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謙慎
傅山與晚明張黃倪王之異同
◇白謙慎
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新理異態—明末清初五家書畫特展”,將張瑞圖(1570—1644)、黃道周(1585—1646)、王鐸(1593—1652)、倪元璐(1594—1644)、傅山(1607—1684/85)這五位被藝術史界稱為個性(individualist)藝術家的書畫同時展出,向觀眾展示他們極具個人風格的藝術探索。雖說這五位藝術家都能作畫,但他們的書名皆遠遠大于畫名。所以,在以下的討論中,我將著重討論他們的書法,特別是比較四位前輩和傅山書法之間的異同。
在這五位藝術家中,張瑞圖年最長,傅山年最幼,張瑞圖長傅山37歲,其他三位比傅山大一二十歲,可以說張瑞圖是晚明張揚個性的潮流的先驅,傅山是這一潮流的殿軍。從人生背景來說,前四位都是進士,都曾在朝中做過大官。傅山雖然出身官宦家庭,但僅為生員,一生未曾出仕,是五位書家中唯一的“布衣”。正因為不是官員,傅山并不恪守儒家經典,而是出入道釋、廣涉諸子百家,在思想和文化性格上呈現出復雜性和多元性。
上述五位書家,都曾生活在長達四十七年的萬歷朝(1573—1620)和其后的天啟、崇禎朝,所以他們的藝術也帶有一些共同的時代特點,或者說,是他們的藝術的一些共同點塑造了那個時代的某些特征。他們都有大尺幅的連綿行草條幅存世,縱橫恣肆,氣勢豪邁。前四家在章法上有一個共同點,即字距小,行距大,都有奔瀉直下的氣勢。但具體的運筆結字,則各有特色。年長的張瑞圖和黃道周都是閩南人,和其他幾家相比,他們的運筆都顯示了橫的走向,這點在他們的小楷顯得更為明顯,帶有一些章草的意味。在書寫行草書(特別是立軸)時,張瑞圖的橫畫,常有一向上戛然翻折的動作,留下銳角。他用筆跳蕩,予人一種相當詭異的感覺。黃道周的用筆雖較張瑞圖圓潤,但是他的結字偏扁(隸書的結字也是如此),書寫橫向的筆畫,有時會突然甩出去,形成一個拋物線的弧度后,再順勢落下。這種筆畫的橫向走勢和字與字之間的縱向接產生了一種有趣的張力。倪元璐的行草點畫結字雖未見明顯的橫勢,但在紙或絹上抵筆運行時,筆畫邊緣常有顫動和頓挫,似乎步步為營。天資超邁的王鐸,結字和行筆皆取縱勢,汪洋恣肆,一瀉千里。

[清]傅山 小楷保命經冊頁(之十)29.5cm×14.5cm 綾本 山西博物院藏釋文:門閉瘴相侵。年月日時不利相侵。斫代壇廟樹木相侵。挖坑動土相侵。開基開沼相侵。添新換舊相侵。修前整后相侵。瘧疾疹疾相侵。瘟災瘟氣相侵。官符口舌相侵。致生惡疾來纏。眾生染著致於喪亡。若誦此經。即使惡疾不纏。吉星相護。兇曜退散。萬禍冰消。千祥云集。經通天界。福臨人間。天尊言。天下眾生。江河湖海。舟航商賈。風波洶涌。驚惶憂……
這五位書家中,王鐸和傅山是北方人,在風格上傅山也受王鐸的影響最大,常常信筆而書,不煩推求。但是,傅山的行草或草書大條幅,和四位前輩有個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他很多作品的行距并不大,有時甚至還相當緊。這大概和他曾經觀察過大篆文字有關。他在談到古代篆隸時曾有如下論述:“俗字全用人力擺列,而天機自然之妙,竟以安頓失之。按他古篆、隸落筆,渾不知如何布置,若大散亂,而終不能代為整理也。”大篆的“大散亂”章法或許給他以啟發。這樣的章法和狂肆的草書結合在一起,增加了識讀困難和視覺炫惑性,以至于傅山自己曾在一個跋文中自我調侃為“鬼畫符”。
在五位書家中,嚴格來說,只有王鐸和傅山在清初滿族人的統治下生活過(黃道周是南明官員,后被清人俘虜殺害),但王鐸只生活了八年,所以很多清初的政治文化事件、學術思想風氣的轉變,都不曾親身經歷過。傅山在清初生活了整整四十年,所以他的學術與藝術追求也最能體現清初的一些特點。從晚明開始,書法家就開始對篆隸發生興趣,但張瑞圖、倪元璐鮮有篆隸作品,黃道周偶爾一試。王鐸對隸書頗有涉獵,他的隸書一反其行草開張縱逸的氣勢,取法《曹全碑》,婉轉娟秀,楚楚動人。傅山在隸書方面的嘗試最多,取法甚雜,《曹全》《夏承》《張遷》,或都曾臨摹。他曾鼓吹:“漢隸之妙,拙樸精神。如見一丑人,初見時村野可笑,再視則古怪不俗,細細丁補,風流轉折,不衫不履,似更嫵媚。始覺后世楷法標致,擺列而已。故楷書妙者,亦須悟得隸法,方免俗氣。”他寫隸書時,不拘一格,既有臨漢碑的努力,也有師心自造的發揮。所以朱彝尊在評論他的隸書時說:“太原傅山最奇崛,魚頏鷹跱勢不羈?!?/p>
和四位前輩相比,傅山還喜歡寫篆書。他既寫小篆,也寫大篆。傅山的友人戴廷栻收藏青銅器,他要見到青銅器銘文并不難。但在清初,還沒有直接臨習金文的風氣,傅山的大篆多根據一些字書記載的大篆,加以發揮。他寫的“草篆”,直接把寫草書的連筆方法運用到大篆的結構上去,面貌很奇特。雖說傅山的篆隸想象成分很多,他還是為自己的實踐找出理論上的根據:“楷書不知篆、隸之變,任寫到妙境,終是俗格。鍾、王之不可測處,全得自阿堵。老夫實實看破,地工夫不能純至耳,故不能得心應手。若其偶合,亦有不減古人之分厘處?!边@些觀點,都和后來的碑學思想十分接近了。
上述五位書家都能作畫,但在近年來的各種展覽上,我們并不能見到他們的繪畫。這次故宮博物院能將他們的書畫同時展出,讓我們見識了這些大書家的丹青功夫。張瑞圖所作多為山水,黃道周、倪元璐愛畫松石,王鐸山水花卉兼擅。這四位藝術家的作品多為水墨畫。在繪畫上,傅山的路子最寬。除了一些水墨寫意之作外,他也常有設色作品,有些用色甚是艷麗奪目。他的畫作,構圖十分奇特,支離而且平面化,看似很有“現代感”。有時,他還特意追求一種稚拙的意趣,效果有點像“兒童畫”,非常有想象力。在爭奇斗艷的清初畫壇,傅山也能卓然自成一家。
(作者為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

[清]傅山 草書臨王羲之安西疏帖軸267cm×49cm 綾本 山西博物院藏釋文:一昨安西疏,無他,無所知表,亦復常言耳。吾食甚少,殊為劣。之可不?傅山臨。

[清]傅山 草書杜甫船下夔洲詩軸170.5cm×46.6cm 絹本 故宮博物院藏釋文:依沙宿舸船,石瀨月娟娟。風起春燈亂,江鳴夜雨懸。晨鐘云外濕,勝地石堂煙。柔櫓輕鷗外,含情覺汝賢。傅山。

澀,留得一錢看。拙作空囊一首。庚寅九月初五日為魯老道盟書,孟津王鐸。鈐?。和蹊I之?。ò祝?煙潭漁叟(白)綾本 1650年 故宮博物院藏釋文:翠柏苦猶食,明霞高可餐。世人共鹵莽,吾道屬艱難,不爨井晨凍,無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明]王鐸 行書杜甫空囊詩軸

陳。元璐書似心水親丈。鈐?。?倪元璐?。ㄖ欤?太史氏(白) 鶴舟所藏(朱) 紫雪冊房鑒藏書畫?。ㄖ欤┚c本 1650年 故宮博物院藏釋文:飲烽起,釂鼓震。士遺倦,眾懷忻。幸乎館娃之宮,張女樂而娛群臣。羅金石與絲竹,若鈞天之下[明]倪元璐 行草書左思吳都賦摘句軸

祝大年。喜雨有作。黃道周。鈐?。宏I下完人(朱)綾本 故宮博物院藏釋文:倚來猶未倦,蚤莫已油然。月灑蝦蟆水,蟲喧蝴蝶天。傒情看滿望,公道到私田。隴上相逢者,同聲[明]黃道周 草書喜雨詩軸

宛在市朝山。瑞圖。鈐?。簭埲饒D印(白) 大學士章(朱)絹本 故宮博物院藏釋文: 梅福幽棲處,佳期不忘還。鳥啼當戶竹,花繞傍池山。水氣侵階冷,藤陰覆座閑。寧知武陵趣,[明]張瑞圖 草書唐詩軸
責任編輯:歐陽逸川 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