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花
周翠花,熟識她的人都習慣叫她“老周”。盡管年過六旬,仍精神矍鑠,走起路來風風火火,就和她的行事風格一樣。
作為先后當選三屆青田縣人大代表的老代表,老周的資歷不僅體現在她擔任代表的年份上,還體現在選民對她的口碑上。不論在她的選區,還是在縣城,不少人提起她就滿口稱贊,“她愛管事,能管事,是個好代表!”
選民事就是自家事,從不怕麻煩
“我就是愛管閑事”,回顧這些年當代表的經歷,周翠花笑著對筆者說。簡簡單單一句“愛管閑事”,恰恰道出了她把選民事當自家事的堅持。
2013年建成的“僑頤幸福苑”,是青田縣湯垟鄉村民通過愛心募捐建造的一家非營利性養老院。而說起這家養老院的建造過程,還真離不開老周的積極推動。
作為土生土長的青田縣湯垟鄉洪口村人,老周眼看著村里的年輕人一批批出國務工,村常住人口一年比一年少,“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華僑,留在村里的大多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他們孤苦伶仃,生活不便,出點事兒連個照看的人都沒有,子女在國外也沒法安心工作。”
2012年,老周在與同村華僑聚會時談及籌建養老院的想法,幾位同鄉當即表示“只要是老周出面籌建,我們愿意捐助。”華僑村民的熱情堅定了老周籌建養老院的決心,她先后趕赴縣內其他鄉鎮、街道考察學習養老院籌建和管理經驗,同時呼吁村民共同捐款籌建。在她的感召下,洪口村村民一萬、兩萬地把愛心款送過來,甚至鄰村村民在得知老周要籌建公益養老院后也將捐款送上門來。很快,養老院便籌得資金60萬元。2013年7月,這家傾注了老周無數心血的養老院終于建成使用,取名為“僑頤幸福苑”。
可在僑頤幸福苑投入運營后,負責打理養老院管理事務的老周又發現,縣域內各養老服務中心普遍存在入不敷出問題。“作為非營利性養老服務中心,價格實惠、服務惠民的特點吸引了不少老人入住。但從長遠發展來看,養老服務中心還需要持續、穩定的資金來源。”老周向筆者算了一筆賬:以湯垟鄉居家養老中心為例,含吃住、照料費用,每位老人一年自理費用為9000多元。可從實際運營情況來看,僅水電費、人員工資等日常開支,平均每位老人的實際花費就達13000元左右。
為能盡快解決資金來源問題,老周向縣人代會提交了“加大對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資金扶持力度的建議”,要求政府加大對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長期資金支持,將居家養老的扶持納入財政預算,以解決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長期運行缺乏資金保障問題。
她反映的問題引起了青田縣政府的高度重視,經研究決定,分別就居家照料中心和養老中心推出兩項財政補助政策:針對居家照料中心,實行分級補助機制,由各居家照料中心兩年自行申報一次,在政府統一驗收評級后按星級標準給予財政補助,評定為一星的居家照料中心一年補助1萬元,兩星的補助2萬元,三星的補助3萬元;而租賃型的養老中心則施行省級補助標準,即每年按床位數進行一定數額的資金補助。
這些政策的出臺,終于了卻了老周心頭的一樁大事,她說:“養老問題是個大問題,無論作為管理人,還是作為人大代表,都應該把這件好事辦好。”
代表責任一天不卸,履職熱情一天不減
擔任人大代表十余載,當別人問起老周當代表的感受時,她總簡單地回答:“責任大,有擔當!”短短6個字,道出了她十余年擔任代表的真情實感。
“在老周的字典里沒有華麗辭藻,也沒有高屋建瓴的理論,她說的話和她辦的事一樣,樸實,真誠,有擔當。”青田縣人大機關一位熟識老周的干部說,“這些年,她和鄉里選民一直保持緊密的聯系,一方面把縣里鄉里的政策解釋給村民聽,另一方面她也能把鄉里的聲音帶上來,比如這次車站搬遷的事,老周就第一時間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見。”
2016年初,老周聽說青田汽車東站將從縣城中心搬至城郊,有心的她便開始打聽“青田—湯垟”的班車改線情況。她說,青田到仁莊、湯垟只有一條線路,且班次少,每天下午四五點就停開了。對于湯垟鄉這樣的偏遠鄉鎮,群眾出行已非常不便,如果這次改線再讓山區群眾增加轉車的麻煩,那容易增加山區群眾的怨懟情緒。
為此,老周在今年召開的青田縣十五屆人大五次會議上提出了《關于合理安排“青田—湯垟”班車路線的建議》,要求縣政府合理安排“青田—湯垟”班車路線,建議將“經太鶴橋”的線路改為“經西門大橋”,這樣既便于城西及其他地方的群眾搭乘,也可通過增加班車停靠站點,提升班車贏利能力,“更重要的是,將大大方便仁莊鎮、湯垟鄉的群眾出行”。
讓老周欣慰的是,她反映的問題得到青田縣相關部門的重視。今年7月,青田縣政府在搬遷車站之前專門召開聽證會,并邀請各片區的縣人大代表參加。在那次聽證會上,山口片(湯垟鄉所在的片區)、溫溪片等片區的人大代表都反映了偏遠山區群眾的意見和建議,縣政府表示將統一整理各方意見,力爭拿出最佳方案,以實現“最大公約數”。
在采訪過程中,湯垟鄉的一位干部還告訴筆者,老周雖然年近七旬,但為了更好地服務選民,她這兩年也學著用手機微信視頻聊天,“對老周來說,她微信上龐大的‘朋友圈’就是她的選民圈。”
在這個“朋友圈”里,老周不僅可以隨時了解到湯垟鄉群眾、養老院老人的一些小事,還能及時了解到身處國外的華僑村民的大事。通過這個“朋友圈”,她曾幫村里生活困難的村民發起過愛心募捐,也曾第一時間將家里老人的信息、家鄉的新風貌及時傳遞給國外的“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