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玲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完善審計制度若干重大問題的框架意見》及配套文件,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適應的審計監督體制。其中,黨政同責,同責同審,對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和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實行審計“全覆蓋”做為這次改革的一大亮點,備受關注。
數年前審計機關掀起“審計風暴”,但是審計中揭露出的問題“屢審屢犯”,也著實讓人困惑,暴露出審計制度存在的很多弊端。譬如,審計監督范圍不全,各級審計機關不夠獨立,等等。此外,據悉,2008年以來,國家審計署僅對國資委和財政部監管的118戶中央企業中的57戶進行過審計,中央部委所屬的94家企業、國有企業境外機構和投資從未審計過。審計全覆蓋,是時代迫切的要求:亟須通過審計摸清楚家底,為長期規范管理、規范運行和考核體系打下基礎。
如何走出“屢審屢犯”的尷尬,切實發揮審計在依法治國中的作用?回應著國人的期待,審計改革終于來了。黨的十八大之后,審計相關改革被納入全局總體工作;十八屆三中全會有關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中提出,加強審計監督,健全審計制度;十八屆四中全會有關全面依法治國的決定,更進一步部署“完善審計制度”的相關任務。這一系列決定為今次審計改革奠定了制度框架基礎。
審計署副審計長袁野近日做客“新聞1+1”節目,對框架意見中最受關注的審計“全覆蓋”進行了詳細解讀,第一就是黨政同責,同責同審。中央和地方各級黨政部門和領導,企事業單位的領導,以及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的主要領導干部都要接受審計,都是審計的對象,而且也要對審計發現問題要承擔責任。第二就是在審計中必須做到應審盡審,凡審必嚴,而且要嚴肅問責。尤其是提到公共資金要全覆蓋,凡是公共財政收入支出都要納入審計范圍。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在《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進一步指出要確保審計監督實效,實現有重點、有步驟、有深度、有成效的全覆蓋。顯然,“全覆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給治黨管干加碼的同時,扎緊制度籠子,消除體制漏洞,審計改革將以實效回應公眾關注和社會關切。
可喜的是,此次改革還有一個創舉,就是在地方官員離任時,除了“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審計機關還要進行自然資源資產審計,通過制度迫使地方官員在任內重視環境的保護。此創舉無疑拓展豐富了“審計”的內涵。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審計往往跟反腐敗直接畫等號。但此創舉再一次證明此次改革指向清晰,立意高遠:“基本形成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相適應的審計監督體制”。誠如袁野所言,審計類似人體的免疫系統功能,在經濟社會中發揮著預防、監視、抵御的作用,審計不能僅僅是對資金審計,還要關注體制機制層面,要跟蹤關注黨和國家一些重大政策及方針政策的執行情況,確保這些政策落實到位。換而言之,要從更高的層次來看待審計:它意味著對經濟基本面的精準掌握,意味著對權力之手的更精確約束,意味著全社會經濟運行成本的下降。
這樣的改革勢必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現代化進程中,審計決非終點。經濟運行規范化是大勢所趨,無論什么樣的違法手段、投機行為、享樂主義,都將在全覆蓋的現代審計體系前無所遁形。省以下地方審計機關人財物統一上收管理從而確保審計的獨立性、積極推進職業化鐵軍審計隊伍建設也是此次改革亮點。我們有理由相信,審計因其更加獨立有效,以及專業素質過硬的人才隊伍建設,將在國家現代化治理這個大系統中發揮更好的免疫作用,這也是審計制度改革的根本所在。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實現審計新常態,科學務實的改革不可少。目前,審計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已啟動,相關責任部門應以抓鐵有痕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不折不扣地將改革具體部署落到實處。
此外,框架意見明確規定各級黨委、人大、政府、社會公眾是監督審計機關的主體。結合新的預算法實施,人大在這方面的監督工作大有可為。實現審計新常態,管好錢袋子、給權力帶上緊箍咒的目標可期。 (作者系廣州市人大常委會機關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