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地人大按照監督法的要求,積極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常委會會議審議質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一些地方把常委會會議的主要時間安排在聽取匯報上,審議時間卻安排不充分,致使會議審議不深、不透,討論發言不夠充分,形成的決議及審議意見缺乏有針對性的實際內容,缺乏解決問題的必要措施和可操作性,從而影響了審議質量。
安排充分的審議時間,是切實提高常委會會議審議質量的有效保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多地增加審議時間,有助于參會的委員們充分發表意見,提高審議質量。一是審議前要有詳細的調研。開展深入、細致的會前調研活動,能夠讓常委會組成人員了解、掌握有關情況,收集到翔實的第一手材料,如果沒有詳盡的調研做基礎,很容易在審議時出現空話套話連篇或者“走過場”的情況;二要有細致的會務組織。要盡早把材料發到委員手中,使每個常委會組成人員都有充足的時間做好參會準備;三要準確把握重點,提高效率。一方面要把握審議重點,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解決實際問題上;另一方面,既要保證每個到會的委員都能充分發表意見,又要保證重點發言人在整合大家觀點后有時間完整闡述自己的發言材料,完成修改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