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寄托
出生于上海老式弄堂里的他,早在孩提時就被老中醫“懸壺濟世”的岐黃之術所吸引,并非醫道世家出身他,打小就萌生了“救死扶傷,造福一方”的初心。機緣巧合,他還真如愿以償從事起了“救死扶傷”的醫衛工作,從職業演繹到事業,從事業升華為責任。
在為民履職這一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更高的大平臺上,他一次次為“醫養結合” “分級診療”等事關申城百姓的熱點問題鼓與呼,盡心盡職,盡顯矢志不渝的初心。
本文主人公就是上海市人大代表、寶山區人大常委會委員、九三學社寶山區委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北部)急診科主任方玉明。
續寫當代醫家“懸壺濟世”的嶄新篇章
六十年代出生的方玉明,從小在相對狹小擁擠的老式弄堂內生活,雖說日子清苦,但鄰里相處融洽。弄堂里有一位閘北中心醫院的老中醫,每逢下班后,找他把脈診病的鄰里鄉親絡繹不絕,天性好奇的方玉明就在一旁出神地看著,日久成迷,還真和老中醫成了忘年交。
1981年,方玉明考上了上海第二醫學院。原本喜愛外科專業的他不經意間在第二志愿填上了兒科,就陰差陽錯地上了兒科這個上海第二醫學院的重點學科。1987年,作為為數不多的兒外科本科畢業生,躊躇滿志的方玉明告別校園,立志回報社會。聞聽在創傷急救領域小有名氣的寶鋼醫院欲組建兒外科,方玉明二話沒說,直奔寶山,開啟職業生涯。
1995年,方玉明赴浙江溫州蒼南縣人民醫院支援醫院學科建設。當地一些醫務人員思想保守,醫療手法上守舊怕事,凡遇兒童患者發熱咳嗽,往往怕引起過敏不敢用青霉素,而直接用頭孢類加氨基糖甙類抗菌藥,怕高熱持續不退不敢用退熱劑,而急功近利地直接用激素退熱。結果簡單的發熱咳嗽被拖成肺炎大毛病。方玉明坦誠地告知患者家長,兒童受涼發熱發燒有一個漸進的過程,之初切忌用頭胞之類的猛藥來過度治療。方玉明他們言傳身教,積極大膽啟用簡單而有效的青霉素,結果手到病除,療效極佳,上海醫生妙手仁心,傳為佳話。
后來,醫院開始加強發展急診科。方玉明很清楚,急診和危重病醫學作為新興學科已在世界悄然興起,美國早在七十年代已經加以重視和發展,我國起步于八十年代。在當今時代格局下,急診和危重病醫學有著它的特性,是其他專科無法替代的。而當時國內對急診和危重病醫學的認識和重視無疑是滯后的,就他所在醫院而言,急診室僅有一位醫生,根本無法適應急診醫療需求快速發展的形勢。于是,寶鋼醫院急診科和ICU(重診監護室)應運而生。1998年,從業10余年的兒科醫生兜兜轉轉,又回到了理想的起錨地急診專業,只是起點更高了。
近二十年后的今天,方玉明已是獨當一面的急診科主任,他結合寶山地區實際而研究踐行的急診和危重病醫學喜獲成功。急診科現有14名醫生、53名護士,并有著自己的床位。每當回想起創業歲月走過的那些日子,方玉明無不感慨萬千。
小小急診科,緊連濱江寶山大社會。在一次因勞資關系而引發的“毒鼠強”事件中,一家企業的七名員工因中毒而被送進了急診科,他們渾身抽筋發抖,呼吸困難,需要緊急上呼吸機搶救,安定針劑根本無法控制抽筋,氣管插管術難以完成,無奈之下只得用肌松藥。用藥后人是安定放松了,可呼吸沒了。方玉明他們當機立斷,憑借過硬的基本功,在數分鐘內快速地完成了七例氣管插管術,七位患者同時上了呼吸機,整整三天三夜,急診和ICU如戰場,方玉明他們硬是沒好好合過眼,整個團隊搏擊在與死神搶時間的第一線。最后,除一名患者中毒實在太深,其余六人全部轉危為安。
在另一起發生在寶山南部較為嚴重的企業泄漏事件中,方玉明和院長他們第一時間組織力量,對接收的19名患者甄別病情,實施有效的搶救和治療。在安頓好手頭的急救事宜之后,方玉明又和院長及區衛計委的領導一起,心急火燎地趕往接收其他患者的大場醫院,仔細排查,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同時把檢查出的危重患者轉到自己的急診科搶救治療。方玉明忙里忙外,疲憊不堪。但在他看來,只要那一個個患者轉危為安,就是對他日夜操持的心靈最好的獎賞。
日夜兼程奔赴抗震救災的第一線
“醫者仁心,大愛無疆”。在赴川抗震救災的日日夜夜里,方玉明和他的急診團隊演繹出一曲曲激情燃燒的職業道德頌歌。
救災火線上的生日。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消息傳來,方玉明第一時間向院方提出申請,入川抗震救災。令他意外的是,當院方在組建抗震救災醫療小組時,當護士的夫人入選了,而他卻榜上無名。考慮到上海市第二批抗震救災醫療隊在初步組建時人員偏重內科,唯獨缺少危重病方面的專業人員,就在醫療組臨出發前夜,方玉明被臨陣點將,與夫人角色互換。5月18日,抗震救災之行在他特殊的生日里啟航。
配角唱上了主角戲。在上海抗震救災醫療隊中,專家云集,臨陣調配上來的方玉明甘當配角。然而接手的首批80多位傷員中,病情差不多全趨向創傷急救范疇,災區現狀把他推上了一線主角的位置。這批傷員被送來時,早在6天前從廢墟中救出后只做了簡單的止血包扎,傷處再未重新評估,有些患處敷料上可見大片膿血滲出,情況不容樂觀。于是方玉明和同事們一起對80多位傷員逐一拆開原來的包扎,重新清洗,換藥,并進行局部處理。同時對于篩選出來的重癥骨折傷員,在經過傷口嚴格處理以后,用石膏重新加以固定包扎,轉去華西醫院手術。
臨危受命的轉運領隊。當由12節車廂組成的列車從德陽出發前往長沙時,這一列車的特殊旅客都是災區的傷員,地震給他們心理上造成的創傷遠遠大于軀體上的病痛,心理疏導是當務之急。于是,領隊方玉明與隨行的15位同事,絲毫不敢懈怠,晝夜巡視,有的放矢地做好傷員的心理疏導工作,以防止情緒失控,加重病情。
鑒于方玉明在抗震救災中的出色表現,上海交大醫學院特授予他抗震救災先進個人的榮譽稱號。
堅定維系“代表為民”的執著初心
無論擔任上海市十四屆人大代表,還是寶山區七屆人大常委會委員,在方玉明依法履職的實踐軌跡中,無不撒滿了深入基層潛心傾聽民意的的行行足跡,無不活躍著他解疑釋惑為民執言辦事的道道身影。
這些年來,方玉明始終如一地把為民履職、為民執言作為人大代表所肩負的神圣使命來看待,對于每一次會議、每一次活動,他從不敷衍,往往是精心準備,熱心參與,直心執言。
——在2014年人大網議日活動中,方玉明有備而來,在網上與選民面對面交流時輕松淡定,一一解答選民提出的問題。
——在赴楊浦區開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執法檢查時,方玉明針對本市急診急救體系不完善的現狀坦陳己見,提出了《關于完善院前急救體系應與完善院內急救體系同步實施的建議》的代表建議,受到市人大專委會領導的充分肯定。
——方玉明曾兩度被市有關方面邀請參加上海市急救醫療服務條例立法專題討論會。會上,他直奔主題,暢述己見。通過參加專題討論,方玉明也深感立法工作不易。
這些年來,方玉明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相繼遞交了《關于加快軌道交通三號線北終點站江楊北路站周邊地塊綜合整治的建議》《進一步提高人口導入區市財政轉移支付比例的建議》《進一步做好醫養結合工作的幾點建議》《完善院前急救體系應與完善院內急救體系同步實施的建議》《盡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推進養老服務水平》等諸多代表建議,這些建議的內容幾乎全與民生相關。尤其是《關于大力推進養老機構向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發展的建議》,他是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提出的。調研中他深感當前養老機構中由于缺乏醫療機構,致使許多原本不屬急診范疇的病人,動輒出動救護車,小題大做,家屬勞神費力,養老院、老人、家屬各方都被鬧得雞犬不寧。方玉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為民上書,慷慨直言。這份代表建議引起了極大反響,也受到了市人大領導的高度重視。在由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殷一璀、副主任薛潮牽頭召開的“醫養結合”代表建議督辦專題會上,方玉明再次陳述了在本市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受到與會者的肯定。上海電視臺特邀他作客“夜線約見”欄目,就“醫養結合”議題展開對話。
在人大依法履職的平臺上,方玉明身兼市人大代表與區人大常委會委員雙重角色,他始終為民執言、為民直言,無怨無悔地堅守那份不變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