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沙陀李晉王及其后裔(三)

2016-09-10 07:22:44李永瑜
群文天地 2016年1期

李永瑜

一、宋王朝李佑亮出身

后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四月一日,洛陽“興教門事變”中轉入地下的繼嵩、繼潼、繼蟾、繼 等,削發化裝,攀抄小道進入四川后,經過30多年,到了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宋王朝派遣王全斌等伐后蜀。王全斌自12歲即為侍奉唐莊宗李存勖的近衛,和存勖家有深厚感情,莊宗逝時還侍衛左右,并料理了莊宗的后事。這次伐后蜀,他任行營前軍都部署。因此,莊宗在四川的后裔子孫,又經王全斌的幫助,部分人回到中原謀生。此后,又經過60年,于宋仁宗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在宋王朝的官場上出現了唐莊宗李存勖的曾孫李佑。據《續資治通鑒》卷三十七記載:“天圣四年夏四月,安德節度推官李佑,唐莊宗曾孫也。上書求便官,以灑掃陵廟,因改授西京(洛陽)留守推官。帝謂輔臣曰:‘唐莊宗百戰有天下,嬖(寵)用伶官以及禍,可嘆也!’(宰臣)王曾說:‘陛下日聽政事,又以前代治亂為黽鑒,天下之福也!”據《綱鑒易知錄》卷六十七記載: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詔錄五代及諸國后。”因之,自李佑定居洛陽以來,宋仁宗繼續錄用了其后裔。到宋神宗時,因推行了王安石的新法,破例錄用了一些人才,使唐莊宗的后裔,又有繼續進入宋朝官場的時機。據《宋史》卷十五記載:“熙寧三年(公元1070年)春正月癸丑,錄唐李氏,周柴氏后。”“熙寧四年三月辛亥,錄唐李氏后。”隨著宋王朝政策的放寬,這些前代帝王后裔,有的公開進入官場,有的隱瞞出身進入官場。但好景不長,不久,北方的金國滅了遼國,從太行山東、西兩路大舉南下,進入中原,擄去徽、欽二帝,迫使以趙構為皇帝的宋王朝遷逃江南。百姓則死的死,逃的逃,行居都不安然,就是地方軍政人員,同樣亂作一片。據《宋史紀事本末》卷六十二記載: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十二月,“金帥粘沒喝至汜水關,留守孫昭遠走死”。金將婁室自韓城踩冰過黃河,攻陷同州,華州,安撫使鄭驤死,金兵遂破潼關。而河東經制使王 又棄陜州,逃往四川。所以,李存勖之裔,在無奈中逃入西北地區,長期輾轉于陜、甘等地。直到蒙古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蒙古人消滅西夏之后,才到原始祖朱耶執宜歸唐時落腳的地方寧夏靈州定居下來。由于多年滅夏的殘酷戰爭,西夏人口死亡甚眾。《續資治通鑒》卷一六四記載:“六月,蒙古盡克夏城邑。其民穿鑿土石以避鋒鏑,免者百無一、二,白骨蔽野。”尤其是接近“興慶府”的靈州等地,更是慘不堪言,就連最后被迫出降的大夏末帝李 等人,也全被殺,從而達到了“斬草除根”的目的。當時由于死尸暴于地面,便發生了特大瘟疫,不僅幸存者難以生存,就連蒙古兵也病死不少。多虧蒙古汗國將領耶律楚材,在打破“中興府”后取得兩駝馱大黃,救活蒙古兵萬人。但很遺憾,終未能救了有內傷的成吉思汗,他病到七月己丑時不幸逝于前線,秘密運往蒙古薩里川(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東)。因而,李存勖之裔來到靈州后,利用歷史上祖先執宜、國昌,長期任職于陰山,振武和李國昌、李克用等曾避難于韃靼的歷史因緣,和蒙古貴族開始交往,逐漸建立了深厚的友誼,繼而又結識了蒙古貴族世聯駙馬脫脫木兒一家,于是從一般庶民一躍而成為蒙古汗國的軍政官員了。

二、岐王府賞哥任教授

李存勖之后裔,回到其祖先落腳的故地靈州后,經過一段與蒙古人親密無間的生活,仿學蒙古人的習俗很多,就連小孩的名字,也按蒙古語命名。所以,從李賞哥起,四代人都是取蒙古人的名字。如“賞哥”、“梅的古”、“管吉祿”、“查罕帖木兒”與“南哥”等。同時還與蒙古人結親通婚,感情越來越深厚,直延續到了明朝中葉。據《連城魯土司》記載:莊浪蒙古族魯土司與西寧沙陀人李土司連續結親三代。即二世魯土司鞏卜世杰的妻是“西寧衛指揮李南哥之女”。三世魯土司魯賢的妻是“湟中會寧伯李英之女”。四世魯土司魯鑒的妻是“湟中高陽伯李文之女”。一世魯土司名叫脫歡,元封為安定王,成宗大德時“參知政事”,順帝至正時“平章政事”,并任左丞。脫歡是成吉思汗第六子闊列堅的三世孫,是元朝宗室,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或四年(公元1371年)在河西走廊率子部投明,遂被安置在莊浪連城為世官。據《明史》記載,西寧土司祁震之子祁監藏是李英的外甥。這說明李土司還和蒙古人祁土司結親。祁土司的祖朵爾只失結是元甘肅行省右丞,明洪武四年附明。這種親緣雖有門當戶對的含義,但主要還有民族和家族的感情問題。

說到李賞哥為人和藹可親,一貫樂于助人,善于為人排憂解難,具有遠見卓識。他精通蒙、漢文字,是一位習文練武、博學多才的人。他與蒙古貴族、庶民,都有交情,而且和岐王脫脫木兒一家,交情很深,所以一直效忠于岐王府。由于他精敏能干,辦事認真負責,故以執金吾定居寧夏,長期任岐王府教授等職。

岐王府和元世祖是親戚加君臣關系,是歷代附馬與岳父之親。他們的親緣源遠流長,早在岐王祖赤窟時,赤窟就是元禿滿倫公主的駙馬。到赤窟之孫懷都時,懷都又是元甕吉八忽公主的駙馬,而懷都之弟愛不哥又是采真公主的駙馬。愛不哥之子岐王脫脫木兒,為元大長公主桑哥不剌的駙馬。脫脫木兒在元成宗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五月封為濮陽王。武宗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三月任甘肅行省右承中書平章事,加大司徒。仁宗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五月壬寅,詔命置濮陽王脫脫木兒王傅四員,仁宗延祜四年(公元1317年)進封脫脫木兒為岐王。

愛不哥的另一子寧濮郡王章吉為鄆國大長公主忙哥臺的駙馬。元世祖初,就敕頒章吉以駙馬印信。到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二月壬子時,又封為寧濮郡王鎮西寧。期間,李賞哥隨章吉駙馬鎮守封地和出征邊塞。如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三月乙亥,在西平王奧魯赤率領下,隨章吉駙馬的軍隊進入青海,西征吐蕃。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正月癸卯,海都犯邊,又隨章吉駙馬北征邊塞。同年十二月丙子,也速不花、昔列門反叛,甘肅行省約諸王八八、拜答罕、章吉駙馬合兵去討伐,李賞哥又隨之出征。結果叛眾均被征軍的軍威鎮服,紛紛綁縛請罪,唯昔列門率部西逃,后亦被截獲擒拿,送往京師處置。賞哥的夫人王氏,生子梅的古。李梅的古在元成宗年間時,曾隨軍出征,立有軍功,在岐王府比較活躍。李梅的古的夫人吳氏,生子管吉祿。

李賞哥父子均家居寧夏,他們和夫人百年之后,都葬于寧夏靈州。據記載,明朝又追贈李梅的古為榮祿大夫柱國。

三、元司馬西寧扎下根

管吉祿是元朝的司馬,是一位文武雙全,武略高超,能征善戰的將軍。他為人謹慎,辦事求實,長期替章吉駙馬和忙哥臺公主管理西寧封地。由于政績卓著,深得駙馬和公主的信任,故被奏拜為西寧州同知,從此管吉祿和夫人龔氏便寓居西寧,在青海扎下了根基。他們夫婦有三子,長子叫查罕帖木兒,次子叫南哥,三子叫堅贊。這三房的子孫,元、明期間都陸續定居西寧,故今青海地區的十多萬沙陀李氏族人,均為他們三人的后裔。李管吉祿和夫人龔氏逝世后,葬于西寧吳仲與湟中黑嘴之間的墳地,名為黑嘴兒享堂,該墳地地勢后靠金山,面向湟水,有“左鐘右鼓”之形狀,與后來東伯府李土司的墳園(民和享堂)相似。管吉祿的西寧州同知職務,授予其長子查罕帖木兒嗣任。到了元朝晚期,由于明太祖滅元的戰爭緊迫,查罕帖木兒被調往陜西華州駐防,臨行前將其西寧州同知之職授予其子觀音保嗣任,因觀音保年幼,其職由其叔父李南哥代理。

管吉祿和他的子孫地位如此顯要之原因,除自身因素外,主要靠其至友章吉駙馬與忙哥臺公主一家的扶持。忙哥臺公主因章吉駙馬的功勞和自己的身份地位,聲望高,封賞厚。元成宗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五月,晉封忙哥臺公主為鄆國大長公主,仁宗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四月,進鄆國大長公主忙哥臺為大長公主,賜金印。同年五月乙未,將西寧州賜封于大長公主,該地的田租賦稅均歸她所有。元仁宗延祐四年(公元1317年)五月己亥,又加封大長公主忙哥臺為皇姑大長公主,頒金印,賜金百兩、銀千兩。這樣李管吉祿一家也就水漲船高,十分走運。至明朝時,又追贈管吉祿為榮祿大夫柱國,追贈其妻龔氏為夫人。

四、州同知率眾歸大明

觀音保襲職后正值年幼,西寧州同知由其叔父李南哥代理之際,朱元璋推翻元朝,做了大明皇帝,派兵打到蘭州。于是,李南哥以西寧州同知都護事的身份,率眾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以州歸附大明。明太祖仍任命李南哥為西寧州同知,命其做河湟、西海頭人的宣諭招撫工作。南哥一心為明朝廷盡力,使申中、西納等十三族頭人和其他頭人們所轄部落紛紛歸明,多數頭人還進京朝覲,明太祖甚喜,均下詔官復原職或授以新職。李南哥被封為忠顯校尉,駐西寧。南哥又收撫把沙六族安置野馬川(今青海海北州境內)。對此《明史》卷一五六明確記載:“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遣西寧州同知李南哥等,招撫番酋,至者亦悉授官”。并以“天下始定,民財力俱困,要在休養生息,惟廉者能約己而利人”的方略,加以曉諭。從而西部廣大地區都歸附了明朝,很快穩定了西北大局,孤立了堅持頑固立場的分子,使他們不能成大氣候,當時不安定的因素,主要是岐王的殘余勢力。據《明太祖實錄》卷七十六記載:“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九月,故元右丞朵兒只失結會河州衛指揮徐景等,領兵至西寧息利溝閃古兒之地,攻破故元岐王朵兒只班營。朵兒只班遁去,獲岐王金印一,司徒印一,及其士馬而還。”又同書卷八十三載:“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六月,洮州三幅使阿都兒等,以出獵之名聚眾,約故元岐王朵兒只班寇邊。朵兒只班等遂率眾駐大通山黑城,入寇河、蘭二州,西寧衛千戶祈(祁)者公孫哥等領兵擊之,斬滿答里等百余人,千戶倫達力戰死,寇遂解去。”這說明元勢已土崩瓦解,不能左右局勢。所以《秦邊紀略》第六十頁寫道:“明初,李南哥率眾南歸,使之招番討叛,大有功績,賜鐵券虎頭符。”由于李南哥功績顯著,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設置西寧衛時,據《明史》卷三三O記載:“以南哥為指揮。”并說:“太祖定關中,遣西寧等四衛土官,與漢官參治之,令之世守。”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五月十六日給李南哥的委任詔書說:“朕君天下,凡四方募義之士,皆待之以禮,授之以官,使之宣其力焉,爾李南哥久居西土,聞我聲教,委身來廷,朕用嘉之。今開設西寧衛,特命爾為之佐,授爾為都指揮使,爾尚思盡乃心,撫其部眾,謹守法度,以安疆土,庶副朕委之意,可欽哉。”任命都指揮使后,不僅管理西寧衛,還兼管陸續成立的罕東、曲先、安定、阿端等四衛。其地域之遼闊廣大,幾乎相當于今青海省全境(其中僅黃河南的循化、尖扎、同仁、澤庫、河南和貴德、貴南、同德的一部分屬河州衛管轄)。它東南沿黃河北岸從今海東直達海南北部、西部和果洛、玉樹的大部地區。東北從大通河西岸包括今海東、西寧、海北、海西的全部地區,還包括今新疆阿爾金山地區的阿端衛。就西寧衛本身,也包括除循化外的今海東、西寧全境和海北的門源、祁連等地。后設軍民指揮使司,劃分成左、右、中、前、后、中左六個管所分管。在如此廣闊地域之內欲搞好各項工作,確屬不易。但由于代管的各衛內部事務均實行自治,所轄六所職責明確,加之李南哥等謹慎從事,宏觀管理得當,每奉旨調度各衛人、物,安排比較適度,尚能適應當時當地情況。所以各民族團結,社會安定,生產力有所發展。

為了安定發展,李南哥曾做了不少工作,成績顯著。據《西寧府新志》卷二十七記載:“李南哥西寧土人,本沙陀李氏,元西寧州同知。洪武四年以州歸附,授西寧鎮撫指揮。招安番族,疏通道路,置郵遞、廣積貯,捕黑章咂番賊,累功加世襲。開創衛治,厥功居多。”他任職后繼續貫徹了明太祖的“高筑墻,廣積糧”方針,在衛所各地儲備了一些糧食、物資,以備饑荒、戰亂之用。他還遵照明太祖的旨意,積極協助長興侯耿炳文重筑西寧城垣。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春正月壬午,陜西指揮使司及都督濮英奏:“西寧衛舊城卑狹,不堪戍守。今城西一百二十里許其地平衍,可以改筑。上可其奏,命調鞏昌、臨洮、平涼三衛軍士筑之,未幾后停其役”。同年,又命長興侯耿炳文來筑西寧城,李南哥就協助辦理筑城的有關事宜,增設了七個馬驛站,五個遞運所。新筑城垣,面積割取元西寧城的一半,城墻周長九華里一百八十步零三尺。高厚皆五丈(月城高四丈),城外壕深一丈八尺,寬二丈五尺。開四門,每門建城門樓一座,并建城角樓四座,敵樓十九座,邏鋪三十四幢,東門連關廂。這座城建成后,又經兩次加固增修,用青磚全部包裹外墻后方稱完善、堅固。這個城在西寧、西海地區,不論在政治、經濟、文化,還是在溝通內地與邊地交通、駐軍守防等方面當時都十分重要,因之被譽稱為“青藏咽喉”“西海鎖鑰”。

西寧城基本建成后,李南哥認為西寧“四達番夷,尊信佛教”,為了尊重蒙古和吐蕃等族的信仰習俗,加強中央和邊地、漢族和少數民族、衛署和各部落間的聯系,他將西寧城中只塑有三佛而尚無殿宇的寺臺,修成宏大壯觀的佛寺,供“四夷瞻仰”,并報請明太祖,賜名。明太祖便欣然敕賜。據《明太祖實錄》卷二三一記載:“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春正月丙午,西寧鎮撫李南哥等建佛剎于其地,以居番僧,來請寺額。賜曰‘寧番寺’。”因而進一步安撫了各信教民族,穩定了西寧和青海地區的秩序。后來事實證明,李南哥此舉,勝過駐戍鎮兵十數萬計。李南哥還做了不少諸如墾荒造田、興修水利、修路造橋、開拓邊僻等好事,贏得了上、下的稱贊和歡心。

李南哥也很注意和明王朝在關鍵時刻的聯系。據《明太宗實錄》卷二十一記載:明成祖平定南京,承明太祖即皇帝位的那年年終,即“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十二月癸亥,西寧衛土官、衛鎮撫李南哥進馬,賜鈔二百錠,彩幣十表里”,“永樂元年(第二年),十二月庚寅,西寧衛土官指揮李南哥率把沙十族番酋卻約思等及河州番酋米卜等來朝貢馬。賜銀鈔有差。”明成祖還設宴招待李南哥等,并親贈衣物。故《明太宗實錄》卷二十六記載:“壬辰,上宴閫御謹身殿間。”并“賜西寧衛來朝土官指揮李南哥等 、絲衣各一襲,從人絹衣。”李南哥也很明智,就在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以老病告退,其職由其子李英嗣任。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因李南哥之子李英立功,朝廷特進李南哥為榮祿大夫柱國會寧伯。其妻王氏,封為“夫人”。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病逝,葬于黑嘴兒享堂墳地。

五、討反叛扈駕征漠北

李英,字士杰,生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他任職期間,正值明與北元對抗很尖銳的時候。元順帝雖死,但蒙古各部落的勢力仍很大,他們加緊軍事行動,多次威逼明朝,故明王朝多次征調李英等帶兵扈駕北征。其中明成祖北征五次,每次都調李英扈駕。李英由于有膽略才氣,精于騎射,對地形和各族的情況也比較熟悉,所以每次北征,李英常作先鋒,率兵沖鋒陷陣。戰斗中這支部隊很得力,所擄獲的戰利品往往比別的軍隊多,因而很得明成祖、仁宗、德宗的賞識。因為明成祖頭一次出征,留皇太孫看家,皇太子隨軍總理國政。后四次出征,都是皇太子留宮總理國政,皇太孫隨駕出征。所以對李英均較了解,因此,賜予也較特殊。

李英于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嗣任為西寧衛指揮僉事后,即于七年(公元1409年)九月甲申,率百戶張顯及把沙族頭目卻約思等至京貢馬,明成祖見后很欣賞李英,賜予鈔幣以襲衣。接著于同月乙丑,詔敕西寧、平涼、臨洮、河州、岷州等衛選拔五千善戰土官,于來年二月至京隨征。于是李英于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二月應選扈駕北征阿魯臺。征途中行至環翠阜時獲悉阿魯臺東奔,按計程行至飛云壑追上阿魯臺。經戰斗,阿魯臺慘敗而遠遁,故于七月十七日壬午班師至京。這是第一次扈駕北征。

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八月,涼州、永昌的老的罕叛,帝命李英調所管精壯土軍,到野馬川備御,李英奉詔即往,并征進沙城、涼州、永昌等地。老的罕逃遁赤斤,其部屬仍很猖獗,故又調李英去討,大戰于討來川,斬首三百余級,生擒六十余人。因是夜下雪,俘者偷遁,李英跟蹤躡追,盡獲其眾,送交總兵官處置。據此,同年十一月甲申,帝敕甘肅總兵官駙馬都尉西寧侯宋琥說:“西寧衛指揮李英,能效勞剿戮叛寇,其升為都指揮僉事。”十一月初三日,也給李英敕諭說:“敕西寧衛指揮李英,前爾戮力收捕叛賊,克勤效勞,今特升爾為都指揮僉事。其余頭目、軍士、有功者,各升一級,仍具名報來,以憑給賞。若有功勞超等出眾者,亦各開報,特加賞賚,故敕。”

永樂十一年十一月,邊警諜報,漠北馬哈木欲來犯邊。于是明成祖于十一月甲申命西寧、潼關、莊浪、鞏昌、平涼諸衛起兵前來宣府(今河北宣化市),其他各軍集會北京,準備北征馬哈木。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三月,車駕發北京,行到三峽口忽失溫時,遇馬哈木。當時安遠侯柳升發神機炮,豐城侯李彬率西寧等衛兵攻其左,成祖率鐵騎沖中陣,斬首數千級,余者敗逃,麾軍追擊,馬哈木脫身遠遁。此戰,李英在飲馬河一帶大敗敵人瓦拉達剌等。到八月辛丑朔,車駕回至北京,李彬所率西北諸軍從興和回歸各衛。李英隨駕至京,成祖賜予寶刀“繡春”和名馬以及金銀彩緞等。然后于十二月回西寧衛。這是第二次扈駕北征。至此,明成祖很器重李英,曾于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五月二十日,親自執御筆書敕諭說:“敕都指揮李英,今特賜爾鍍金銅佛六十二尊、八葉蓮一尊,朱紅漆金鞘鍍金銅事件全,爾其領之。故敕。”等語,隨此親筆御書賜給這些珍品實物。

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三月辛酉,僧錄司張答里麻有罪伏誅。張答里麻,西寧人,善應對,以通譯書得升僧官。成祖授予“左覺義”,因而張答里麻恣意傲慢,盛氣凌人,常以詭計奪取各少數民族的貢物,納收捕逃種墾,交通外域,肆惡十余年,人們敢怒而不敢言,對此,李英下決心查清上報,因而張答里麻被正法,家產被籍沒,西地群眾,人心大快。處理畢張答里麻后,李英于十月庚子至京貢馬,成祖又賜予很多鈔幣。

水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六月,漠北諜報:阿魯臺欲寇邊。于是敕居庸關等關口嚴兵守備,急命各地整兵來京,李英等急提兵扈駕北巡與阿魯臺兵戰于無沙河、靜慮鎮、廣漢戍等地,連戰皆捷。歸京后不久,成祖決定來年大舉征討,故敕西寧、莊浪、平涼、鞏昌岷州、河州、臨洮等衛選精銳土軍(名額不限),由土官都指揮李英指揮,魯失加、劉芳、趙安和千戶哈刺苦出董邏、張永等分領之,于次年三月來京從征。到了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三月,明成祖帶領大軍自北京出發,到屈裂兒河遇大敵。經激戰,敵潰,追至巢,生擒其黨伯兒克等。李英戰敵于五狼口、奪熱河、三岔口,斬獲頗多。與此同時,明成祖又遣將擊退了東北兀良哈的侵犯,故班師。這是李英第三、四次扈駕北征。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正月甲申,帝敕陜西都司指揮閻俊、陜西行都司指揮劉廣、西寧土官都指揮李英等,各領軍于三月至京。到四月乙酉,車駕發北京,七月丁亥征至翠微崗后旋師而回。已丑,成祖患病。庚寅,至榆木川,成祖病重,傳位于皇太子。辛卯,成祖逝,年六十五歲。八月間靈輦至京。八月乙未,李英回西寧時,仁宗皇帝賜予鈔幣。永樂二十二年九月,仁宗敕升李英為陜西行都司都指揮同知,以嘉其屢次從征漠北之功。這是第五次扈駕北征。

六、引文化興建廣福觀

李英因多次進京朝覲,又多次扈駕北征,對沿途各民族的文化狀貌了解不少。他很想設法提高西寧地區的文化,但苦于無門。正在這時,聽說北極真武之神,曾幫助明成祖登上皇位,入了正統。故朝命修建太岳,太和山各宮殿觀,以供奉真武之神。京城也建立真武廟宇,供廣大群眾乞靈祈福。于是道教文化蓬勃興起,人們的道德風尚有了新的發展。李英看在眼里,記在心中,準備仿行,擬請朝命。

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三月,李英扈駕北征阿魯臺。到秋八月奏捷回師,九月乙卯朔(初一日)車駕回至榆林(今內蒙古克托克西南)駐蹕。明成祖在御賬中召見李英,詳細詢問西寧的風土人情等事。李英一一作了回答,并乘機啟奏說:“臣叩荷國恩,鎮戎西陲,幸遇朝廷清明,邊鄙無事。由是民皆豐富逸樂,克享太平之福,恩德至厚矣。”請求準在西寧建造“真武廟”,以為邊人歲時祝壽祈禱之所。明成祖即面許。因此,李英回歸西寧即日命匠備料制材,動工興建。經過多方努力,在今西寧觀門街里端、斗行街東的第一中學校址處,建起了宏大觀宇。選道士孫思忠等五人主持祠事。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十二月,李英以廟觀竣工奏報,請求賜予觀名,效賜額為“廣福觀”。

當初觀內建有正殿、后殿、回廊、廂房和東、西兩旁的眾房屋,道士宿舍等。后來增建呂祖閣、玉皇殿、觀音殿、三霄殿、關帝殿等十余座閣殿。規模越來越大,背依城墻根,前臨觀門街,成為西寧的一大勝景。不僅引進了大量的道教文化,成為道教在西寧興起、發展的中心,而且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增強了人們的道德觀念,促進了西寧的發展。現“廣福觀”雖不存在,但“觀門街”尚有,可作為歷史的見證。

七、擒搶寇爵進會寧伯

永樂二十二年九月,甘肅總兵官都督費王 奏:有賊千余人,于必立出江黃羊川殺傷朝使內官喬來喜等,劫奪彩幣馬騾等物。此事是指:朝廷派中官喬來喜、鄧誠出使烏斯藏(西藏),走到必立術江黃羊川時,被安定指揮哈三的孫散哥及曲先指揮散即思等率眾搶劫,并殺死朝使,盡奪駝馬幣物而去。當時明仁宗聞訊大怒,敕命陜西行都司都指揮同知李英,會同河州衛指揮康壽,率西寧等衛及隆奔國師賈尖兒監藏等十二族之土兵,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深入游牧區進剿。李英按查訪確切的線索直奔安定、曲先。搶賊聞訊遠遁。李英等逾越昆侖山,深入數百里,直到雅令闊地區時,追上安定的搶賊黨索安等。經奮力激戰,搶賊大敗,斬首四百八十余人,生擒主犯乾爾尕等七十余人,共俘斬一千一百余人,獲駝馬牛羊十四萬有奇。曲先的搶賊聞風逃竄,由于路險道遠,追之不及而還。這使安定王桑爾加失夾等惶恐不安,便主動躬身至闕謝罪。適逢仁宗崩,宣宗即位,他即嘉獎李英等人,遣使褒諭宴勞,并令李英等馳驛入朝,將李英封為右府左都督,并給世襲誥命,賜織金 衣、鈔銀幣表里,賞賜甚厚。對從征有功將士,凡在陜西者,派官以鈔銀等物賜與。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八月初三日派使前來宴勞的敕諭說:“皇帝敕諭都指揮李英、指揮康壽、魯失加等:爾等祗事我皇祖太宗文皇帝,擄忠竭誠,奮智效力,屢著勛勞,洊加祿爵。我皇考仁宗昭皇帝嗣承天位,以安定等處強寇殺害朝使,劫奪賜物。特敕爾等率兵剿戮,除害安民。爾等能敬恭朝命,益殫智謀,奮勇敢躬,率壯士深入寇穴剪戮,擒獲男女千有余人,得其駝馬牛羊十有三萬。使兇憝滅跡,良善安居,道路往來永無患害。眷爾忠勤,深用嘉悅。朕嗣位之初,方任將帥,以靖邊境,使皆如爾等盡心盡力,何寇不滅?何功不成!雖古良將,又何過也。今特遣禮部主事楊鏞宴勞爾等。所得人口馬駝送赴京來,牛羊就彼給賞隨征將士。爾即馳驛來朝,以副朕懷。故諭。”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十月二十四日,皇帝下旨說:“朕惟人臣能效勞于國者,必有封爵以貴之,所以彰其績,報其勤,至公之道也。爾右軍都督府左都督李英,蕰器弘深,秉性方直,世居西土,效忠朝廷。事我皇祖、皇考,屢著勤誠,暨朕篡承大統,益克盡心臣職,嘗效勞于征伐,亦殫力于撫綏,疇厥勛庸,宜隆恩命。今特授爾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會寧伯,食祿一千一百石。于戲,錫爵推恩,固國家逮下之典。建功奉職, 臣子事君之忠。朕既不忘爾功,爾尚無忘朕訓。誓除謀逆不宥,其余雜犯死罪,免爾一死,永保富貴,益勵貞誠。卿其欽哉!”給李英封伯爵之事是九月戊申決定的,除旨文中所說之外,還有“給賜誥券,贈其三代及妻”,敕封李南哥如子爵。十月庚辰,行在戶部奏:“會寧伯李英歲祿一千一百石,其中三分米麥兼支。英家口在西寧,宜于本衛支給為便”。宣宗準其奏。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七月十七日賜金書鐵券,敕誥一通,敕諭一道。其敕諭說:“皇帝敕諭會寧伯李英:卿事朕皇祖多效勤勞。皇考臨御亦先敬事,暨朕嗣承天位,卿及茂建勞績,愛崇爵秩,以示煲嘉。近者連舉邊將違法之事,悉是圖上勵民之為,非卿發之,彼失刑矣。已遣近臣往臨究治。卿之盡心于國,所宜旌以榮恩,今特命卿子孫世襲會寧伯,已敕所司緒頒誥券,卿其益篤忠誠,以副朕委用之意。欽哉!故諭。”由于明宣宗深知李英能征善戰,故于宣德三年七月丁卯,召西寧都督史昭及會寧伯李英還京,然后于八月扈駕往征東北兀良哈。大軍一出喜峰口即遇敵,全軍進行夾擊,大敗其眾,斬其渠首,追至會州將軍店,方班師回京。

宣德四年春正月丁卯,宣宗對扈駕北征有功的右府左都督李英,賜鈔二百錠,彩幣一表里等。

八、出意外憂郁成疾逝

因李英對明王朝很忠誠效力,明王朝對李英也很器重。據《明史》卷一五六記載:后“英恃功而驕,所為多不法,總兵官吏昭奏父子有異志。南哥上章辯。賜敕諭慰之。”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明宣宗敕諭說:“敕致仕會寧伯李南哥:卿自洪武初歸我太祖高皇帝,又事我太宗文皇帝。卿夫婦父子,忠義發乎天性,誠心明于皦日,朝廷之所深知也。是以皇考臨御,首進爾子之官,朕嗣位以來,卿子又能盡心國事,擒來強寇,開通道路,以通使臣往來,故簡在朕心,屢進其祿位,賜以伯爵,又命其子孫世襲于無窮,蓋由朕知之深故也。朕方委卿之子以一方之寄于永遠,夫豈他人所能間哉!今忽得卿奏云:史昭有誣陷卿父子之言,蓋卿之所聞過矣,此必小人離間之言,切不可信。史昭所作罪過,今多已承伏,但有一、二事未承伏者,謂陳通誣之,故提通與之辯理耳。蓋昭在法司,未嘗有半語卿父子,切勿致疑。況朝廷明于日月,豈容讒言誣枉善官,此必無之理也。茲已敕卿子英把總率領八衛官軍,前來扈駕,想已在道。卿但宜安心靜慮,善加調攝,慎無致疑于小人之言,庶以副朕之眷待,故茲敕諭,宜體玉懷。”同日也給李英一道同樣的敕諭。說:“比得爾父奏云:為史昭構誣。蓋昭至京,未嘗一語及爾父子。此言必出小人離間,已敕卿父坦懷勿疑。昭但謂陳通誣之,故追通與之辯理。爾父事我祖宗忠誠具著,爾今事朕委任方隆,亦非所能間也。爾當體朕之誠,勿聽小人誑惑之語,庶副朕之眷任。”

但《明史》說:“英家西寧,招逋逃七百余戶,置莊墾田,豪奪人產,復為兵部及言官所劾。帝宥英,追逃者入宮”。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五月,西寧衛指揮同知祁震卒,其嫡子祁成(妻生)當襲父職,庶兄祁監藏(妾生),是李英的外甥,與成爭襲父職。從祖父祁太平幫助成,攜成赴京申辨。李英家居京城,派千戶海林及家人撒禮等在京城郊捕執祁太平和從孫祁成至家,處以杖打,打死了祁成。因此,言官交劾,并及前罪,遂命錦衣衛逮捕英、林等下獄,奪爵論死。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三月一日辛卯朔,明英宗宥李英死罪,革爵釋放,閑居京城。正統七年八月一日朔,因李英奏報生活艱窘,朝廷決定:“給閑住官李英月俸五石。”正統七年(公年1442年)十月二十七日,李英因憂郁成疾而逝,享年六十歲。據《碾伯所志》和《西寧府新志》等記載,李英歸葬海石灣。據1987年景明德同志在《碾伯所志》標注:“李英墓民和享堂”。另據享堂墳碑文記述,“歸葬巴原(即享堂)”。其妻朵氏,封為夫人,繼配夏氏,亦封為夫人。夏夫人生子李昶。

九、子孫賢世官又承襲

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明英宗復辟正位后,本想給李英恢復官爵,但鑒于去世已二十年,故于三月庚辰,就官于李英的庶長男李昶,授錦衣衛帶俸指揮同知,后進都指揮使,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李昶早在明英宗被蒙古也先俘至漠北時,就隨從禮部右侍郎李實出使瓦刺也先處,談判迎接英宗皇帝回京的問題,并就勢探視了明英宗朱祁鎮。這次冒險出使的成績很大,奠定了瓦刺送英宗回歸的基礎。所以《明英宗實錄》卷二O七記載,“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八月戊寅,故會寧伯李英庶長男昶,前次隨禮部右侍郎李實使瓦刺回,升府軍衛小旗,愚訴辭役,從之。加賞銀十兩, 絲衣一襲,鈔四百貫,絹三疋,布五匹。由此可見,明英宗早識李昶,同時,也證實了李英去逝后,李昶仍居京師之說。

李昶做事嚴肅認真,屢分典營務,以嚴慎著稱。由于盡職盡責,逝于任職,賜予諭祭。時明孝宗皇帝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六月二十日,遣禮部尚書倪岳諭祭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李昶,其祭文寫道;“惟爾早諳武略,蔭識戍閫,素著才能,簡擢都府,坐營無片刻之私,遇事有敢為之志。顧方隆于委任,乃嬰疾而遽云。訃音忽報,良切悼傷,追念往勞,特頒恤典,遣官諭祭,營葬用篤。始終之誼靈爽如存,尚其歆服”據《碾伯所志》、《西寧府新志)等記載,李昶遺體歸葬于其父李英墓側。

李昶教子也有方,他的次于李礬(字貞德),是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庚子科舉人,成化十七年辛丑科進士。當時共考取進士三百名,內優者五十人,李鞏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授中書舍人(掌書寫誥敕、制詔、銀冊、鐵券等),任尚寶司丞,升尚寶司卿,是皇帝從臣,未襲世職。由于李鞏喜愛讀書,不事華飾,看不慣當時官場上腐化墮落,爾虞我詐,所以無意為官,于是于弘治初,辭官歸里。

李鞏與太子少保、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李東陽等關系密切,李鞏回家時,李東陽贈詩一首:題為《七律·送李進士還西寧》,詩中寫道:“幡戟門前綽楔高,郎君身已著青袍。龍墀有地陳三策,虎帳無心學六韜。歸蜀漫夸題柱早,入關空說棄繻豪。大行云外東西路,去國還鄉兩意勞。”

李鞏辭官回到家中時,正值大旱,為減輕災情,他經過勘查,帶領家人,開渠引水。所遇溝壑即用巨木作渡槽,共做一百余處,首尾相接,宛如長虹。經兩個月奮戰修成一條巴州劄都水渠。其灌溉范圍:東至古納垣白土坡,西至本園龍王新廟,南至速海圖馬場腦,北至海石灣大河邊。這條巴州到川口的水渠長三十里,是川口地區最早的水利設施,也是青海地區在當時重要的渠道之一,它具有繼趙充國的屯田,啟示后人進一步發展農業生產之意義。

李鞏去世后,據《碾伯所志》、《西寧府新志》等記載,先葬于今民和縣巴州溝巴州原。其妻許氏,榮封孺人,生子李寧,承襲世職。李寧卒葬民和享堂。

十、官清廉上疏革弊端

李昶的第五子李玙,生李完一子。李完不論為官為民,一生儉樸,從不浪費奢侈。志書寫他“平生衣不重采,食無兼味,清苦有冰蘗聲”。

李完自幼勤奮好學,頗有文才,考中明嘉靖戊子(公元1528后)科舉人,曾被派任直隸衡水縣(今河北衡水縣)知縣。上任前,他將家產都讓于其兄所有,自己不留占。在衡水任職期間,愛護百姓,勤于職分,為政清廉。志書贊他“居官蕭然如水”,他一生高風亮節,對官場上的歪風邪氣深惡痛絕。解職歸里后,閉門謝客,認真讀書,不論酷暑嚴寒,從不間斷。因而學識淵博,善于辯理。志書上說他“閉影公門,人高其節。工古文詞,會上書陳言”。

他見不平不公之事,不論再大,敢于站出來說話,甚至冒險具文陳言。如他回到家鄉后,發現莊浪(今甘肅永登縣)參將代管西寧之事,弊端很多,西寧百姓深受其害。但這是出自朝廷制度上的弊端,李完不顧風險,上疏朝廷,革除了莊浪參將代管西寧一事,使西寧地區人心大快。李完的《請革莊浪參將帶管西寧的疏》說:“西寧衛屬陜西行都司內,隸六千戶所,四里土民,外控巴哇等一十三族番夷。祖宗舊規,本衛設守備都指揮一員,續設兵備副使一員,軍馬城池,則責之守備;撫治番夷,則責之兵備。仍俱聽甘肅鎮巡等官節制。至正德年間,權珰用事,賄賂公行,是以將官希圖剝削,遂使分守莊浪參將帶管西寧職銜,保障之功罔聞,誅求之慘已極。仰惟皇上登極之初,首革弊政,遍汰天下冗員,今照帶管參將延今未革者,蓋緣奸貪將官,假以西海未靖為名。虛張犄角之局,陰為漁獵之餌,徒亂舊章,靡臻實效。臣目擊為地方害,不勝痛憤,是以不揣狂率,謹列其帶管之不可者陳之。莊浪距西寧四百里,凡遇傳報聲息,往返經旬,設使西寧卒然有警,莊浪軍將豈能應期赴敵,此其不可者一。海夷乘間竊發,雖為西寧患,若守備官誠能因險設備,先事預防,合境可保無虞。徒倚莊浪為援,恐緩不及事,此其不可者二。自設帶管參將,凡三、四易,且十五、六年矣,于西寧曾未聞建尺寸之功。見今紅城子,莊浪地方備御官軍五百員,俱于西寧官軍內摘發,是莊浪反有賴于西寧,而西寧何所藉于莊浪?此其不可者三。今本衛洊災,民不聊生,正額賦役尚無以辦,加以參將衙門占役甚眾,踐更應役,絡繹于道。煩費與遠戍等,軍民生業,愈益凋敝,此其不可者四。國家設官分職,必因事而設,有事西寧者,分守參議以督餉,分巡僉事以理訟,兵備以飭戎,守備以防范,復有鎮巡大臣以總督之,有巡按御史以糾核之,上下相維,事有成效。令帶管參將之設,誠何所司?政出多門,靡所統一,法弊民疲,率由于此。乞亟賜厘革”。

十一、秦華州父子建功績

在本章第三部分中提到的元末李管吉祿的長子查罕帖木兒調防陜西一事。據史書記載:李查罕帖木兒到陜西華州后,遇上明太祖定關中的大軍,便歸附于大明,于是定居于華州。后來西寧亦附明,李南哥做了鎮撫衛指揮,李查罕帖木兒就將夫人李氏和兒子觀音保都接到華州居住。明太祖去世后,建文帝派遣長興侯耿炳文等開赴河北保定等地,攻打明成祖。結果被明成祖打敗,并乘勝進軍中原,橫掃江淮。這時李觀音保早已長大成人,繼承父業,在陜西軍界任職,官至指揮僉事,故而參加南伐,隨明成祖渡江,沖鋒在前,攻克南京九門,很快平定了“內難”,使明成祖入了正統。明成祖登基稱帝后,又于第二年(公元1403年)三月丁亥,對兵部大臣曉諭說:“朕平內難,將士已論功升賞。朕念平九門者功最先,且難可再升一級,功小不在升例者,亦升一級,升未及數與未升者,通升之。”于是對各地的有關人員又都晉級。當時李觀音保又被升為陜西都指揮僉事。李觀音保的任職和晉升,對培養子女成材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他的夫人郭氏,生有三子,長子名李文。

李文的祖父查罕帖木兒和祖母李氏及父親觀音保等去世后都陸續葬于陜西華州。天順年間,李文升都督,晉伯爵時,明英宗對李查罕帖木兒和李觀音保都追贈為榮祿大夫柱國,對李觀音保的夫人郭氏,贈為“一品夫人”。兩個弟弟便是華州的居民。

李文,字孟華,陜西華陰縣人,會寧伯李英之從子。自幼勤奮好學,很喜愛其祖、父的武功,練就一套功夫。他精于騎射,長于布陣,常看兵書戰策,拜師于陜西軍界,因而頗具文韜武略。經過其祖父、父和一些朋友的幫助,便進入陜西都司,繼而又進入陜西行都司任職。通過實踐,學會掌握了幾種少數民族語言,熟悉了他們的風俗習慣。永樂末年,被其叔父李英征調去扈駕北征。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又隨從李英翻越昆侖山,到雅令闊地區大戰安定搶賊。他英勇頑強。沖鋒陷陣,使敵就縛。由于戰功卓著,封為西寧衛指揮僉事。同時由于李文熟悉少數民族語言、習俗,加之又是土官的后代,所以讓其“專撫番夷”。這樣,李文開始升官,雖是宣德皇帝所封,但不是“宣德年間”,而是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也不是“陜西行都司指揮僉事”,而是西寧衛指揮僉事。由于李文的職責是“專撫番夷”,所以他還管束著西寧的土兵,有撫順討叛的任務。他任職兩、三年,功績頗著。

李文在西寧任職期間,曲先衛指揮散即思請罪歸順,明宣宗不僅宥其在必立術江黃羊川殺劫朝廷使者喬來喜的前罪,而且仍任為都指揮同知。散即思也似有悔過之意,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十二月派人赴京貢馬,明宣宗又專賜鈔幣獎勵,并降敕諭安慰。但散即思舊習不改,后又率部搶劫往來貢使、商賈,阻塞交通。明王朝只好又派兵征剿,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三月初三日詔敕李文說:“今差太監王安、王瑾等,調領各衛官軍,征剿曲先衛散即思黃毛達子。敕至,爾即將所屬部下能戰土軍、土民、舍人、家人挑選,跟隨王安、王瑾等去征剿。有功之日,照例升賞,勿違,故敕”。李文即整頓軍馬隨太監西征。散即思聞風而逃,李文破其余黨脫脫布等人后勝利回軍。這年十月,朝廷調史昭任總兵官,來鎮守西寧。到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六月明宣宗命西寧總兵官都督僉事史昭、副總兵都督僉事趙安以及李文等,同太監王安、王瑾率兵去征曲先散即思。其敕命說:“曲先之人,朝廷待之素厚。今悖恩作過,劫殺往來使臣。特命爾等率兵問罪,若能改過順服,宜撫綏之。如不悛,即進兵討之。”史昭、李文等至曲先時,散即思先逃遁,其黨羽答答不花等率眾來抵抗。昭等縱兵奮擊,殺傷其眾,俘獲答答不花及男女三百四十余人,于十二月返至西寧。

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十月九日,接圣旨說:“西寧土官都指揮李文:今得總兵官都督劉廣奏:爾鈴束番民不嚴,縱容番賊,時常出沒涼州、永昌等處,搶掠良民馬牛,及邀截使客站馬。合當拿問追究等因。朕念爾年幼,姑記不問。敕至,爾即帶領官軍,前往各族挨究,追取原搶去馬牛,給還原主。仍設法挨捕賊人得獲,明白具奏處置。如違,罪有所歸,慎之慎之”。這本是無頭案,而且除西寧衛外,罕東、安定、曲先、阿端四衛又遙遠在今青海湖南北、格爾木東西、馬海、冷湖和阿爾金山等地區,如何偵破處理,是個問題。但李文平時對各衛的情況都作了考查,對那些不安分守己,慣于搶劫、偷盜、欲謀反叛的人員,心中有一定底數,也知部分把沙族散居于河西走廊。所以就有目的、有重點地查訪偵破,按圣旨要求,分別做出處理,一一具文上報。

十二、撫邊民榮升前將軍

李文為搞好民族團結,對發現的問題,及時提出意見,一面上奏皇帝審批,一面辦理自己能處理的問題。如他在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正月戊寅朔表奏說:“昨西番阿吉族大國師吒思巴領占、指揮同知星吉兒加等言:洪熙元年領本族喇嘛阮丹汪東、索安藏卜等軍,隨會寧伯李英至安定衛雅令闊之地,討叛寇各有所斬獲。其有功者,今皆升賞,阮丹汪東、索南藏卜之功當為首,而吒思巴領占不如實陳奏二人,不得與恩而惱恨,率所部入肅州鹽池境,欲相仇殺。今漸悔過,復回居擺通川。乞宥吒思巴領占不奏功之罪,加略二人俾,仍管番民辦納差發”。明宣宗看后說:“有功必賞,朕所不吝。彼獨遺,其必安得不生嫌怨。”命升賞如例。此事李文上表朝廷后即于同年二月親自去河西走廊,招撫流散的阿吉族群眾。先將流落在甘州白城山的七百余帳群眾遷還野馬川(今海北州境內)居住;然后將流落赤斤蒙古衛的六十余帳和肅州仙人霸的三十余帳安撫搬遷回原址居住。這時,朝廷應李文的表奏,降敕諭于園凈禪師阮丹汪東等,并賜銀鈔彩幣表里等物。敕諭說當初會寧伯李英往討安定、曲先時,阮丹汪東從行,立有戰功,李英言報封賞,遂升阮丹汪東為禪師,但未及宣諭本人,今特命李文捧敕和所賜物品往賜阮丹汪東等。安撫阿吉族的事處理落實后,既消除了本民族內部的隔膜,又加強了各民族的團結,并消除了河西走廊通道長期不安全之因素,因此,上下都很滿意。李文也很高興,便于同年三月戊辰,派百戶薛帖失加等上京貢送名駝、良馬。后來,李文又于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十二月庚申,親自到京師上貢良馬。明宣宗接待賜予甚厚。次年正月宣宗逝,英宗即位。

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夏四月乙丑,拘捕陜西西寧衛都指揮僉事穆肅下獄。先是西地巴沙族思俄可得阿吉族的良馬,被穆肅看中,想得其馬,三番五次派人索要,思俄可不愿,穆肅因而懷恨在心。適逢思俄可趕著自己的牲畜到邊境去賣,穆肅便乘機誣陷思俄可的牲畜是偷來的,命部屬強行收掠,并將思俄可拷打致死。于是,“番族惶恐駭嘯,聚集邊境騷動。”李文即查實表奏,給事中御史交劾穆肅之罪,朝廷下詔令穆肅至京拘捕入獄問罪,并捕辦其有罪的部屬官吏。從而穩定了人心,扭轉了局面,西地得以安定,深得朝廷賞識。故將李文加官都指揮使。

明英宗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元月,李文因迎駕功升為都督僉事;二月丙午,升為右都督;二月辛亥,“命右都督李文佩征西前將軍印,充總兵官,鎮守大同。都指揮張鵬充左參將,分守東路,李顯充右參將,分守西路。召太監裴當、都督同知郭震、都督僉事顏彪還京。”同時“升都督僉事石彪為都督同知,充游擊將軍。巡哨大同沿邊地方”。李文升任征西前將軍等職,雖與迎駕有關,但主要是多年來撫安邊民的結果,這是基礎。

十三、鎮大同職任總兵官

明朝中期,由于朝政腐敗,弊端頗多,又不能撫慰團結邊境的兄弟民族,一直爭斗對峙,關系相當緊張。因此,蒙古族的孛來等經常乘隙騷擾大同一帶,威脅京城安全。故明王朝將熟悉兄弟民族情況的沙陀后裔李文調到山西大同抵御鎮守。李文到大同后,官封征西前將軍總兵官右都督,負責大同及兩翼威遠、陽高等處的邊防事宜。李文到職后工作認真負責,防范嚴謹,接連打敗擾境強敵,俘獲其首,對方只好求和,派使臣去北京商談引渡被俘人員等問題。該使臣回歸時,英宗于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二月二十日給李文降旨部署說:“敕鎮守大同太監韋力轉總兵官都督李文:今有殼馬每伴送孛來使臣把禿剌等回境,候到大同之日,爾即于內官陳善原給賞余剩衣服表里,除押回達賊朵羅禿等三名不賞外,將把禿刺等三名,每人衣服各三套、 絲二表里,其余留在大同者,每人各給衣服一套。給紇,就密具數奏報,不得有誤,故敕。”后接圣旨說:“皇帝敕鎮守大同太監韋力轉總兵官右都督李文,今命都督同知馬政等伴送迤北孛來使臣平章皮章馬黑麻等一行人眾回還。敕至,爾即將該部人馬擺撥停當,及將糧草酒食等整頓齊備,侯使臣至彼應付供給,好生款待……毋致疏虞”等等。李文即精心籌劃部署,各路參將按要求接迎款待,迎送馬政和孛來使臣出境。但使臣走后,于四月癸丑發現,孛來的五百使臣,回至高山站,殺傷護送官軍百人,執朝使都督馬政及其子馬 ,盡掠馬匹兵甲而去。馬同指揮哈銘等逃還。經李文查詢,孛來使臣突叛的直接原因是大同西路參將李顯等給其供應的物資沒達到孛來使臣的要求而引起不滿,加之該使臣得知忠國公石亨巡邊,認為要進攻孛來,故尋釁挑起事端。對此,李文令參將張鵬率輕騎追剿,并調西路軍相機策應。同時立即表奏朝廷。英宗閱表后說:“孛來遣使進貢,朕固慮其變詐,但難以拒絕,故遣馬政回使,以探其情。今賊果爾,兵部即會文武大臣計劃制御方略以聞。”太平侯張 等請敕緣邊諸將戒嚴守備,治李顯等失機之罪。上命錦衣衛派人將李顯召回京師,并將哈銘、馬 拘留。死亡官軍的家屬賞銀五兩。就在這時,適接總兵官忠國公石亨奏稱:孛來遠遁,追躡無蹤。故敕石亨班師回京。

李文按朝廷的旨意,加強守備,但缺兵器,故于四月丁巳奏請撥發弓弦七千七百張。英宗命工部如數給撥。但弓弦尚未撥來,邊情日趨緊張,孛來等部各率所部,近邊駐劄,意有突然進襲之舉。李文告急兵部,兵部奏請英宗同意后派安遠侯柳溥率在京官軍駐劄宣府,以俟策應。然而孛來大部未動,小股常圍各墩臺,致炮軍、偵卒往往被其殺害,李文想勒兵圍剿,但考慮到使臣馬政等尚未回歸,不敢輕動,駐在城中又無糧草,即奏請命總督邊儲郎中楊益暫支。這一問題剛獲解決,就遇孛來舉兵進襲威遠,李文嚴陣以待,奮力擊退,尋釁便停。所以,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五月初七日,“皇帝敕鎮守大同征西前將軍總兵官李文,參將指揮使張鵬:茲爾等在邊,截殺達賊,屢有戰功,朕用爾嘉,特封爾李文后軍都督府都督僉事,仍各照舊行軍。爾尚益勵忠勤,用心提備,須使賊寇遁逃,邊境安寧,庶副朕委托之重。”這是英宗復辟后及時鼓勵邊防將領的一種措施。

為密切配合鄰鎮駐軍,防護整個邊境,互相聯合行動,李文曾征求宣府總兵楊能,請其率兵前來大同合力殺敵。楊能即表奏請示朝廷,故天順元年六月一日的圣旨說;“皇帝敕征西前將軍總兵官都督李文,參將張鵬等:今得鎮朔將軍都督楊能表奏:談爾文移咨欲行會兵殺賊,具悉爾等效忠之心。茲特命能統宣府官軍前去大同,與爾等會合截殺,爾文及石彪,節制本處官軍,相機制敵。侯能統兵至彼之日,仍須協合行事,或分或合,擊奇取勝,務圖成功,勿致有誤。賞罰之行,國典具在,爾等其各如敕奉行。”李文正在籌辦此事之際,六月十一日又接圣旨說:“皇帝敕總兵官征西前將軍右都督李文:今得雁門關守備都督指揮李瑞奏報,有達賊自右衛入境,其大勢人馬約有二千余騎,見在雁門關和山陰、山西一帶搶掠入境。朝廷計議,此賊初來入境,既已來不及制御,令其深入,正宜邀其歸路,相機截殺,不可縱其出去。敕至,爾即會合楊能等,上緊親督官軍截殺。必須齊心協力,隨機應謀,出奇制勝,計嘗完全,不許彼此乘違,以誤事機。”此事,李文早已察覺,圣旨未到之前率部截堵,將敵殲退逃竄。但孛來不甘心,又以二千余騎于六月五日大舉進入威遠衛(今山西右玉縣南威遠堡)地區。李文率師斬首十六級后,余眾大敗,棄馬奔險道逃遁。李文縱兵追殺甚遠,繳獲戰馬一萬一十余匹。八月初二日英宗下旨說:“皇帝敕鎮守大同總兵官右都督李文等,敕至,爾等即將生擒達賊并獲到馬匹解送京地。所獲軍器就于山西行都司官庫收貯。奪回軍民人口、牲畜等物,就彼給還其主。仍各具數奏來。其有功軍官,務要一一從實開報,以憑處置。不許茍徇私行罔,自取罪戾。如違,必罪不宥。”李文又將這些善后事宜,親自一一審核處理,使其各得其所而止。

李文到大同鎮守雖然時間不長,但成績卓著,功勛累累。特別是這次在威遠殲擊二干余騎強勁犯敵,深得群眾擁護,朝廷賞識。這段時期,李文最辛苦,也最得朝廷重用,可以說是李文的鼎盛時期。

十四、勝強敵爵進高陽伯

經過多次圍殲,強敵始怯,邊境尚安,京城局勢緩和。故朝廷于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七月戊子日擬給李文加官進爵。到了八月癸丑日,明英宗正式給五位武臣封官進爵。其中給李文封賜高陽伯,勛號為“奉天詡衛宣力武臣”;晉級為“特進榮祿大夫柱國高陽伯”;“食祿一千石,本身免一死,給授誥券。”并決定將于同年八月二十七日通知本人說:“皇帝敕鎮守大同征西前將軍總兵官右都督李文:茲因爾在邊方剿殺達賊,累有戰功,朕用爾嘉,特分封爾為高陽伯。敕至,爾嘗益勵忠勤,用心提備,須使賊寇遠遁,邊境寧息,庶副朕委托之重。”

但是朝政失當,國力不強,承平不能持久,東部才安,西部又亂。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二月辛亥,“命大同總兵官高陽伯李文,游擊將軍定遠伯石彪,調領彼處精兵,往延綏等處會彰武伯楊信等御賊”。給李文的敕命說:“皇帝敕總兵官高陽伯李文:今得分管延綏東路都指揮李 及神木縣報,本年正月十二日,達賊約有萬余,青甲明盔,張打紅白旗號,突入縣境,縱橫搶掠不退,意要久困城池。事勢緊急,敕至,爾即會同太監陳瑄計議,即便量調精銳官軍,委智勇的當頭目,統領前去,星馳到彼賊眾出沒的路(口)或圍困處所,密切哨探,相機誘襲追剿。仍約會楊信等克期進兵,并力夾攻,務在同心協謀,制敵取勝,以靖邊境。不許互相推托,致失機會,以取罪戾。爾等尤須整搠軍馬,嚴謹提備……。”李文又勒兵奔赴陜北,去救神木、延綏。剛解陜北之危,孛來得知李文在西甚遠,便圖謀進掠大同。故又從速返回大同,并申報朝廷協調各軍策應。所以得英宗旨說:“敕鎮守大同總兵官高陽伯李文,今得爾等奏報,有孛來等。太監陳瑄、定遠伯石彪等部下傳,達賊糾合大批人馬要來入境搶掠,必不虛傳,爾即會同太監陳瑄、定遠伯石彪等協同計議,整搠軍馬,嚴加提備。仍差人分頭哨探、嘹望,果有賊眾在邊,預先收拾人畜入城。爾等宜按兵持重,不可輕出遠追,須待侵犯,相機剿殺,務在計出萬全,安邊保境。已敕宣府都督同知董斌管領三千人馬前去策應,爾其慎之。”李文回軍大同后孛來未敢輕舉妄動。

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三月十八日,按明朝給功臣封賜“公侯伯”的規定,給李文正式下制封賜伯爵。明英宗封賜李文之后,又做了一系列撫恤工作。同日“皇帝敕征西前將軍總兵官高陽伯李文:朕念此陽合以后,大同、西口陣亡內外官軍人等,委身鋒鏑,深可憐憫,今欲城外建齋超度。敕至,爾即與太監陳瑄就令彼處僧眾于大同城外修建。凡一應供用,并廠房等項,聽爾等著落行都司,并軍衛有司設法措辦。該買用者,就于官庫支給銀兩。買辦務要處置得宜,不許因爾科擾下民。今將齋意一道付去應用,爾等如敕奉行。”李文奉旨,進行了認真祭祀。

同年五月初八日,“皇帝敕總兵官高陽伯李文:比者達賊入寇延綏,官軍多有勇敢當先,死于鋒鏑者深可憐憫,宜先升賞,以慰死者之心。總兵官石彪下陣亡者多系大同、榆林等衛官軍。敕至,爾即會同鎮守巡撫等官,行令各該衛所,通行取勘陣亡官軍兒男,該升官者起送赴部,該升旗役者于原衛所聽候,仍取具供結繳部,以憑給賞,務需從實開報。勿得徇私作弊。”這些關系群眾的事,李文一一認真辦好后,既得官兵愛戴,又獲朝廷信任。

后來李文等率眾又在倚山墩、磨兒山,啼哭嶺等處剿殺來擾之大寇,立下戰功。天順二年九月乙酉朔,賞大同、宣府總兵官高陽伯李文、武強伯楊能、游擊將軍石彪并諸將士彩緞銀絹。計:總兵官三人,每人銀十兩,彩緞三表里,少監,參將十一人,每人銀八兩,彩緞二表里;都指揮二十一人,每人銀五兩,彩緞一表里,指揮六十八人,每人銀三兩,彩緞一表里;千百戶等四百七十五人,每人銀二兩,絹二疋;旗軍等四百零五十四人,每人銀一兩,布二匹。另外,齊力助戰,并隨軍策應者,都指揮四人,每人銀三兩;指揮三十四人,每人銀二兩;千百戶并旗軍人等一萬一千六百一十二人,每人銀一兩。到十月,敕諭嚴加戒備,說據寧夏奏,蒙古騎群往東行,恐其犯邊。不久,又來皇詔說:敕鎮守大同總兵官高陽伯李文,參將張鵬、張瑀:近有宣府等官奏報,聞知孛來部下傳說,“收拾人馬大眾,要往延安,黃河以西一帶駐劄過冬。今已命游擊將軍石彪等,差夜不收。將大同以北安祿營、以西直抵豐州等處一帶,但系野草有水及達賊人馬徑行去處,盡行燒燎,以破虜眾潛伏之計。特諭爾等知之。”

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五月戊戌,皇帝敕總兵官高陽伯李文、武強伯楊能說:“近聞達賊擁眾住近,我邊民不得耕作、牧放,而各寺、各領士馬直糧草有限,恐不可持久。有何良策可以退賊,敕至,望會議上奏。”李文等只好勒兵驅趕。

十五、石彪叛弱軍加疑忌

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七月,京城、邊關同時發生重大事件,定遠侯石彪回京與忠國公石亨謀反。八月事泄,將石彪投錦衣衛獄。這時,大同致仕千戶楊斌等五十三人應石彪之托,上表奏保。朝廷察覺有異,便將楊斌等五十三人拘執京師。經審問,是石彪暗托。遂將石彪下獄論死,并將大同朱諒等七十六人械京拘治。對依附石彪升官的杜文等三十三人和杜清等二十余人,也從大同等地械京拘治。接著經兵部奏請,將石氏的親朋等五十六人,從大同等地的軍政界清洗出去。九月乙亥,帝敕大同總兵官高陽伯李文,籍沒石彪在大同的私莊。李文奉旨沒收其駝馬騾驢牛羊七百余頭,送往京師處置。此后朝廷決定,凡依附石氏升官和冒“迎駕奪門”功而升官的人員都要追究,但主動自首者從輕發落。據此,又查稽處理了一批官員。這樣與石姓有牽連的人員基本肅清,冒“奪門”功的人員也紛紛自首。就在這時,給李文任命了一位副總兵官,其任命的敕說:“皇帝敕總兵官高陽伯李文,今命都督僉事曹安充副總兵,協副爾文鎮守大同地方,凡事仍照前敕而行,務在同心齊力,以御賊寇,以安邊境,不須乘違誤事,特諭爾等知之。”這既有加強守邊之意,又有暗含考察、監視李文之舉。然而一直未查出李文與石彪的反叛有什么牽連。實際上也不存在這個問題。其所以這樣做,是因兵部嫉李文之能而想借機進行陷害。故開始采取了一系列誣陷舉措。

同年九月十四日,“皇帝敕總兵官高陽伯李文:今當霜降時日,草木枯槁正當燒荒以破賊馬潛伏之處。敕至,爾即照依上年事例,差撥官軍,候風力順便時將賊馬徑行之處,盡行燒燎。務在十分嚴謹,哨探仔細,不可輕忽。勿得委任非人虛應故事。仍將撥過官軍燒過地方明白開報。爾其慎之。”李文即照敕辦理。

多年來,高陽伯李文雖日夜操勞,經年累月地鎮守著重要邊關大同,歷經了種種危險,費盡了心血,但石彪之反叛,給朝中奸邪以可乘之機,也給李文投下了難以名狀的陰影。石氏之謀叛,除本身的不忠外,也與明英宗的態度有關。當初英宗復辟時有賴于石氏,故對武清侯石亨晉為忠國公,對其侄石彪封為游擊將軍。后升至定遠侯,對他們頗為信任。對此,大學士李賢認為不妥,給英宗說:“此輩只是貪圖富貴,并無絲毫為國之心。”于是英宗悟而疏遠,石亨因而懷有怨恨,于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陰謀依靠大同游擊巡哨將軍石彪的兵力發動叛亂,事泄,石亨死于獄中,石彪處死,并全面清洗了石氏黨羽,同時革冒“奪門”功者之官。李文本與謀叛之事無關,但因同事之謀叛,兵部之嫉陷,迫于形勢而于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春正月庚子,自陳“臣初任都指揮使,歷升至伯,其間升都督僉事以迎駕功。今例應改正。”此事,兵部請英宗革為右都督。英宗認為李文守邊,“仍與伯爵。”《明史》記:“帝以守邊不問”處置。可是,兵部對李文疑嫉更甚了。

經天順三年至四年的大力清查清理石氏黨羽等,嚴重削弱了大同駐軍,渙散了將士人心,孛來得知此情后便乘機大舉入侵,于天順四年八月甲子,分三路偷越邊境侵入雁門。太監陳瑄即奏請增調官軍策應。但兵部反請敕高陽伯等嚴加戒備,相機截殺。然后讓宣府楊能調精兵策應。據《明史》卷十二說:“天順四年秋八月甲子,孛來三道入寇,大同總兵官李文、宣府總兵官楊能御之。癸酉,孛來入雁門,大掠忻、代、朔諸州。九月庚辰,孛來圍大同右衛。庚寅,撫寧伯朱永,都督白玉,鮑政備宣府邊。”此役,李文分道御之不及,戰之不勝,雖終迫孛來退出大同右衛而遁。但兵部以李文“按兵不戰”之罪名,妄奏英宗“征李文下詔獄,論斬。”兵部的誣奏據《明英宗實錄》卷三二三記載:十一月甲戌,兵部劾奏總兵官高陽伯李文“玩寇失機,請治其罪。”并薦延綏總兵官彰武伯楊信任大同總兵官。十二月乙酉,將高陽伯李文和太監陳瑄均下錦衣衛獄。這時兵部又捏造種種誣詞,誣蔑李文,蠱惑復奏,哀“乞重其罪,以為邊將誤事者之戒。”英宗正在舉棋不定之際,偏頭關械送所獲間諜劉三等至京,供言是石彪家人,逃到迤北任偽職,八月甲子,由他們導誘孛來偷入境內,進犯雁門等地。英宗得知孛來大舉入犯朔、代是石彪家人所為,而李文的“失機”并非兵部所奏那樣,加之給李文賜有誥券誓書,故未全聽兵部之奏,將李文降為都督僉事,后來孛來又大舉進入陜北,英宗派李文率兵援救。李文便奮力戰敗孛來,追其遠遁,延綏遂轉危為安。故英宗又將李文晉升為都督同知。盡管兵部想冷落李文,但邊事不寧,每有用兵之時,皇帝常派李文應急,直到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四月甲子,“賞立功都督同知李文白金十兩,彩緞二表里。賞錄其開荒川殺賊之功也。”然而,無急務時,李文基本上在北京家中待命。

十六、安哈密撫巡至西寧

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哈密忠順王例瓦答失理卒,其弟卜列革遣使告哀,即封卜列革為忠順王。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卜列革卒,因無子,其母努溫答失里主事。因哈密素弱,又是老夫人主事,眾日益離散,癿加思蘭乘機襲擊,攻陷其城,大肆殺掠,逼王母率親屬部落走苦峪避難,仍數遣使朝貢,且告難。但明王朝正處理內隱外患,無力援救。到明憲宗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王母率眾返回哈密。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速檀阿力來襲擊,攻陷了哈密,執王母,奪金印,強以忠順王孫女為妾,占據其地。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四月,朝廷知此事,便命邊臣謹慎戒備。皇帝敕罕東,赤斤二衛協力戰守,派通事都指揮詹升往諭速檀阿力退還哈密。到五月時哈密王母派的貢馬使臣方至京。憲宗甚憐憫。同時,哈密也累求救援,所以兵部奏:“哈密實西域之咽喉,若棄而不救,竊恐赤斤蒙古、罕東、曲先、安定、苦峪、沙州等衛亦為吐魯番所脅,則我邊之藩籬盡徹而甘肅之患方殷。設使河套之虜不退,關中供億愈難繼矣。”于是憲宗召集群臣商議。會昌侯孫繼宗等奏說:“乘今賊勢未盛,遣使敕赤斤蒙古、罕東等衛,加之厚賞,諭以大義,俾知唇亡齒寒之勢。且速擅阿力今亦遣使進貢,或有向化之心,因賜之敕,使悔過自新,庶可以散其奸謀。縱哈密不能自存,亦足以堅各衛內向之志。”同時舉薦“李文、劉文習知夷情,宜委以使事緣入。”憲宗認為很對,便于成化九年秋七月壬辰敕李文等說:“朝廷設立哈密城池為西域要路。近因忠順王無嗣,被吐魯番速檀阿力欺凌王母寡弱,攻劫城池,復遣人招誘鄰境,意圖吞并。今特命爾等會同甘肅鎮守總兵巡撫等官計議,親去赤斤、罕東等衛宣德布威、撫安眾情,務令固守境土,勿如所煽惑,以自取罪戾。乃遣人捧敕往諭速檀阿力,令退還哈密城池,速歸本土,已往之罪悉從寬宥。若其畏威遠遁,爾等即將哈密人民安輯詢訪彼中頭目”,“或于安定別取親族五子,或別立大頭目一人掌管。若此虜冥頑弗悛,仍占據不歸,各衛果能合兵進剿,宜從運謀設策,隨機進止,務在計出萬全,勿或輕率,墮入賊奸計中,致有他虞。其欽承朕命勉之慎之。”都督同知李文和右通政劉文奉敕前往甘肅等地經略。

成化十年春正月壬子,都督同知李文、右通政劉文奏:“奉敕至甘州,適遇速檀阿力有使入貢還,即遣人隨其使捧敕往諭之,俾歸哈密之地尚未報。又原哈密頭目脫脫不花等六人見居甘州,自言愿率眾五百歸附,乞官職賞賜,暫居苦峪,誓必克復故城。臣等謂宜俯順夷情,使為捍衛。如速檀阿力頑獷不服,即調赤斤、罕東等衛并力收剿,以圖成功。”對此,兵部說:“以夷攻夷,中國之利,況成大事者不計小費,宜從所請,并令李文等以所捧銀幣量給賜之。”于是憲宗就授脫脫不花等為指揮僉事,以獎其歸向之誠,并命暫居苦峪城。李文等到肅州后,即派錦衣衛千戶馬俊及總旗王希恭,回回通事指揮僉事哈材等捧敕往諭速檀阿力歸還哈密及金印、王母等。馬俊到哈密時,速檀阿力攜王母和金印回吐魯番居住,留其妹夫牙蘭守哈密。馬俊就諭以朝命,牙蘭抗詞不遵。馬俊等只好又去吐魯番城,以敕開諭,速檀阿力亦抗語不遜。次日,詭稱有事遠征,率兵出城,羈留馬俊等候月余。一日牙蘭忽夜至吐魯番,說朝廷派兩位大臣帶兵三萬至甘州,欲來攻討。速檀阿力聽后十分恐慌,立即回至城中,大擺宴席,招待馬俊等,并叫哈密王母出見,讓她向馬俊說明去留問題。王母因懼怕,不敢言真情,托說哈密城已破,不想回還。到夜間卻密派人來說:“為我奏天子,多發兵來救哈密,使后人好聽,我老寡婦,雖死于此,不足惜也。”次日,速檀阿力派使以書信和方物隨馬俊等去貢復。馬俊等回到肅州后,向李文、劉文詳細匯報了經過,李文就一面表奏朝廷給馬俊等升官,一面移文苦峪罕慎和赤斤、罕東,乜克力諸部集兵準備進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冬十月,這兩個衛的少數民族士兵雖然調齊,但情況發生劇變,李文等只好停止進討,便于十月巳丑表奏說:“奉詔往征速檀阿力,已調會赤斤、罕東二衛兵到卜隆吉兒川駐扎。今得諜報:‘亦郎骨俺奔白河兒酋那南奔等集騎四千,欲乘罕東、赤斤二衛兵發后擄其家產。’臣等計議,罕東西連洛扯兒禪,并曲先衛境南。與安定亦郎古人馬接境駐牧。使所報果然,恐顧此失彼。又報速檀阿力調集扯幾禪等處人馬戒備。如此則雖進兵克復哈密,而哈密都督罕慎年幼力綿,所部哈密及畏兀兒人數少,且其城初克無積聚,必難固守。莫若撫結二衛,則可控制外寇,使不敢侵入,且為甘肅西北之藩籬矣。臣等如是已罷,調遣赤斤、罕東二衛兵回衛固守本境,而哈密,乜克力畏兀兒人,令于甘肅苦峪等處安駐種牧,臣等亦還肅州,分住西寧,阿吉罕東羌咂等族,撫安番夷,令無二志。”李文的奏章下到兵部酌量時,尚書白圭等請如李文等所議決定。且說:“哈密城既未克復,安定王子亦未必來彼地。人民無統者皆宜敕諭罕慎等暫掌管。又速檀阿力所遣使臣多系哈密之人,反復變詐,先是暫留在彼,宜行等審勘。果土番夷人即被遷回。若是哈密變詐之人,則具間處置。”憲宗皆從所議。十一月速檀阿力的吐魯番使臣朝貢回還。朝議暫留甘州,等李文自哈密回到肅州后,再放其出關,以免泄漏事情。但其使十余人,乘人防守不嚴逃走,故停討之事泄,所以速檀阿力就占據哈密不退,但勤于朝貢,討好朝廷,憲宗也賜與甚厚。李文等回到肅州后,撫安好河西走廊的少數民族,便往阿吉罕東、西寧等地安撫少數民族。

這時李文年已七十,所以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來到西寧安撫少數民族時,便一面工作,一面安排家計。由于他曾在宣德、正統、景泰年間長期在西寧任職或兼管工作,故安排家計已有基礎。因此,很快安排他的十門子孫在西寧各川溝岔農村居住,以開荒造田,務農為生,逐漸發展。

十七、應佛夢重修寧番寺

李文到西寧后又做了許多好事,是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臨終的那年他重修了寧番寺(俗稱大佛寺)。據《重修寧番寺序》記述:明孝宗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八月二十九日夜三更四鼓時,李文夢見寧番寺的三佛來說:“我患腳疾,愿公治之”。李文醒后反復思慮,一直不能入睡。待天亮后即命其子李鏞前去佛殿查看,發現殿宇傾漏,佛腳有損,佛像模糊,衣金脫落。李鏞將此情回稟其父,李文喟然嘆息說:“是寺吾先祖南哥公所建也,而今將頹,佛感吾夢,則有來矣。”于是捐獻金資,動工整飾。但當時寺無僧舍,墻垣、臺階不全,李文財力有限,大修困難。可他遍告親友捐助,大加修繕。經過努力,重建工程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七月竣工,“使佛寺煥然一新,佛像安然而熒煌,殿宇燦然而輪奐。”各族信教群眾絡繹不絕地瞻仰膜拜,夸贊李文的功德。

寧番寺(大佛寺)座落在西寧城內西大街中段北側,今省人民政府辦公大樓前院西側。據說此寺始建于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到明初時只有寺臺,沒有殿院,由土官李南哥在洪武年間重建,后經其子李英維修,到明弘治初,又由其從孫李文大加修繕。

寧番寺占地三十余畝,有前院后院,馬坊花園。前院有山門、經堂、僧舍等建筑群,后院有三層閣樓和廂房。整個建筑是漢、藏藝術自然結合的結晶,風格獨特,美麗壯觀,引人入勝。后大殿高約二十余丈,其高度與現省人民政府辦公西樓一致。這座三層空心閣殿,第一層有六根圓柱,第三層有四根圓柱。在二、三層圓柱之間,裝有板壁,壁上繪有各種佛像和佛教故事。殿頂以圓筒青色厚瓦覆蓋。殿脊正中安裝一高大銅寶瓶,與整個大殿十分和諧。這個寶瓶來路不凡,據說是由甘肅拉卜楞寺活佛賽池贈獻。大殿內塑有三尊大佛,均高達三丈九尺,實不愧為“大佛寺”的稱謂。這三尊大佛,據說是西藏的三位賢哲,被迫居留在西寧傳教,并圓寂于西寧城中,后人們為了紀念而塑造其金身。三位賢哲是:瑪·釋加牟尼(瑪日哈嘉)、藏·饒賽(藏饒賽)、饒·格回(饒根后)。塑像座次,以饒·格回居中。

李文重修寧番寺的工程竣工后,由賜進士及第翰林院侍讀學士兼修國史盧陵棨撰寫了《重修寧番寺序》。這個“序”文,居住在青海各地的沙陀李氏,都全文照錄入各自的《家譜》中,因此,寧番寺的來龍去脈才有據可查。

十八、年高邁職由李鏞替

李文到西寧后向西寧的十三族以及罕東、安定、曲先、阿端等地的各族人民予以安撫,使其安居樂業。因此,各族群眾都很誠服,沒有搶掠或結伙背叛的事情。這樣,從吐魯番到河西走廊的涼州,再從涼州到西寧、阿端的西地,都很承平。但李文年事已高,不能繼續奔波操勞,故表奏朝廷,命李鏞代其父李文工作。對此,《明憲宗實錄》卷一八O。記載:“李文,西寧人,會寧伯李英的侄子。當初,從李英征伐安定、曲先等處,授西寧衛指揮僉事,歷升右都督鎮寧大同,以軍功封高陽伯。尋坐罪,降為都督僉事,立功于延綏,復以功升都督同知。至是老不任事,其子李鏞請代理。兵部奏言:‘文雖初授指揮僉事之職,然視軍功資格,實超升六等,又鏞乃土官子孫,事無定例,謹以上諳’。”于是憲宗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秋七月庚辰決定:“命都督同知李文子鏞為百戶,仍世襲。”就這樣,李文之后,李鏞便成了西伯府世襲土司,即西寧地區世襲土司之一。當時,西伯府土司衙署就建在西寧城內大佛寺四周,包括大佛寺在內,還有衙暑、住宅、花園、佛寺等建筑群體。到前清時,其后裔又將土司衙署新建在小南川李家臺。故清朝第四代土司李承唐于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襲職后遷居新邸,而大佛寺內的衙署、房院等,除留一院作為土司家屬用外,其余均全部讓給藏傳佛教白佛,作為宗教活動的場所和在西寧的住錫地。后來因李家臺衙署,在清同治年間遭兵燹被焚毀,故在今西寧市北斗宮街北端西側,購置了拔貢李協中的一進四院住宅,作為土司官邸。這個住宅大門上還懸掛清慈禧太后書寫的匾額“大夫第”。

李鏞被封為百戶后,既管束其父的土兵、土民,又承父職撫慰各少數民族,還按父意辦理著地方的一些公益雜事。工作比較稱職,李文也放心放手。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寧番寺重新修好后,李文如釋重負,但因年邁體衰,終于在這年十二月壬子逝世,享年八十四歲。按本人遺命,訃報朝廷,薄葬。李文的遺體葬于今西寧市莫家泉灣臺頂的大酋山根,當時稱為北川口垾坪山享堂。明王朝接到訃報后發來明孝宗的敕命,仍贈李文爵位為“高陽伯”,并賜祭。明孝宗賜的祭文,雕刻在一塊大青石上,立于墳前享堂。這塊“御祭文”石碑,矗立了四百多年。

明朝對李文逝世的安置,《明實錄》記載說:“弘治二年十二月壬子,右都督府都督同知李文卒。文字孟華,陜西華陰縣人,會寧伯李英之從子,從征有功,升西寧衛指揮僉事,專撫番夷。以功歷升都督,佩征西前將軍印,充總兵官,鎮守大同。偕宣府總兵官楊能征剿老軍營虜賊,封高陽伯,仍鎮大同。以失機降都督僉事,延綏殺賊有功,仍升同知。致仕,卒于家。訃聞,仍贈高陽伯,賜祭,葬,子鏞襲為西寧衛指揮使。”就這樣,又進一步鞏固了西伯府土司職務的世襲制度。這一記載,既是李文的身世簡歷,也是西伯府李土司的由來。(未完待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激情福利| 欧美劲爆第一页| av在线人妻熟妇| 国产91av在线|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一本久道久综合久久鬼色| 国产区成人精品视频| 欧美激情综合一区二区| 四虎亚洲精品| 亚洲69视频| 日韩无码一二三区| 欧洲成人在线观看| 91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色国产视频| 国产精品流白浆在线观看|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 国产女人在线观看| 自拍亚洲欧美精品|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观看视频网站|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国产国语一级毛片在线视频| 高清不卡毛片|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 欧美怡红院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萌白酱国产一区二区| 成年A级毛片|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亚洲精品综合一二三区在线| 一级全黄毛片|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一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99re在线免费视频| 日韩免费成人| 91最新精品视频发布页|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av在线手机播放| 亚洲永久视频| 情侣午夜国产在线一区无码| 91www在线观看|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99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熟女免费| 2024av在线无码中文最新| 在线视频97|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成人亚洲国产| 免费jizz在线播放| 亚洲bt欧美bt精品| 久久6免费视频|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观看9e| 91精品国产丝袜|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久久福利片| 中国国产A一级毛片| 2020精品极品国产色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制服丝袜无码每日更新| 日本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九九热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国产视频a|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四虎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五月天久久婷婷| 欧美成一级|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 免费毛片a| 久久国产精品影院| 中国美女**毛片录像在线|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