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提出實施制造強國戰略,要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培育制造業的競爭優勢。在滬全國人大代表“大力提升產品質量品牌,加快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專題調研小組以“質量品牌建設”作為調研切入點,通過資料收集、座談交流、實地調查等形式,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和建議,在此基礎上提出具有決策參考價值的調研報告和工作建議。
一、全國推進質量品牌建設的進展情況
1、品牌經濟競爭已成為新一輪全球經濟競爭的主要形態。一方面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制定了以TPP、TTIP等為代表的新的全球貿易規則,以跨國公司品牌為載體,加劇對發展中國家低端鎖定;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加快品牌建設步伐,汲取國際品牌建設的先進經驗,在新一輪全球化中實現快速發展。
2、中國經濟總量與品牌發展不相符合。2015年,Interbrand、世界品牌實驗室和BranZ等全球著名品牌評估機構相繼公布的2015年全球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悉由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包攬。中國缺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品牌。
3、國家加速質量品牌建設戰略部署。我國“十三五”規劃明確指出,加強質量品牌、商標品牌、農業品牌和外貿品牌等建設,已初步構建起促進品牌建設的體系:一是司法支持體系,二是行政支持體系,三是科技研發支持體系,四是專業服務支持體系。
二、推進質量品牌建設的若干問題分析
1、質量發展的法律法規欠缺。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在要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同時實現提質增效,確保“四個全面”協調推進,就亟需把質量發展戰略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亟需從國家層面建章立制,制定質量促進法,以質量為立足點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2、商標的司法保護尚須完善。2015年人民法院共新收一審、二審、申請再審等各類知識產權案件149238件,審結142077件,比2014年分別上升11.49%和11.76%,案件數量持續增長,司法保護力度加大,但是,在具體司法實踐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企業名稱與商標權利之間的沖突、企業名稱與注冊商標之間的糾紛,一直是法院審理的難點和理論界探討的熱點;行為保全制度如何適用,與相關制度比如財產保全、先予執行在程序方面如何區別,都規定的不夠明確。
3、品牌戰略規范的專業度不夠。一是大部分企業沒有品牌發展戰略和定位。二是市場尚未形成有利于品牌發展的競爭環境。三是政府在品牌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不明確;四是社會尚未形成有利于品牌發展的良好氛圍。
4、資源集中度不夠。當前,國有大集團大多是幾個企業集團重組起來的,集團內品牌資源豐富,但沒有集中優勢打造大品牌的動力和機制。而且,大量的中國企業只是為國際名牌做OEM代工,品牌競爭力偏弱。外資常常善于利用金融工具,惡意收購中方品牌,采用冷凍、降低中方品牌價值、自然淘汰等策略,把中方品牌定位在低端,把外方品牌定位在中高端,并有差別地進行推廣和促銷,最后使中方品牌消失,外方品牌取而代之。
5、老字號發展的問題。一是老字號品牌缺乏創新元素,老字號引以為豪的品牌獨特性,在溝通過程中沒有與消費者產生共鳴,導致這種獨特性就成了品牌的自言自語和自命不凡。二是產品缺乏創新,產品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中的“吃、穿、用”三個方面,由于這些傳統產業形成的老字號科技含量不高,在市場競爭中不具有絕對優勢。三是渠道運作模式缺乏創新,當新生品牌紛紛在自建專賣店的時候,老字號的銷售渠道仍停留在中間商、批發商的方式上,品牌價值層層流失,許多老字號工藝品最終淪落到在義烏批發市場中銷售的境地,其中的變遷值得許多老字號深思。
6、質量發展技術基礎支撐不足。一是供給不足,國家質量技術基礎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二是質量不高,地市一級的國家質量技術基礎存在著嚴重的覆蓋盲點,甚至基本空白。三是創新不強,與發達歐美國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檢驗檢測行業高端檢測儀器設備90%依靠進口。四是開放共享不夠,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不足。
7、國際化水平亟待提升。以“標準走出去”帶動“產品走出去”和“服務走出去”不僅早已成為國際共識,也是被國內外大量實踐所廣泛驗證的標準化發展理念。由于標準的國際化不足而影響整個產業參與國際競爭的事例仍有不少。
8、質量品牌人才緊缺。質量技術人才社會化培育機制亟待完善。如何健全質量技術人才社會化培育和評價機制,為中國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質量高地輸送源源不斷的專業人才,是今后質量品牌工作所面臨的重大課題。
三、調研組提出的若干建議
1、制定質量促進法。通過制定質量促進法,以法律形式將質量社會共治制度固定下來,促進政府、企業、消費者、社會組織和質量技術服務機構的均衡建設,有效解決我國現階段的質量治理難題。
2、加強品牌發展的頂層設計。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將實施品牌發展戰略納入“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布局,制定品牌發展專項規劃,從頂層設計上加強品牌發展的統籌謀劃,建立協調推進機制,使品牌發展戰略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3、加強品牌建設領域立法。通過法律手段,形成良好的品牌經濟制度環境,建立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和良好的競爭秩序,完善品牌法人治理制度。
4、分類推進品牌建設發展。在保持傳統優勢的同時,還要進一步立足知識產權的突破,加快自主創新步伐,進而推動更多的中國品牌實現向全球品牌的跨越。
5、加強產業和區域商標品牌建設。一是加強制造業商標品牌建設。二是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三是推動商標密集型產業發展。四是鼓勵各地結合區域產業特色加強區域品牌培育。
6、充分發揮社會專業服務機構和社會組織的作用。一是主要在品牌戰略咨詢、品牌營銷策劃、品牌價值評估、品牌交易融資等方面加以推進。二是發揮商標品牌中介服務作用。三是積極推進與行業協會的合作。
7、激活老字號品牌。一是要重新提煉核心價值,重新定位企業。二是要激活品牌,融入現代生活。三是采用多元化發展、品牌運營模式等模式來進行運營模式的拓展。
8、提升市場主體商標運用能力。一是制定商標品牌發展戰略,健全商標品牌管理體系。二是提高運用商標制度能力,引導市場主體在經濟活動中使用和注冊商標,加強商標注冊以防止商標搶注帶來的權利損害。三是提高運用商標品牌資源能力,大力提升品牌競爭力。四是提升商標品牌價值,加強商標品牌資源的開發利用,充分挖掘商標權的市場價值。
9、加強國家質量發展技術基礎。一是加強計量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重點建設國家和省級計量技術機構,建設國家計量數據監測、分析大數據平臺。二是加強標準化基礎能力建設。建立全國統一的標準信息網絡平臺,推動我國自主優勢技術標準成為國際標準。三是加強檢驗檢測認證體系建設,促進我國檢驗檢測認證高技術服務業發展。四是開展“NQI+”服務示范工程。加強“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技術鏈條化設計、一體化實施和集成化應用。
10、提升國際化能力和水平。一是鼓勵企業開展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公開承諾內容,完善質量社會輿論監督機制。二是引入第三方合格評定機制,利用先進的標準來倒逼企業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的品質。三是對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國家戰略,推進公共檢驗檢測服務平臺示范區建設。四是整合高校、質量技術機構資源,加強品牌戰略和品牌標準研究。
11、有序推進質量人才社會培育和評價工作。一是整合行業協會等各方資源,展開評定工作。二是加大國民質量教育力度。三是形成多渠道的質量人才培育長效機制。四是加強質量工作宣傳力度。另外,還要加強高素質的職業技術“工匠”隊伍建設。(本文為調研報告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