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的英文名稱是Internet of things,顧名思義,就是萬物互聯。作為一個新生事物,物聯網相關理念最早出現在1995年比爾·蓋茨的《未來之路》中,1999年,麻省理工學院自動識別技術中心開始使用這一術語,到了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正式提出這一概念。2008年全球后金融危機,物聯網開始極速發展。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物聯網已經成為毋容置疑的客觀存在,成為一個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
物聯網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聯網是傳統互聯網與物理設施的有機結合,是虛擬世界向現實物理世界的一種延伸,這種延伸改變了虛擬世界以信息為目標的保護手段。理論界和產業界普遍認為,世界正處于新一輪技術創新浪潮引發的新一輪工業革命的開端。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創新活躍,發展迅猛,正在全球范圍內掀起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這一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會為有準備的國家帶來創新趕超的機會。
作為推動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發起領域,物聯網被譽為下一個萬億美元級的“藍海”。歷史經驗表明,國家的成功和繁榮與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有著緊密關系。那些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歷史機遇的國家,會成為發達國家或世界強國;而忽視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所帶來機遇的國家,則有可能國際地位下降。因此,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將物聯網視為未來發展的重要領域,紛紛提出物聯網發展的戰略、規劃、核心技術及產業重點,以期在新一輪的信息化浪潮中占得先機。
面對物聯網技術興起帶來的歷史機遇,我國也積極做出了相應的戰略部署。早在2009年9月,我國政府提出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策動議時,就將物聯網確定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領域。“十二五”規劃中,我國又將物聯網作為戰略性的新興產業予以重點關注和推進,將物聯網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此后,又分別在“中國制造2025”以及“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反復強調了物聯網以及智能制造在我國工業強國建設戰略中的重要意義。實踐上,我國在一些物聯網關鍵技術領域的研究已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并在芯片、通信協議、網絡管理等領域取得一系列創新成果,形成了一定產業規模,已初步形成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區等四大區域集聚發展的物聯網產業空間格局。
我國物聯網產業既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較為嚴峻的挑戰。首先,我國物聯網企業普遍規模較小,缺乏龍頭企業帶動行業發展;其次,物聯網企業融資困難,制約了新技術研究、新產品開發和新業務推廣;第三,物聯網應用服務商業模式不清晰,用戶需求不明確和碎片化;第四,物聯網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分散,亟待整合;第五,物聯網產業應用推進不足,需要政府加強引導;第六,亟待制定物聯網相關技術標準與規范。
物聯網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僅僅將其視為一種新“技術模式”或者新“商業模式”還不夠,它更是一種先進的“生產方式”,這種新的生產方式正在全球范圍內引發一場“分享主義”價值原則革命,必將帶來全球社會經濟基礎的重大變革,進而促發包括發展理念、制度設計等上層建筑的重大變革,對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迎來了重大戰略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16世紀以來,世界發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響了世界力量格局……進入21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全球科技創新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和特征。從某種意義上說,科技實力決定著世界政治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也決定著各國各民族的前途命運。”如何在這個偉大的時代變革中抓住機遇,實現彎道超車,需要我們盤清家底,認清優劣。有鑒于此,本期“中國的物聯網戰略”策劃,邀請專家學人建言獻策,敬請讀者垂注。
——《學術前沿》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