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草原王國吐谷渾(十)

2016-09-10 07:22:44任玉貴解生才
群文天地 2016年1期

任玉貴 解生才

后裔分布

吐谷渾國為吐蕃所吞并后,其國雖滅,但它的部落卻仍在吐蕃地區中存在,諸如西部鄯善的太子達延芒結波和原吐谷渾大臣素和貴等仍都擁有重兵,且在以后唐與吐蕃的戰爭中,常隨吐蕃出征。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吐蕃攻破長安之役,史稱“吐蕃以吐谷渾,黨項兵二十萬東略武功”。時距吐谷渾亡國已一百余年,而其兵員仍大量存在,只不過為吐蕃所役使而己。在吐蕃境內這樣眾多的吐谷渾族,自不可能在短期內完全為吐蕃所同化融合,這就給我們按圖索驥以考察其遺族的線索。

據《北史·吐谷渾傳》記載:“逐水草廬帳而居,以肉酪為糧。西北諸雜種謂之阿柴虜。”阿柴虜是西北諸少數民族(主要是羌、氐族各部落)對當時吐谷渾的稱呼。阿柴一名是后起的,當時吐谷渾王阿豺都沙州時所得名,據通曉青海歷史的吳均先生說,吐蕃時代文書中,“常稱吐谷渾為霍爾和阿轄,可能霍爾是吐蕃對吐谷渾未亡國前時的名稱”。按“霍爾”即是“渾”的對音,霍、渾乃一音之轉。而阿轄則是其后的俗稱。吳先生說:今四川甘孜地區的藏族部落仍稱為霍科后(藏語譯音),意為霍爾地方;又昌都北面的丁青地區,原名霍爾三十九族,亦稱霍爾甘孜,其部落首領叫作霍爾吉恰,意為霍爾總管;又在今青海省黃南州澤庫縣也有個部落澆和日措玉,意譯為和日西部(族)。“和日”即霍爾的今譯。澤庫縣位置正在河曲中心,居貴南之東,是當時吐谷渾沙州地區;昌都、甘孜地雖偏南,但與白蘭相望。從民族名稱和地望看來,上述地區一部分現已藏化的民族,有可能是吐谷渾的遺裔,因為現在這里的藏民自己也自稱為霍爾或霍爾地方、霍爾總管,說明他們和藏族仍不完全相同。從上述名稱的存在,使我聯想到目前青海廣大地區中,與此相同的地名,依然很多。從分散遺留的來說,黃河沿岸的貴德縣有合爾家;化隆縣有河什群、列仁河什家、河什家,循化縣有賀隆堡(賀隆,藏語賀爾溝之意)。以上河什或寫為河日,口語或稱河群,河家(亦即合爾家)。更從連片集中的來說,在今互助土族自治縣內,就有合爾郡、合爾屯、合爾吉、賀爾川等地名,都是土族聚居村落。其中最有趣的是化隆縣有個加合爾莊,今為回族聚居村落,而在其他地方,又聽說有窩合爾莊。藏語稱漢族為加(或嘉,與家同音),自稱日窩。加合爾即漢化合爾,窩合爾即藏化合爾,說明這些村落原來的居民都是霍爾,正與昌都、甘孜等相同,這并不是偶合,而可相互證明,在互助縣與這些合爾村落相毗連的,尚有土觀、托紅等村名,合爾是渾的對音,土觀、托紅是吐渾的對音,均可看出吐谷渾名稱演變的經過,以及有些人已被藏化或漢化的跡象。

再說阿轄,按吳均先生的提示,查看了一下王堯先生輯譯《敦煌古藏文歷史文書》中的《編年史》部分,其中凡涉及吐谷渾的,藏文均作阿轄。又據《扎藏寺察葉》記載:“此寺屬于阿夏所管”文成公主進藏時,吐谷渾首領在寺內隆重迎接,禮儀非凡。依據前面所推論阿轄一名起于吐谷渾國滅亡以后,而這些吐蕃歷史文書,雖所記史事屬于公元641~764年之間,但寫成則顯然在吐谷渾亡國以后,因為這里面的阿轄,是被作為吐蕃小邦看待的。其王有時被稱為阿轄(漢譯作吐谷渾)小王,且稱外甥,這都說明其時吐谷渾早為吐蕃王國所吞并。阿轄這一名稱,當系吐蕃史例,不再稱原王朝名,示與其獨立時有所區別。

史學家王忠先生說:當時吐谷渾分為東西二部,東部以伏俟城為中心,西部以鄯善為中心。伏允既舍長子慕容順(一作順光),而立次子,本人駐伏俟城,太子即駐守鄯善。及伏允敗死,太子繼位,降附吐蕃,吐蕃稱之為阿柴《北史·吐谷渾傳》《新唐書·吐蕃傳箋證》云:“西北諸雜種,謂之阿柴虜”,阿柴之名,當即本此。

阿柴這個名稱,原起于西北諸雜種,其時代在南朝劉宋時。當時吐蕃尚未興起,所以只是西北諸雜種對它的稱謂。它是由阿豺得來,柴、豺聲同而同屬佳韻。按古韻支、微、齊、佳、灰通用;幣、尾、薺、蟹、賄通用,比比皆是。此處柴字,據馬端臨《文獻通考·四裔考》作貲,即移切,則此柴字即不讀zǎ(雜),也不讀zǎī(宰),而應讀為xī(西),其聲與昔、奚、析等同;藏族讀為轄,西、轄乃一聲之轉。說明阿轄即阿柴的藏語音譯。藏文所云阿轄,都指吐谷渾遺裔。從這一譯名的遺留,可以看出羌族和吐蕃也沿吐谷渾故習以父祖名為其種號。此種習慣條分縷析,在今藏族中仍有遺留,如今果洛的阿什羌、旺青、班瑪等,都相沿不改。阿轄既為阿柴的諧音,則吐蕃以后文書中所稱的阿轄,都屬吐谷渾遺族,則無可疑。

據李文實先生所著《唐五代以后的吐谷渾族后裔及其民族特征》所述:東部吐谷渾在為吐蕃所吞并后,諾曷缽率數千帳先徙鄯州,居浩門河(今門源、大通、互助、樂都、民和境內)流域;繼徙河西,后又徙靈州。現在聚居于今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和分散居住于今門源、大通、樂都、民和、同仁及甘肅天祝、臨夏等地的土族,歷千余年,仍保留其原吐谷渾民族的主要特征,且自稱為“土谷家”或“土戶家”的。說明他們既非羌族,也非蒙古族,而是吐谷渾族后裔。這是吐谷渾遺裔在其本土的一些情況,不僅在吐蕃王國統治時代未被同化,而且在以后很長年代內也未被完全同化于藏、漢、蒙古諸族內。

附唐的諾曷缽部,在吐蕃入靈州后又東遷朔方、云州。史稱為“退渾”,逐步為其他族所同化融合。同化融合是自然公例,細細檢籍,直到五代,仍然存有其部落的活動。《新五代史·四夷附錄(第三)》云:吐渾本號吐谷渾,或曰乞伏乾歸之苗裔。自后魏以來,名見中國,居于青海之上。當唐至德中為吐蕃所攻,部族分散。其內附者,唐處之河西,其大姓有慕容、拓跋、赫連等族。

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得知諾曷缽部附唐后,有“昆侖在前而不見,疾雷劈柱而不驚”的大無畏精神,自肅宗至懿宗咸通年間,經歷了100年左右,仍然保留其部落統治,為唐的地方官,兼有兵力。同書又云:懿宗時,首領赫連鐸為陰山府都督,與討龐勛以功拜大同軍節度使。為晉王所破,其部族益微,散處蔚州界中。

赫連鐸以助唐鎮壓龐勛起義軍,官拜大同軍節度使,雄鎮一方。其后雖漸歸衰微,但到白承福時,又興盛起來了。同書云:莊宗時,有首領白承福者,依中山北石門為柵,莊宗為置寧朔、奉化兩府,以承福為都督,賜其姓名為李紹魯。終唐時常遣使朝貢中國。

這又持續了30多年。其后由于契丹侵后晉,白承福積極支持后晉高祖石敬瑭,石敬瑭派劉知遠陰事拉攏,終為劉知遠所襲殺:晉高祖立。割雁門以北入于契丹,于是吐渾為契丹役屬,而苦其苛暴。是時安重榮,鎮成,有異志,陰遣人招吐渾入塞。承福等乃自五臺山入處中國。契丹耶律德光大怒,遣使者責問高祖。高祖恐懼,遣供奉官張澄率兵搜素,并、鎮、忻、代等州山谷中吐渾驅出之。然晉亦苦契丹,思得吐渾為緩急之用,陰遣劉知遠鎮太原,慰撫之。終高祖時,承福數遣使者朝貢。

后出帝與契丹絕盟,召承福入朝,拜大同軍節度使,待之甚厚。契丹與晉相拒于河,承福以其兵從出帝御虜是歲大熱,吐渾多染疾而死,乃遣承福歸太原,居之嵐石之間。劉知遠稍侵辱之,承福謀復亡而出塞,知遠以兵圍其族,殺承福及其大姓赫連海龍、白可久、白鐵匱等。其養馬資財巨萬計,皆籍沒之。其余眾以其別部王義宗主之,吐渾遂微,不復見。

石敬瑭這個兒皇帝,對契丹卑躬屈節,而劉知遠又是一個沙陀族的頭目,借佐石敬瑭弄到兵權,從而代晉自立。這兩個小朝廷,在中原大亂時竊踞一隅,本來成不了什么大事。他們對吐谷渾族的白承福,既利用,又防備,最后竟出之于殘殺,同時被殺的有五族400余人。在河東的這部附唐吐谷渾族分崩離析,遂一蹶而不復振。但從后唐莊宗時到后晉末年,仍以部族首領存在了二十多年。他們部族團結、勇敢善戰的特征,仍然存在。這支吐谷渾支部或別部,在劉知遠后漢時代還曾來朝貢:初,唐以承福之族為熟吐渾。長興中,又有生吐渾杜每兒來朝貢。至漢乾二年,又有吐渾何戛刺來朝貢,不知為生、熟吐渾,蓋皆微不足考錄。

這時中原已不知他們的國地部落,也不知生、熟吐渾。所謂生吐渾,當時還完全保留其部落組織和民族特征,而尚未被漢化的部族。大概到宋修《五代史》時,已不知其下落。實際上這完全是由于當時吐渾所在地,已全沒了遼的統治而使然,并不是吐渾從此銷聲匿跡或被他族同化融合。

到了宋朝,西北方地區逐步淪入西夏和遼這兩個政權統治的范圍之內,因此有關吐谷渾族活動的記載,便從漢文史書中日見稀少。但吐谷渾族的活動,風骨猶存仍在繼續進行,光從《遼史》上看,就有如下事實:遼太祖天贊三年(公元923年)六月,西討吐渾、黨項、阻卜。遼太宗天顯八年(公元932年)二月,吐渾、阻卜來貢。十年(公元934年)四月,吐谷渾酋長率眾內附。十年(公元934年)六月,吐渾來貢。十一年(公元935年)五月,吐谷渾來貢。十一年(公元935年)七月,吐渾來貢。遼太宗會同元年(公元938年)五月,吐谷渾來貢。八月,吐谷渾、烏孫等來貢。二年(公元939年)七月,吐谷渾來貢。四年(公元941年)十一月,吐谷渾降。八年(公元945年)六月,吐谷渾來貢。九年(公元946年)三月,吐渾進生口。四月,吐渾白可久來附。遼穆宗應歷三年(公元953年)八月,吐蕃、吐谷渾來貢。遼景宗保寧三年(公元971年)十月,吐谷渾來貢。九年(公元977年)十一月,吐谷渾叛,入太原四百余(戶索而還之)遼圣宗統和十二年(公元994年)九月,黨項、吐谷渾來貢。十五年(公元997年)七月,禁吐渾別部交馬于宋。十九年(公元1001年)九月,西南面招討司奏討吐谷渾之捷。遼興宗重熙十一年(公元1042年)十二月,以吐渾及黨項多交馬于夏國,詔沿邊筑障塞以防之。

按時間來計算,這最后一事,已到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年——公元1048年)。這支吐谷渾族仍未被同化,而且仍以屬國的地位和西夏、吐蕃等并立著。

上述的記載,并見于各帝紀。據《遼史》記載: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二年十月,尚曾有:“建明王樓筑長城于鎮東海口,遣輕兵取吐渾叛入室韋者。”及神冊元年秋七月“親征突厥、吐渾、小蕃、沙陀諸部,皆平之”。又據《遼史·屬國表》序,遼屬國可紀者五十有九,而以吐谷渾居首,且有親征等舉,可見移入朔方一帶的吐谷渾族,戶口與勢力仍相當可觀,較五代時又有所繁殖。又《五代史》說:“(長興元年)北京奏吐渾千余帳內附,于天池川安置。”《明宗紀》《新五代史》還有“李嗣恩,本姓駱,吐谷渾部人也”的記載,可見有人轉入沙陀。這些人后來均沒入遼國,其生口仍甚眾多。終遼代及北宋,又歷二百多年,它仍然以屬國的地位存在著,而沒入吐蕃的大部。尚不計在此內。

再從《宋史》上反映的一些資料看,在宋王朝的禁軍中,也從進入河東的吐谷渾部吸收了一些精壯,作為禁軍的成員,如《宋史》上說:吐渾直:指揮三,太原二,潞一。太平興國八年,太原遷云州及河界吐渾立屯,并代州,雍熙三年,又得云、朔歸明吐渾,增立屯潞州。

吐渾小底:據《宋史·兵志》記載:舊指揮五,治平中并為二。京師,太平興國四年,平太原,獲吐渾子弟;又選監牧諸軍中所有者充。

此外尚有太原府就糧吐渾,潞州就糧吐渾等名目,與驍騎、曉勝等并列,同在禁軍中居于值衛一類。其不屬禁軍的,也偶見于《宋史·吐蕃傳》記載:天成中,權知西涼府留后孫超遣大將拓跋承海來貢,明宗召見。承海云:涼州東距靈武千里,西北至甘州五百里,舊有鄆人二千二百為戍兵。及黃巢之亂,遂為阻絕。超及城中漢戶百余,皆戍兵之子孫也。

一度稱“土達”,這是宋代以來文獻中對土族的特定稱呼,也是對吐谷渾人的略稱。仍以靈州土人為例,宋陜西經略使張齊賢《上真宗乞進兵解靈州之危》稱“僑置靈州,羈系蕃、漢、土人之心”云云。知制誥楊億《上真宗論棄靈州為便》亦稱:“且國家所惜者土民,所急者財用,豈可以驍勇之族委餒虎之蹊!”此靈州土人后為西夏所有,而西夏及元代之民族,李繼遷時尚稱“夏國之羌、渾述職”(遼張儉:《圣宗皇帝哀冊》),夏亡后仍載“西夏羌、渾雜居”,其他除蕃漢之外可稱“土人”者非吐谷渾而誰?

吐谷渾人稱為“土人”“土民”,在宋代已是普遍現象,陜西安撫使王堯臣巡視環州時稱,“土人”為當地“所管屬戶”,“其間向漢者居多”,“皆蕃族首領導致之力”“(《續通鑒長編》卷一三二)。此環州土人正是吐谷渾人。宋代史籍涉及土人者尚多,茲不贅述。

唐末漢文記載中稱吐谷渾為“退渾”、“吐渾”,或竟單稱為“渾”,此處的“鄆”,當即“渾”之異寫。唐代詩人呂溫有詩道:“退渾兒,退渾兒,朔風長在氣何哀?”后來或稱“渾末”,再轉為“紅末”,皆據藏語轉譯(因其時吐蕃具有吐谷渾故地,至今玉樹地區原先猶稱紅帽)。這二千五百鄆人,無疑即為吐谷渾在涼州的后裔。由于朔方、涼州一帶的吐谷渾部族于北宋初已沒入遼國,所以《宋史》上就不見有關它的記載了。以后涼州、靈州等地,又沒入西夏,可能吐谷渾人有些又轉入西夏,與原在那里的“渾末”人等合二為一了。

這二千五百鄆人的戍兵,在《舊唐書·地理志》上也有一段與此相類似的記載:吐渾部落、興昔部落、門府、皋蘭府、盧山府、金水州、林州、賀蘭州。已上八州府,并無縣,皆吐渾契比失結等部,寄在涼州界內,并有戶五千四十八,口一萬七千二百一十二。

這些吐谷渾遺族,可能與《宋史》所載的鄆人有淵源關系。《新唐書》上對移居靈州的諾曷缽部的蹤跡,也還有所記載:

威州,本安樂州。初吐谷渾部落自涼州徙于鄯州,不安其居,又徙于靈州之境。咸亨三年,以靈州之故鳴沙縣地置州以居之。至德后沒吐蕃。大中三年收復,更名。光啟三年徙治涼州鎮,為行州。縣二:鳴沙,溫池。

吐渾州二:寧朔州、渾州。右隸延州都督府。均屬于羈縻州。可能這部分是當時并未隨遷朔方而仍留在靈州一帶的。后來返回涼州地區,成為今甘、青土族祖先的一支。

元朝興起,先后滅西夏與南宋,統一中國,在中國史書上,才真正隱匿遁文“吐谷渾”這個名稱。而在吐谷渾故地中,卻有了“西寧州土人”這樣一種稱謂的少數民族一躍而上;又因為元、明時在西北、西南地區設置了土司來統轄當地民族,一般便以為土人就是土司轄下人民的稱謂。實際上西北地區土司,有蒙古族、藏族、回族、撒拉族、漢族等,但除了今青海大通、湟水流域聚居的一部分少數民族被稱為土人外,其他并不稱為土人,而仍稱漢、藏、回、撒拉等族。同時,西南各省設置土司地區的各少數民族,也仍分稱為苗、彝、瑤等族,也并不稱土人。所以西寧州土人的名稱,必有其歷史淵源存在。

依記載來看,現今仍居河湟流域的土族也是宋代以來的吐谷渾人。《武經總要》記載:“深入羌、胡習俗,全是吐谷渾可汗子孫。其先是狼種,今旌旗皆有狼形,備衛人亦稱附離,即彼謂狼也。”此所謂“羌”“胡”,即是“羌”“渾”,“渾”音“胡”。所謂其先是狼種且旌旗皆有狼形者,應是主部落為狼姓。鮮卑叱奴氏后改為叱氏,意謂“狼”,在吐谷渾同語異譯為“呼那”,今土族語仍稱狼為“呼那”或“叱奴”。宋代鄯州后改西寧州,而元明時西寧一帶土族勢力最大者就是祁土司,史稱“東、西二祁土司所轄之民各號稱十萬”,西寧“祁土司所轄十數萬人”。祁土司姓氏在明代文獻中亦作“祈”“叱”,初無定準,但也說明其姓原由“呼那”或“叱奴”改簡而來。

現今居住于河湟及河洮流域的土族呈“孤島”式分布狀態,這是清末改土歸流以后形成的格局,在此之前則呈連片分布,遍及西北各地及京師周邊。明安塞王樗齋《靈州社學記》明確記載靈州土族:“唐學徒吐谷渾居之,至宋。有于拓跋氏,為其河南九州之一。大明有天下,既徙其部落于關右,苗裔之存者,俾雜戌卒以居,而統之于千夫長。”其銘文中亦稱其人“鮮卑衣裔,耕牧其俗。”遷徙關右的就是分布于平涼及其以南的土人,土達,文獻多有記載。

青海解放后,李文實先生應土族人士的詢求,寫了一篇土人應為吐谷渾后裔的意見,后來經過調查研究,確定現在土人聚居的互助為土族自治縣,從此土族的名稱正式成立,成為我國五十六個民族之一,而不再附屬于漢族或其他族而存在。中國科學院和青海有關地方政府,曾進行了詳細調查,查明在青海民和、樂都、大通、門源及甘肅天祝等與互助毗鄰地區,均有土族分布。青海民院羋一之先生還多方做了考證,也確認今土族實為吐谷渾后裔,但卻以為土族主要成分是蒙古與霍爾人所融合的。陳玉書先生更認為“霍爾”,即“胡兒”的音轉,便肯定土族是匈奴、阻卜、蒙古、吐谷渾等族的一個混合體。

根據李文實先生的考察,元初有一部分蒙古兵曾留駐今互助縣地區,且間有與土族通婚情況,但蒙古人并不可能就此成為今土族來源的主體。這個說法的主要根據是清代有關佑寧寺的一篇碑文(藏文)及土族語言中一部分蒙古族語匯。他以為吐谷渾原為鮮卑分支,而蒙古族則為匈奴、東朔、突厥的混同族系,其語言原先就應有相通部分。今土族語言中的蒙古族語匯,應是其原來相通部分,并不一定來自元時蒙古語,且蒙古族大將格日利特(見佑寧寺碑文)當年駐軍的地方,僅在今互助縣東部,其他地區土族,不可能統受其語言的感染;且就今土族語言而論,互助與民和就有所不同,而民和土族中同樣保留有與蒙古語相同的一部分語匯,更可證明其為本民族原有語言。

至于阻卜等名稱,與蒙古族自稱,原自有別。韃靼一名,早見于唐初突厥文《闕特勤碑》,因此唐時漢文中即有韃靼之稱,近世以為即元時塔塔兒的對音。此后的漢文記載,遂把漠北、漠南一帶的蒙古、色目等部落,混稱為韃靼,有所謂三十姓韃靼、九姓韃靼、陰山韃靼、黑韃靼、白韃靼種種稱號,而《遼史》上對蒙古部除了間稱“達旦”外,余均作為“阻卜”,實際上阻卜只是陰山一帶的另一種落。王靜安(國維)先生發現元朝政府諱稱韃靼,便推斷《遼史》中的阻卜,就是韃靼的改稱。這就說明阻卜僅是活動在蒙古地區的一個部落,也就是或被稱為白韃靼的一種。白韃靼后來便成為元代被蒙古族所統治的色目人的統稱,今土族或亦稱“察汗蒙古勒”,顯然也是有異于蒙古族的白韃靼,并非真正的蒙古人。阻卜與吐谷渾同屬于白韃靼,而且《隋書》《遼史》中把它與吐谷渾并列為屬國。說明他們并非同族;而且阻卜的活動,也迄未進入過甘、青地區,自無從成為組成今土族的一個主要來源。要把土族說成是匈奴、阻卜、吐谷渾、沙陀等各民族的一個混合體,獨斷狹義、無因無果,難入肌理。

土族能被進一步考定為吐谷渾族的后裔,還有賴于藏文記載的被發現。吐蕃歷史文書上的阿轄,已引論如前。出現和流行于明代以后的藏族民間史詩《格薩爾王傳》中,亦有霍爾黃帳王、白帳王的故事,這雖是小說,但“霍爾”一名,則可與漢文記載相參證。此霍爾即吐谷渾,而為“渾”字的音轉,并非“胡兒”的轉譯。又明代藏族學者索南堅贊所著《西藏王統記》所載秘典,記吐蕃國王松贊干布遣使迎娶文成公主的經過時,曾有如下記載:

唐王不許。使者返藏。偽言于王曰:唐王甚喜吾等,已許嫁公主矣。乃有霍爾塞(即黃霍爾)吐谷渾離間唐王,以故不果。按此處所云黃霍爾,《新唐書·吐蕃傳》正作吐谷渾:

弄贊聞突厥、吐谷渾并得尚公主,乃遣使金幣求婚。帝不許,使者還妄語曰:天子遇我厚,幾得公主,會吐谷渾王入朝,遂不許。

《王統記》也有可能譯自《新唐書》,但藏史上或許也有同樣記載。主要的是吐谷渾為黃霍爾,“胡兒”則向來沒有被稱為黃、白的。同時《王統記》上還有這樣一句話:“吐谷渾逃徙藏喀之青海”其意義稍勝一籌。

這在唐史上也作“吐谷渾不能抗,走青海之陰”,“藏喀”即“宗喀”,藏語湟水稱宗曲,《宋史》上也叫宗水或宗河。說明藏文記載在史實上,完全與漢文記載同出同類。至于藏文《佑寧寺創建記》是清初的記載,那上面說蒙古兵與當地霍爾人通婚事雖無足輕重,而它仍稱當地土人為霍爾人,則與藏史上的稱謂是一致的,更可證土族即吐谷渾后裔。

據《新華文摘》2012年第17期作者伊秀麗寫道:

在青海,我偶然發現了慕容鮮卑人留下的蹤跡。在西寧市的一個展覽館里,陳列著種類繁多的土族刺繡,青海的朋友介紹說,土族聚居的互助縣是“刺繡之鄉”,刺繡的方法很多,有平繡、盤繡、網繡等。我仔細觀看,只見繡工細密、線條緊湊,圖案抽象、寫意、稚拙,竟有些像東北農村的手工刺繡,尤其是那個枕頭頂,跟我的藏品十分相像。再看針法,忽然發現,這種圈套圈的繡法很特別,跟我母親刺繡風格極其相似。這種發現讓我十分疑惑,我的老家在東北,這里是青海。東北到西北,遙遙數千里,會有什么連帶關系嗎?

我把疑惑告訴了朋友,他聽了,一點兒也不覺得奇怪。他說,有專家考證,土族人來自于一千多年前的東北,有些相似之處是難免的。是兩晉時期西遷的鮮卑人吐谷渾?我驀然醒悟。

在青海省東北部,祁連山之余脈南麓,西寧市北行三十公里,有一片碧綠萬頃的土地,那就是互助土族自治縣。在一個民俗村里,我們首先被請到屋里的炕上,圍著炕桌團團坐下。炕桌上擺著的種種蒸煮和油炸食品,如土豆、饅頭、烙餅等,與東北人的吃法別無二致。只是青稞酒及敬酒的方式,與東北相差甚遠,卻更多地顯示出馬上民族的遺風。《青海日報》的朋友被拉到屋外裝扮新郎,一場“婚禮”即將開始。只見朋友被阿姑(姑娘)們按著,套上花花綠綠的衣褲,用鍋灰在臉上橫七豎八地抹上皺紋和胡子,用胭脂畫上紅臉蛋,頭上被揪出個朝天辮,然后拿出大煙袋和拐棍來,把“新郎”全副武裝上。此時人們早已經笑得兩腮酸疼,“新郎”卻怡然自得,還不時弄出些花樣,把阿姑們逗得笑彎了腰。他們在婚禮進行中,又唱又跳,又說又鬧,那種詼諧幽默、富有戲劇性的熱烈場面,很像東北的“二人轉”,只是,他們更隨意,更率真,更豪放,更便于參與和互動。

看過很多這樣的旅游節目,只是這一次,能夠讓你無拘無束、開懷大笑。或許是游牧民族的基因和鮮卑人的血脈,讓他們的樂觀品性具有超強的穿透力吧。

一個族群的繁衍,既反映了歷史的承接,也說明了精神的延續。

綜上所述,可以精妙臻熟地下結論,即內附的吐谷渾族在亡國后還以屬國和部族形式在青海和中原地區繼續活動了200多年,才漸被融合同化于內地民族,成為隋、唐大一統后漢族的新的素質,不復獨立存在;被并入吐蕃的廣大吐谷渾部族,在吐蕃亡國尚未衰落前,其中許多大部族仍以部族或屬邦面目出現,且具有兵力;有的小王子有意吐蕃公主,而成為甥舅之親的。大致在宋末才逐漸被融合于藏族。其中鄯善、且末、于闐、河西及寧朔一帶的吐谷渾族,則又分別被融合于回、當項諸族之中,而青海大通河及湟水流域大部分地區,到現在仍留有尚未被同化融合的吐谷渾族遺裔。這就是今天的土族,且旁及于甘肅天祝及永靖、臨夏一線。這可能是由于他們聚居且在歷史上相對于本地區居于優勢(文化及人口比例)地位有關。至于四川昌都、甘孜及青海黃南地區向被稱為霍爾或日的部落,雖已完全被藏族日漸同化,而在稱謂上仍可溯源于吐谷渾民族。

大亂走向大治,苦難孕育新生。文化相對落后的民族必將被文化相對先進的民族所同化,這是歷史的永恒規律。經過近兩個世紀驚心動魄的民族戰爭和整合,鮮卑加上匈奴等其他十多個北方少數民族1000多萬人口,最終融入漢族。這種空前的沖撞,雖然給華夏文明帶來了極大的傷害,但是,鮮卑等馬背民族的加入,也給中華民族注入了新的基因和強勁的生命力,使隋唐以后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和昌盛。

歷史是磨不滅的記憶,也是光照千古的鏡子。(全文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成| 天天婬欲婬香婬色婬视频播放|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 亚洲人在线| 97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不卡| 中文字幕1区2区|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婷婷六月色| 日韩福利在线视频|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 精品偷拍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国产主播在线观看| 草草影院国产第一页|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青青国产成人免费精品视频| 一级毛片基地| 嫩草影院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老色鬼欧美精品| 欧美日韩另类在线|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孕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91精品视频网站| www.亚洲一区| 天堂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六月婷婷激情综合|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黄| 欧美色99|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L| 久久精品午夜视频| v天堂中文在线|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国产后式a一视频| 国产网站黄| 国产av色站网站| 日韩精品视频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日本福利视频网站|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韩免费|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 精品91自产拍在线| av一区二区无码在线| 好吊妞欧美视频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人久久电影| 九色综合视频网|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日本免费一区视频| 亚洲人成网址| 99热最新网址| 国产黄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色哟哟精品无码网站在线播放视频| 亚洲最新在线| 亚洲欧美成人| 热久久这里是精品6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原创不卡在线|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不卡|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伊|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黄色|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一级做a爰片久久免费|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精品v欧美| 日韩欧美国产三级|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88| 在线视频亚洲欧美| 亚洲午夜片|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国产成人永久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现在一区二区中文| 亚洲一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