108屬124種,單子葉植物6科18屬21種;蕨類植物9科12屬12種;裸子植物2科2屬2種;苔蘚植物1科1屬1種。見表1。

表1 花甸壩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續表1

續表1
從科的分布來看,64科中,單種科比例最大,有樟科、堇菜科、遠志科等34個科,占總科數的53.13%,占藥用植物種數的21.38%;表明該區藥用植物在科構成上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含2~4種的寡種科有桔???、玄參科、蘭科等21個科,占總科數的32.81%,占藥用植物種數的30.19%;含5~10種的中等科有毛茛科、傘形科、唇形科等7個科,占總科數的10.94%,占藥用植物種數的30.82%;種類大于10種的大科有菊科和百合科2個科,占總科數的3.13%,占藥用植物種數的17.61%。
從屬的分布來看,140屬中,單種屬占有明顯的優勢,有升麻屬、當歸屬、薺菜屬等124個,占總屬數的88.57%,占藥用植物總數的77.99%;含2~4種的寡種屬有重樓屬、龍膽屬、獐牙菜屬等16個,占總屬數的11.43%,占藥用植物總數的22.01%。
3.2藥用植物藥用部位的多樣性對于多部位入藥的植物,分析時僅統計其最重要的入藥部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4〕《云南省中藥材標準》〔5-6〕及《云南中草藥》〔7〕對藥用植物入藥部位劃分的標準,主要可分為全草、根及根莖、全株、果實和葉等6種類型。其中,根及根莖類占有明顯的優勢,共84種,占52.83%,隸屬于35科77屬,代表物種有附子、重樓、黃牡丹、三分三等;全草類次之,有63種,占39.62%,隸屬于33科61屬,代表物種有燈盞細辛、谷精草、石椒草、蒲公英等;全株類和果實類均有5種,全株類代表物種有葉上花、地石榴等,果實類代表物種有蓽澄茄、猩紅五味子等;種子類和葉類藥用植物有1種,分別是牛蒡子和青刺尖。
3.3藥用植物功效多樣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云南省中藥材標準》《大理中藥資源志》〔8〕和《云南中藥志》〔9〕等文獻資料對所收集的藥用植物功效的描述,依據《中藥學》〔10〕對中藥功效的劃分標準,該區藥用植物按功效可分為清熱藥、祛風除濕藥、止咳平喘藥、補虛藥等14種類型。其中清熱藥、祛風濕藥、止咳平喘藥等占明顯優勢。清熱藥最多,共43種,占27.04%,代表物種有馬尾黃連、蒲公英等;祛風濕藥25種,占15.72%,代表物種有千斤墜、威靈仙等;止咳平喘藥22種,占13.84%,代表物種有山珠半夏、卷葉貝母等。見表2。

表2 花甸壩藥用植物藥用功能的統計
3.4藥品標準收載資源情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和《云南省中藥材標準》收載藥材品種,對上述藥用植物進行統計,結果表明,該區藥用植物被標準收載的藥材有104種,占該區藥用植物總數的65.41%;其中42種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載,占26.42%;62種為《云南省中藥材標準》收載,占38.99%。
3.5栽培藥用植物資源情況花甸壩地區種植中藥材歷史悠久,早在1958年就建立了花甸藥材廠,該區歷史上是云南省云木香、大黃等中藥材的重要種植基地。該區位于高海拔天然高山盆地,其獨特的高原季風氣候和紫外線輻射,使得藥用植物的光合作用較強,有效成分積累多,該區種植的藥材深受省內外藥商的青睞。目前栽培的藥用植物主要有云木香、附子、三分三、大黃、川芎等品種。
4.1結論上述調查及分析研究表明,該區共有藥用植物64科159種,藥用部位以根及根莖類入藥的最多,其次是全草類;從藥用功能來看,以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止咳平喘為主。從藥品標準收載的藥用植物品種來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收載的品種有42種,為《云南省中藥材標準》收載的品種有62種。綜合評價表明,大理蒼山國家自然區花甸壩地區藥用植物資源豐富。其科屬組成、藥用部位、藥用功能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多樣性,開發利用前景廣闊,但由于人為因素的影響,濫采亂挖以及欠缺科學的管理方法,致使藥材資源損失日趨嚴重,很多藥用植物已處于瀕危邊緣〔11〕,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保護區周邊經濟的持續發展,同時也阻礙了藥用植物資源的保護工作,特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4.2建議
4.2.1加強對野生中藥材資源及其生境的保護花甸壩野生藥用植物種類豐富,具有一定的開發利用潛力,但由于蘊藏量大的種類并不是很多,單純開發利用,可能會產生資源毀滅的嚴重后果,例如:當地原來較多的滇紫草、金鐵鎖、毛重樓、七葉鬼燈檠、巖白菜、黃牡丹等,由于人為的大肆采集,現蘊藏量已大幅下降。因此必須采取保護和合理利用相結合的方針來進行資源的開發,注意運用生態學的觀點有計劃地進行采收,以防止采收過度,破壞其生態平衡,并積極開發蘊藏量大的藥用資源,使藥用植物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時,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使當地群眾充分認識到藥用植物生長的周期性和有限性,提高對藥用植物資源的保護意識,并加大執法力度,有效遏止區內珍稀藥用植物急劇減少的態勢。
4.2.2深入開展藥用植物資源的科學研究和評價工作一方面加強該區藥用植物資源的種類、數量和生境等調查研究,另一方面加強對該區優勢藥用植物資源的生物特性,繁殖、遺傳、藥材品質等研究,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促進藥用植物的繁育和資源更新,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高度統一,實現花甸壩地區藥用植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刻不容緩。
4.2.3發揮該地區的自然優勢,加大引種栽培的力度花甸壩的氣候條件、土壤類型等適宜多種藥材的生長,現已規?;耘嗟钠贩N有大黃、木香、當歸、附子等。應對一些品質好、發展潛力大、有市場競爭優勢的道地藥材進行引種、馴化和建立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帶動當地居民進行藥材種植,發揮該地區藥材生產條件的優勢。同時對一些生長條件特殊、繁殖力較低的野生瀕危物種,如川貝母、黃牡丹、巖白菜等野生資源,可就地建立繁育基地,研究其生長習性,模擬其生長條件,逐步實現人工種植〔12〕。減輕其對當地野生藥用植物資源的破壞。
〔1〕陳士林,蘇鋼強,鄒健強,等.中國中藥資源可持續發展體系構建〔J〕.中國中藥雜志,2005,30(15):1141-1146.
〔2〕大理白族自治州蒼山保護管理局.蒼山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3〕大理白族自治州氣象局.大理白族自治州氣象志〔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8.
〔4〕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5〕云南省衛生廳.云南省藥品標準〔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6.
〔6〕云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云南省中藥材標準(I~VI)〔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
〔7〕云南省衛生局革命委員會.云南中草藥〔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71.
〔8〕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大理中藥資源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1.
〔9〕黎光南.云南中藥志〔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0.
〔10〕鐘贛生.中藥學〔M〕.9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
〔11〕姜北,段寶忠.白族慣用植物藥〔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4.
〔12〕陳士林,郭寶林.中藥資源的可持續利用〔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04,6(1):1-8.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species of medicinal plants,the character of their distribution as well as the diversity in Huadianba region,Yunnan province,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fu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and in-depth research.Methods:Through field survey,field interviews and indoor analysis,the diversity of common medicinal plant resources in Huadianba was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species composition,family and genus characteristics,medicinal parts,efficacy and other aspects.Results:The number of medicinal plants in the natural reserve were studied and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is paper. There were 159 species in 140 genera of 64 families,among which there were 12 species of ferns in 12 genera of 9 families,2 species of gymnosperms in 2 genera of 2 families,and 145 species of angiosperms in 126 genera of 53 families.Conclusion:The diversity of medicinal plants in Huadianba is high and the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should b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Key words〕Huadianba;medicinal plant;resource investigation
(責任編輯李楊)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the Resources of Medicinal Plants and the Diversity in Huadianba,Cangshan Mountain
Fang Hailan1,Zhang Xiaocan1,Duan Baozhong1,2*
(1.College of Pharmacy and Chemistry,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0,China;2.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R28
A
2096-2266(2016)08-0029-06
云南省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后備人才資助項目(2015HB05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31460086);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2014Z135)
2016-04-05
2016-04-07
方海蘭,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藥資源與鑒定研究.
段寶忠,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