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進
一、蓄水池上的累累彈痕之謎
中山陵流徽榭以東方向的樹林之間,有一座布滿彈痕的民國蓄水池,為圓柱狀,檐口是琉璃瓦紋樣,底部為須彌座樣式,工藝精美,建筑質量非常之高,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其直徑約8米,高約4.5米。
最引起我們關注的是這座蓄水池布滿了累累彈痕。筆者數了一下,大小彈孔共32個,其中西北面池壁27個,東南面池壁5個。西北面池壁彈孔甚至有4枚彈頭嵌入蓄水池壁。其中兩枚彈頭直徑約0.79厘米,另兩枚彈頭直徑約1.2厘米。
這座蓄水池建于什么年代?為什么蓄水池壁上密布數十處彈痕?這背后有著怎樣驚心動魄的戰斗故事?這些疑問,像謎一樣引起了筆者的好奇和探索的渴望。
2009年出版的《鐘山志》“蓄水工程”一節稱,1931年中山陵園“在陵墓西南開兩大蓄水池”。2013年發行的《中山陵志》對此載錄稍詳,并指出:“30年代所建的兩座蓄水池至今尚存,現仍為自來水公司的水庫及增壓站?!惫P者又查閱了1931年10月印發的《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報告》,其中有關于“蓄水池”的專節,并配發了兩幅“蓄水池搗水泥工程”的現場照片。《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報告》記載,當時陵園管理委員會建了兩座蓄水池,其中第一蓄水池造價為8850元,于1929年6月開工,月余完成。第二蓄水池由公和建筑公司張孝庭設計,面積及深度與第一蓄水池相同,只是池壁改直。這座蓄水池由馥記公司承造,于1930年6月中旬開工,于1930年年底完成。1931年印行的《總理陵園地形全圖》標注了一處蓄水池的位置,筆者初步推斷應為第一蓄水池。根據“池壁改直”的特點以及實地尋訪的感受,筆者初步判斷,彈痕累累的這座蓄水池應為《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報告》中提及的第二蓄水池。
那么,蓄水池上數十處彈痕又是什么年代留下來的呢?西北面池壁有4枚彈頭留在池壁之上,其中兩枚彈頭直徑約0.79厘米,根據抗戰史學者唐愷的判斷,符合捷克式機關槍彈頭的直徑;另兩枚彈頭的直徑約為1.2厘米,唐愷初步判斷可能由蘇羅通機關炮擊發。

筆者查閱中山陵史料,使用捷克式機關槍投入戰斗的就是發生在1937年12月的南京保衛戰。當時守衛紫金山的是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總隊(以下簡稱教導總隊)。教導總隊是南京保衛戰中裝備最好、兵員足額的主力部隊,下轄步兵三個旅計六個團,另有三個新兵團在湖南訓練。步兵旅第一、三、五團的編制和裝備,均仿效德國步兵團的編制,每團有16個連,即每個團下轄步兵三個營,每營三個步兵連,另有直屬小炮連、重機槍連、八二迫擊炮排,團的第十三連為榴彈炮連,第十四連為戰車防御炮連,第十五連為通信連,第十六連為輸送連。其中團直屬小炮連裝備有蘇羅通機關炮六門。教導總隊步兵旅第一、三、五團的編制情況,系筆者根據李西開回憶《紫金山的戰斗》(載《南京保衛戰》)和于寧論文《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總隊述論》(載《民國檔案》2014年第1期)綜合整理而成。教導總隊單純就武器裝備和作戰能力而言,代表了當時中國陸軍的最高水平。
由蓄水池壁上的捷克式機槍和蘇羅通機關炮彈痕可見,正是教導總隊在南京保衛戰中留下的戰斗遺跡。距離蓄水池西北方向數百米處的山丘,就是光化亭、仰止亭所在的高地,即為當年中國軍隊抗擊日軍的一處陣地二道溝。
二、七十八年前的中山陵保衛戰
中山陵保衛戰中,中國軍隊具體守備分布是怎樣的呢?時任教導總隊步兵第三團團長李西開在《紫金山戰斗》一文中回憶了第三團的兵力部署:“團以孫仲獻之第二營為右翼隊,占領陵園新村至中山陵東南高地陣地,右與第一旅第一團聯系;以鄒蔚華之第一營為左翼隊,占領中山陵東側一帶地區,包括靈谷寺至老虎洞南端陣地,左與第三旅第五團聯系;以盧禹鼎之第三營為預備隊,在吳王墳(梅花山)、明孝陵東側一帶地區占領陣地?!庇纱丝芍?,中山陵的主要守衛部隊是教導總隊第二旅步兵第三團第一營,營長鄒蔚華。另外,根據韓建國主編的《南京中山陵之謎》記載,中山陵警衛大隊官兵也參加了保衛中山陵的戰斗。中山陵警衛大隊隸屬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警衛處,下轄三個中隊,官兵多時有400多人。

那么,進犯中山陵的是日軍哪一支部隊呢?日本軍方文件《第十六師團作戰經過概要》記載:“師團自8日以右翼隊(步兵第三十三聯隊)攻擊紫金山,以左翼隊(步兵第十九旅團)攻擊下麒麟門至中山門沿路地區。”日軍第十六師團師團長中島今朝吾在1937年12月11日日記中有這樣一段話:“擔任左翼部隊的草場旅團片桐部隊(原注:片桐部隊即步兵第九聯隊)的兩個大隊稱,在無櫟汕(編者注:原文如此,似為中山陵東側的無梁殿)的西南陣地正準備進攻中山陵及其南側陣地?!庇纱丝梢耘袛啵M攻中山陵的是日軍第十六師團步兵第十九旅團的步兵第九聯隊,聯隊長片桐護郎大佐。
根據時為第十六師團步兵第十九旅團司令部通信班長、后來成為軍史學者犬飼總一郎《南京攻防戰之真相》,以及時為第十六師團步兵第九聯隊第三中隊長赤尾純藏等人的回憶,筆者推斷主攻中山陵的是步兵第九聯隊第一大隊第一中隊、第二中隊、第三中隊等部。赤尾純藏關于南京保衛戰的回憶錄包括《泥與血之中》和《火化的青煙——悼念殉國之士》兩種,前者1959年由日本人文書院出版,文中主人公用的名字是“武田”;后者1987年在東京日刊書房出版,文中敘事者就是“我”。這里需要說明的,是赤尾純藏回憶錄漢譯本的“編者注”稱作者是“日軍第十六師團步兵第九聯隊第二中隊長”,而筆者研讀赤尾純藏的兩種回憶錄,均表明其時為“步兵第九聯隊第三中隊長”,日本軍史學者犬飼總一郎的文章也證實了這一點。此點存疑提出來供《南京大屠殺史料集》修訂再版時參考。
綜合中日雙方的文獻記載,可以大致復原中山陵保衛戰的戰斗進程。日軍步兵第九聯隊第一大隊攻擊目標是通過中山陵前方,直至美齡宮所在的小紅山,然后就是中山門。1937年12月11日下午三時左右,日軍步兵第九聯隊第一大隊第三中隊開始發動進攻,其南部是步兵第二十聯隊的位置,在其北端陣地發動攻擊的依次是步兵第九聯隊第一大隊第一中隊、第二中隊。在12月11日晚上八時左右,教導總隊步兵第三團英勇反擊,一度奪回了被日軍占領的陣地。到了12月12日上午八時左右,中日軍隊的攻防戰全面展開,槍炮聲震耳欲聾。激戰到下午六時,防守第二峰的教導總隊步兵第五團防線被突破,保衛中山陵的步兵第三團第一營的右側背受到攻擊。團長李西開即令第一營節節抵抗,退守天堡城、明孝陵東側高地一帶,繼續奮戰。
中山陵保衛戰中,中國軍隊頑強抗擊,極大阻滯了日軍的前進速度。從靈谷寺至中山陵不到兩公里,日軍步兵第九聯隊每邁出一步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日軍第十六師團師團長中島今朝吾在1937年12月12日的日記中這樣記述步兵第九聯隊:“片桐部隊仍在中山陵跟前。他說,中山陵極為堅固,難以進攻”;“但實際上仍然沒有進展”;“中山陵的敵軍已經不多(或者沒有)了,片桐部隊才稍有進展。無大成果”。《東京日日新聞》1937年12月13日報道:“我片桐部隊的川瀨高繁大尉也壯烈犧牲,另外還有十余人負傷?!笔聦嵣?,步兵第九聯隊第一大隊傷亡遠較報道慘重。根據赤尾純藏回憶錄《泥與血之中》載錄,在12月12日早晨發起的攻擊中,步兵第九聯隊第一大隊有50名官兵戰死,100余名官兵負傷。“在戰死者中,包括兩名中隊長(田川、川瀨兩位長官),大隊長以下有14名軍官負傷,部隊的骨干受到了幾乎毀滅性的打擊?!边@里被中國軍隊打死的步兵第九聯隊第一大隊兩名中隊長,一個是第一中隊長川瀨高繁大尉,一個是第一機關槍中隊長田代大尉。步兵第九聯隊第一大隊第三中隊長赤尾純藏大尉也身受重傷。
三、今日蓄水池可評定為文物
1928年3月,民國江蘇省政府將省立第一造林場紫金山林區移交給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處管理,同時紫金山林區更名為中山陵園。
1937年12月日軍進犯南京,中山陵成為抗擊日軍的堅強堡壘。南京保衛戰中,中山陵幾乎每一塊土地都是反復爭奪的陣地,中山陵園遭受巨大破壞。其中,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警衛大隊部、園林組辦公處、植物園辦公處,以及永慕廬、永豐社、桂林石屋等建筑均毀于戰火。在保衛中山陵的戰斗中,中山陵警衛大隊有24名官兵陣亡或被殺害。官兵們多在靈谷寺、五棵松、二道溝等地的戰斗中犧牲,其中分隊長黃惠三在12月12日日軍撲向中山陵時,仍然堅守不退,不幸中彈犧牲。
筆者自少年時代起就喜歡風雨蒼茫的紫金山,至今已經登過400多次。近年來因為研究南京保衛戰,每每徜徉在山林之間,仿佛還能聽見當年的槍炮聲以及喊殺之聲。2015年1~10月筆者7次尋訪流徽榭以東樹林間的蓄水池,特別是看見蓄水池壁上那些彈痕和彈頭,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因為蓄水池的建筑特征和工程質量的優良,這座飽受槍林彈雨的建筑物才能在戰火中幸存下來。只有站在當年中國軍隊打擊侵略者的二道溝上,只有凝視蓄水池壁上充滿歲月滄桑的累累彈痕,我們才能深切體會到殘酷的戰爭距離我們并不遙遠,每天按部就班的和平生活是多么珍貴!
為了保護好和利用好這座蓄水池,筆者提出若干建議,供有關部門參考。第一,在蓄水池旁立景點說明牌。2014年12月24日開始的一個多月工期,一條漂亮活潑的綠道從靈谷寺蜿蜒經過蓄水池至流徽榭,景點說明牌可以介紹這座蓄水池的功能、建設年代及發生在這里的戰斗故事。第二,將蓄水池列入“中山陵園風景區文物古跡名錄”。這座蓄水池至今已經建成85周年,其本身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就值得我們珍視,列入“中山陵園風景區文物古跡名錄”,可以說是名至實歸。第三,評定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作為南京保衛戰的重要遺存,在201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以及2017年南京保衛戰80周年的大背景下,布滿彈痕的這座蓄水池的歷史價值尤其凸顯。多年以前,流徽榭、光化亭、仰止亭等作為中山陵的附屬建筑已經成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3月紫金山的數十處碉堡也作為“民國碉堡群”名列文保目錄,這座蓄水池作為一處重要抗戰遺跡,理應盡快躋身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之列。
在20世紀爆發的艱苦卓絕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發生過首都保衛戰的,除了蘇聯莫斯科,就是中國的南京。為腳下這塊土地留下一批抗戰文物,是我們留給南京這座英雄城市最好的禮物。讓我們共同努力!
(作者系江蘇省行政管理科學研究所副所長)
責任編輯: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