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進入深水區的關鍵時刻,中國經濟歷經多次起伏,下行壓力始終如影隨形。“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將會是怎樣的一個走勢?2016年1月初,《人民日報》發表了某權威人士提出的對中國經濟未來L型增長的判斷,并且強調要徹底打破市場“通過短期刺激實現V型反彈”的幻想,指出未來“不會有V型反彈”而是“L型”增長。同年5月,《人民日報》進一步指出,根據2016年開局的經濟形勢綜合判斷,我國經濟運行“這個L型是個階段,不是一兩年能過的”。
L型經濟是指經濟增速明顯下降后,在一定的增速上基本保持穩定,但并不意味著經濟增速運行在一條直線上,在短期內經濟增長出現一些小的波動是合理的。L型經濟走勢的出現,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是經濟發展的必然階段,是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體現。從歷史來看,幾乎每個成功發展的國家都有L型經濟發展走勢的經歷,無論是老牌強國日本和德國,還是新晉的發達經濟體新加坡和韓國,在經歷20年左右的高速增長之后都回落到中高速的增長,并在中高速增長上持續了較長的時間;從邏輯上看,經濟增長有著明顯的天花板,并不能一直維持高速的增長,無論是“劉易斯拐點”的出現還是“技術頂”的產生,無論是生態壞境約束的不斷加強還是經濟體制的不斷變革,都說明了生產要素以及這些要素的配合會隨著發展產生變化,都證實了經濟的發展并不能始終處于高速的增長之中。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經濟L型和西方的L型有著根本不同。中國的獨特性在于:一是經濟體量更加龐大,經濟增長的慣性也更大;二是中國具有廣袤的空間,各地的發展水平不一,這些原本不利的因素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反而能為當前我國產業轉移提供空間,為經濟轉型贏得時間,使得我國經濟發展的韌性和回旋余地很大。中國經濟L型只是減速換擋、轉型升級,未來將會帶來更高質量的增長,因此這種長期預期和西方經濟的長期低迷完全不同。西方的L型是經濟斷崖式下跌后長期低迷滯脹、不復蘇。中國經濟顯然不是滯脹問題,一季度增速達6.7%好于預期,依然是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L型走勢標志著我國經濟運行多年積累的“病癥”進入治療階段,因為L型走勢一方面保持就業穩定和人民生活改善所必需的經濟增速,也可以使企業有起碼的財力投入結構調整,另一方面又給企業形成一定的壓力,倒逼企業苦練內功,努力完成“三去一降一補”,加快適應經濟新常態,不斷進行科技創新,提高經濟的質量和效益。經濟L型增長下,政策面也將會比較友好,穩增長、防風險、促改革等一系列政策將適時推出。同時,經濟運行保持在6.5%~7%合理區間的L型走勢,也為中國政府調控經濟提供了靈活空間,有利于提高中國政府在多重約束條件下,采取更加靈活、精準、有效、及時的調控政策,使經濟獲得可持續的平衡增長。基于“合理區間”的宏觀調控跳出了經濟本身,對經濟社會發展進行了全盤考慮,這表明中國政府正在以新的思路和方式追求健康、可持續、包容性的增長。在經濟L型走勢的背景下,以“合理區間”為基礎的新型宏觀調控思路將對中國的改革攻堅和經濟轉型進程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可以得出這樣的判斷,未來五年,中國經濟如果在L型走勢下,全面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質量、效率和效益的同步躍升、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這對中國和世界來說,無疑都是一件好事。
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共產黨人明宗旨、立信仰、樹榜樣,提高執行力,釋放生產力,提升社會治理能力,開啟改革開放新紀元。適逢十三五開局,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經濟發展、結構調整、科技教育、資源環境、人民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會步入“新常態”,在表象上看來,經濟增長速度呈現L型,從高速增長到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質量呈現倒L型,處于爬坡升級、“羽化為蝶”的關鍵時期。中國的改革開放勢必也進入了新階段,一般的宏觀調控、一般的改革、一般的創新、一般的開放已經對扭轉經濟增長的長期頹勢沒有用處,需要有大的格局、清晰的思路、大的魄力、特別大的舉措,需要對中國的經濟體制、社會體制乃至文化體制進行基因再造,把中國的各項事業推到一個新的以服務化引領發展的歷史階段。本期“L型經濟與商業變革”策劃,匯集了國內相關領域專家的一些思路和辦法,供大家討論,以期拋磚引玉,形成更好的方案。
——《學術前沿》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