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劍漪 陳鳳
曾幾何時,法院的司法拍賣一度被稱為“司法腐敗的易發多發區域”。2010年8月,上海法院銳意改革,大膽“觸網”,開始探索網絡司法拍賣,于2011年11月將司法委托的拍賣標的全部“曬在網上”。6年來,共拍賣成交11000件標的,成交總額達500余億元,平均成交率和溢價率分別為78%、9%,各項數據全國領先,且無一違規,真正做到了“司法廉潔、陽光便民、高效執行”。
“法槌”與“拍賣槌”之間的防火墻
長期以來,全國各地法院的司法拍賣基本采取法院自行委托拍賣機構的方式,執行法官為選擇、委托拍賣機構,往往牽扯很多工作精力,有時還要面對拍賣機構業務人員爭搶標的、串通投標等干擾因素。2004年起,上海法院實施執行和委托的“兩權分離”,由上海高院對司法拍賣實施統一管理,集中委托,通過定期電腦搖號配對確定拍賣機構并辦理委托手續,力求最大限度地避免拍賣中的人為因素,高院還會同政府主管部門對拍賣機構進行考評,實行末位淘汰。
2010年8月,最高法院印發《關于人民法院委托評估、拍賣工作的若干規定》后,上海法院會同政府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認真貫徹執行,由上海市拍賣行業協會組建而成的上海市公共資源拍賣中心(以下簡稱公拍中心)正式成立,為司法拍賣提供高層次的公開透明的拍賣平臺,配套的“公拍網”也隨之上線,上海法院的司法拍賣開始進入“現場+網絡同步拍賣”模式,實現了拍賣場所、網絡平臺、公告媒體、資金監管、運行管理的“五個統一”。上海市商務委、市工商局、市監察局、上海高院、市公安局等12個部門還聯合成立了“上海市公共資源拍賣監管委員會”,對公拍平臺上的所有拍賣活動進行監管。
“任何一項改革措施的推進,一定要考慮如何做到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為法院的廉政建設創造有利的工作環境。”上海高院副院長茆榮華表示。由于有了完善的制度建設,上海的拍賣機構不再將精力用于對法院工作人員的“公關”上,而是轉向如何提高服務技能和工作質量上,執行法官也從復雜的拍賣事務中得以脫身,通過專業的拍賣團隊最大限度地實現訴訟資產價值和當事人合法權益,以往權力尋租的空間被“制度建設+技術”有效隔斷了。
據統計,自公拍網上線以來,法院司法拍賣的年成交額持續增長,由2011年的30億元增至2015年的186億元。其中,一處廠房在公拍網上以14億6300萬元的價格被網絡競買人拍得,一舉創下了國內司法拍賣網絡成交的最高紀錄。

為了確保司法拍賣資金安全,避免司法拍賣資金出現任何問題,2015年,公拍中心與銀行合作開發“網上資金監管系統”,保證金、成交款一律進入資金監管專戶,所有資金流向在系統上采用電腦比對加人工復核的方式進行審核、監管,實現信息發布、網上報名、網上競價、網上結算的“競買人網上全流程閉環”。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8月的上海炎熱異常,年過半百的石女士剛剛參加了一場房產的現場拍賣會。“年紀大了搞不懂網絡。”石女士笑著告訴筆者,她曾有一位朋友在外地通過某網絡司法拍賣平臺拍得一套600多萬的房子,因該網站只提供網絡競拍,不提供競拍成功后的線下服務,執行法官電話又難打通,朋友最終支付了高額中介費,千辛萬苦地辦好了產權交易過戶手續。朋友的遭遇讓石女士心有余悸:“那么多錢花出去可不是一樁小事,我更相信‘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場,而且最好有專業的人能夠隨時為我服務。”
像石女士這樣的競買人并非少數,筆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雖然近年來網民數量激增,但由于個人意愿和習慣偏好,有相當一部分潛在競買人并不是網絡的參與者,尤其在房地產拍賣中,買家以中年投資人為主,他們多數習慣到拍賣會現場舉牌競拍,而且對大額資金交付的安全、標的物現狀查看、拍品順利交接的要求很高。來自上海拍協的統計,今年3至7月,在公拍網上成交價超過1千萬的標的有132件,由競買人到拍賣現場通過與網絡競買人激烈競拍,最終從現場舉牌拍賣成交的達85.6%。
“網拍比較適合同質化的標的物,但不足以滿足差異化的標的物需求。”上海寶江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鞏玉杰認為,現場拍賣和網絡拍賣相融合是目前最適合的拍賣模式,如果單方面采取網絡技術手段,把一部分現場競買人排除在外,這實際上是對競買人的“身份歧視”。
上海拍協網絡技術部的負責人崔海樂也有自己的見解:“無論是現場拍賣還是網絡拍賣,客戶需要的始終是專業輔導,專業是確保司法拍賣成交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崔海樂有著20多年的拍賣師經驗,2010年他帶著一支擁有拍賣專業知識的IT團隊完成了公拍網的開發。
“拍賣是一個專業活兒,一項拍賣通常包括現場勘查、查閱檔案、策劃招商、接受咨詢、組織看樣、協助清場、辦理過戶等30多個環節,這些工作如果都由法官來做,不僅耗費法院的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而且一旦碰到存在瑕疵的拍賣標的,法官也無暇顧及,最終造成案件積壓、執行效率下降。”崔海樂說。
那么,公拍平臺的“專業性”究竟體現在哪里呢?上海拍協副秘書長魏鋒年給筆者打開了公拍網的頁面,并在網上同步觀看了現場拍賣會的情況。筆者發現,公拍平臺上的拍賣機構分房地產、股權、機動車等多種專業服務團隊,這些團隊會在前期做大量勘查,在公拍網上詳細披露拍賣標的物的信息。同時,拍賣師在現場拍賣時,會根據實際情況適度控制拍賣節奏,尤其在競買人不理智出價的情況下,拍賣師會及時作出善意提醒。最關鍵的,這些拍賣機構在網上、線下可以隨時為競買人提供各類咨詢服務,直至協助競買人完成標的的交割,甚至可以協助法院進行緊急執行、社會維穩墊付資金以及物資轉移和儲運。
“拍賣機構既有專業知識又有接待時間,他們提供的大量線下專業服務確保了拍賣成交率的提高。而且,由于拍賣主體是拍賣企業,一旦發生糾紛,政府管理部門可以按照拍賣法等法律法規進行處理,使得當事各方的正當權利得到保護。”魏鋒年說。
精良細致的專業服務使得公拍平臺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參拍者”,而不是單純的“圍觀者”。截至目前,公拍網的日均訪問量達6萬人次,人均訪問時長8分鐘,用戶粘度很高,其中老訪客占54%。而從公拍網的用戶職業分布情況來看,意向客戶、專業受眾占比極高,排名第一的金融和房產類職業人群占公拍網的33%,遠遠高于整個互聯網同類職業人群分布的4%。
“上海模式”走向可復制可推廣的道路
2012年6月,國家商務部辦公廳下發《關于做好司法拍賣改革相關工作的通知》,指出:“深化司法拍賣改革是完善人民法院工作機制的重要內容,是強化監督制約、維護司法廉潔、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有效途徑,也是規范交易秩序,最大限度地實現訴訟資產價值和當事人合法權益的有效手段。”
2015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整合建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工作方案》明確:“2017年6月底前,在全國范圍內形成規則統一、公開透明、服務高效、監督規范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體系,基層實現公共資源交易全過程電子化。”
在此背景下,上海的公拍網不斷提速升級。今年3月1日,公拍網3.0正式上線,推出了“72小時在線競價+網絡現場同步拍賣”這一新模式,即標的物在網上進行充分的72小時在線競價,產生的最高價進入網絡與現場的同步拍賣階段并繼續競價,這是迄今為止國內網絡司法拍賣競價時間最長的一種模式。與此同時,上海法院司法變賣也開始在公拍網上采用在線競價方式進行,實現了執行財產價值的最大化。
“網絡司法拍賣,競逐的不僅是利益,還有看得見的正義,贏得的不只是叫彩,還有民意對司法公信力的尊重。”茆榮華強調。
“上海的司法拍賣模式為解決案多人少矛盾提供了很好的解決途徑和方法,為法官隊伍廉政提供了機制保證,是司法拍賣中實施委托拍賣方式的典型,對做好司法拍賣工作具有很好的標桿意義。”最高法院司法輔助辦公室主任皮侃鄭表示。
據悉,目前公拍網已和“人民法院訴訟資產網”實現鏈接,與中國電信達成了戰略合作。同時,公拍平臺促進政務公開和司法廉政的示范效應也已顯現。全國政協、最高法院、國家商務部、國家工商總局、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國家海關總署等先后來滬調研并予以充分肯定,《人民日報內參》《中國紀檢監察報》對公拍平臺進行了報道,公拍平臺被國家商務部和上海市政府列為“部市合作重點項目”,被上海市商務委評為全市行業協會組織中唯一一個“電子商務行業示范平臺”,上海市發改委也將其列入“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支持項目,公拍中心也被上海市政府列入“國際貿易中心建設載體”,公拍平臺正逐步走向可復制可推廣的司法拍賣“上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