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普
在國際政治中,國家間的實力對比千差萬別,存在霸權國、大國、中等國家和小國的劃分,國際體系呈現“金字塔式”的結構。中等國家在等級結構中處于一個相對獨特的位置,它們介于霸權國與大國、霸權國與小國、大國與小國之間,是各方都可以爭取的力量,國際空間較大,擁有重要影響力,“中等強國作為相對獨立的區域次體系的力量中心,在某特定區域內如果不具有主導地位,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隨著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不斷發展,中等強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日益凸顯。韓國是中等強國的典型代表,李明博時期的“新亞洲倡議”計劃、樸槿惠時期的“東北亞和平合作構想”等,表明了韓國在地區范圍、合作領域、制度建構等層面對“中等國家”身份的再確認,以期實現韓國在亞太地緣政治格局中的政治“主導”、經濟“中心”、安全“自主”的新的戰略轉向。韓國中等強國外交的實施,對韓國國家形象的塑造和國際地位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韓國曾經是世界上最貧窮的農業國,在被日本殖民統治的35年中,資源遭到了瘋狂掠奪,國家極端貧困,經濟面臨崩潰。然而,在過去五十多年,韓國經濟高速發展,改變了貧窮落后的“邊緣國家”地位,從二戰后一個極為落后的發展中國家一躍而成為經濟總量排名全球第11位、國際貿易額居全球第7的世界“中心國家”。在其成長的過程中,盡管也曾經歷過東南亞金融危機和全球金融危機的兩次沖擊,但韓國最終都成功脫險,曾被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道格拉斯諾斯譽為是二戰后僅有的八個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的典范。韓國奇跡的發生既歸功于韓國政府認清世界經濟發展趨勢,遵循世界經濟發展規律,融入世界經濟發展格局,也和韓國內在特有文化和國民的素質素養有關。
韓國“亞太均衡”戰略在經濟維度的最終目標是成為亞太地區的經濟中心國家。在此,所謂的“中心國家”不是自身經濟體量層次的概念,而是亞太地區經濟格局的“中心地位”的國家。簡而言之,就是與亞太地區所有愿意與韓國建立經濟貿易關系的國家,確立密切的經濟貿易合作關系。這里的“均衡性”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均衡大國與小國的經貿關系,突出韓國與亞太大國經濟合作的重要性,同時全面推進韓國與亞太地區中小國家的經貿合作關系,避免經濟層面過度依賴某一大國的局面;二是拓寬經濟合作領域,追求新型經濟的增長點,完善并深化各項經貿合作制度,實現地區經貿的多元化與制度化。
中美兩國在亞太地區既合作又競爭的復合型格局,給韓國外交帶來難題。美國為了保持和強化在亞太地區的主導地位,必然要強化與韓國的同盟關系,中國對此可能采取的反制措施,將會嚴重壓縮韓國的外交回旋空間。在中美兩強復合型競爭的格局下,韓國須拋棄在中美之間二選一的簡單邏輯,利用韓國作為美國在東亞地區重要同盟國和中國重要經濟合作伙伴的身份,游刃于兩國之間,調解中美間可能愈演愈烈的競爭態勢,使之朝著對韓國最有利的方向發展。伴隨近年來韓國在亞太地區外交的“風生水起”,韓國版的“亞太均衡”戰略逐漸浮出水面。這一戰略源于韓國對地緣政治格局、國家綜合實力、核心利益訴求等方面的認知調整,集中反映了韓國的亞太觀及區域戰略選擇。
長期以來,韓國一直重視文化立國戰略,積極推行文化外交,調動政府、企業、社團等多種力量參與到韓國文化的對外傳播當中,塑造了影響世界的“韓流”。通過韓國文化等軟實力走出去,韓國增強了其國家品牌構建,有利于韓國國家形象的提升。從韓國文化國際化戰略的經驗來看,政府主導型模式是基礎,市場主導型模式是根本,民間主導型模式是補充。而韓國政府在三種模式中的定位和作用則是韓國文化國際化戰略成功的關鍵。 韓國文化的對外傳播為塑造其國際形象立下了汗馬功勞,這也成為韓國開展中等強國外交的寶貴資源。
中韓兩國地域上相鄰,文化上差異不大,互相交流頻繁。縱觀韓國發展歷程,認真分析其發展戰略政策,對于我國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提升有很重要的借鑒作用。本期“韓國的戰略布局”專題策劃,我們約請了相關領域專家針對韓國的平衡外交、韓國的經濟策略、韓國的對外文化交流的經驗以及對中國的借鑒進行深入探討,以饗讀者。
——《學術前沿》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