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冬
金融的目標是資金時空分配效率的提高。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以普惠金融、小微金融為目標和特征的互聯網金融業態蓬勃發展。互聯網支付、互聯網保險、互聯網借貸、互聯網股權投資和互聯網征信,構成了當前互聯網金融的幾大板塊。互聯網金融的縱深推進,打破了傳統金融機構獨占鰲頭的壟斷局面,重構了傳統金融業務的邏輯,深刻地嵌入并改變了民眾的生活方式。
以互聯網金融借貸為例,相關數據顯示全國有超過2500家的互聯網借貸平臺,融資規模超過7100億。互聯網金融借貸關注借貸業務的末端,對解決小微群體的融資難問題助益良多。對普通民眾而言,也開辟了除傳統存款和網絡貨幣基金之外的新的投資渠道。然而,由于互聯網金融產品創新速度極快、業務規則也處于逐步明晰的過程之中,以互聯網金融借貸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業態規范化程度總體不高,存在著虛假宣傳、規避風險披露等違規情形。近段時間,幾百家借貸平臺出現提現困難、經營者跑路的情況就是例證。從媒體披露出的p2p風險事件中,可以看出:借貸平臺存在著逾越居間撮合的平臺角色;將長期借貸拆分為短期借貸,違規建立資金池;對借貸人的信用狀況、經營狀況、借貸產品的風險選擇性披露、遲延披露;甚至利用平臺違規虛構融資項目,用于平臺自身經營或償還債務等問題。金融消費者處于信息不對稱的境地,一旦出現流動性風險,往往得不到高收益,反而是血本無歸。平臺一旦出現資金兌付困難,往往涉及人群眾多,極易產生群體性糾紛隱患。因此,如何防范系統性風險、構建行之有效的糾紛解決機制是“互聯網+”時代強化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面臨的重大課題。
就現狀而言,一方面,中國并無專門的金融消費者保護立法,現行法律法規對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規定較為零散,且多集中于信息披露等環節,缺乏系統性的規定。雖然新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第28條規定了“……提供證券、保險、銀行等金融服務的經營者,應當向消費者提供……安全注意事項和風險警示、售后服務、民事責任等信息”,但嚴格來講金融消費者并不屬于該法界定的“為生活消費而購買”的消費者范疇,適用消保法解決金融消費糾紛力有不逮。另一方面,缺乏專門化、快捷性的金融消費糾紛解決機制。鑒于金融消費領域的專業化、創新化等特征,消費者普遍處于信息不對稱的弱勢境地。傳統的司法等糾紛解決途徑,存在時間長、面對新類型糾紛裁判規則供給不足等問題。
2015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建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的總體要求,并明確了金融消費者享有的財產安全權、知情權、公平交易權等八項權利。指導意見的出臺,為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提供了宏觀的政策依據和發展導向。就完善中國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整合現行法律資源,制定專門的金融消費者保護立法。金融消費是一個專業化、高風險領域,應建立基于產品特性和風險防控的消費者保護制度,圍繞金融消費者適當性制度、財產安全、信息披露、糾紛解決等建立一個體系化的保護制度。第二,充分發揮司法裁判的個案示范效應和裁判波及效果。盡管裁判者有不能替代金融家作專業判斷的自制和謙抑,但對于進入司法領域的案件,基于裁判者不能拒絕審理的一般原則,還是應該積極發揮裁判的示范效應,發揮其波及效果。實踐中已經有司法判例對銀行等金融機構對消費者銷售與其風險認知、承受能力不一致的產品導致消費者本金損失,是否應該承擔責任的問題,作出了肯定性評價。通過類似案例的裁判宣示,不僅具有規則累計的正向引導作用,也有利于促進金融服務者合規運行。第三,探索建立金融ADR機制。考慮到司法資源的有限性、金融消費領域的專業性、糾紛的涉眾性、消費者求償的迫切性等因素,為金融消費者提供一個公正合理、便捷高效的低成本維權渠道非常重要。我國臺灣地區2011年制定的金融消費者保護法,明確定了金融消費爭議處理機構的法律地位、組織架構、運作模式,對大陸地區金融消費者保護具有積極的參考和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