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序 王卉
偶爾迷茫的王老師(以下稱王老師):周博士您好,我最近一直在琢磨一件事。社會上常有人批判教師,說我們這些老師都是在搞“應試教育”,教出來的學生都是“高分低能”,也有專家呼吁我們應該把關注點從學生的分數提升轉移到“核心素養”的培育上來。其實,我們也不想讓學生“高分低能”,但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下,不搞“應試”又不可能啊!真讓人左右為難!
未必正確的周博士(以下稱周博士):您覺得,您班上高分的學生,真的能力比較低,反倒是那些低分的學生能力更高嗎?
王老師:好像也不是這樣,我班上那些成績好的學生,綜合素質還都挺強的。難道是我教的學生比較例外?
周博士:未必是例外。您再想想,清華、北大等重點高校,每年錄取的高分考生都是“低能”者嗎?
王老師:當然不是,名校肯定會優先選擇能力強的學生。這樣看來,“高分低能”這個說法未必正確。可是,為什么大家還總是批評中國的學生“高分低能”呢?
周博士:我覺得所謂“高分低能”的說法,更多的是對當前基礎教育現實問題的一種情緒化的批判,它指出了一些問題,即中國學生的綜合能力素養偏低;但找錯了問題的方向,將“能力低”與“分數高”聯系在一起,似乎“能力低”是由“分數高”導致的,這就會給人一種誤導。
王老師:難道不是這樣的嗎?因為我們太過重視分數,所以影響了對能力的培養啊!
周博士:您這種想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分數與能力真的是對立的嗎?為什么您班上那些高分的學生綜合素質也比較強呢?一個學生的分數高,需不需要一定的能力作為基礎?比如記憶能力、運算能力、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寫作能力,諸如此類?
王老師:當然需要。沒有這些作為基礎,分數根本就提不起來。
周博士:所以說,學生的分數高,是需要一定的能力作為支撐的。因此,您提高學生分數的同時,實際上也就提高了學生的上述諸多能力。應試的技術、技巧當然也有用,但發揮的不是基礎性的作用。一個學生如果寫作能力較弱,即便掌握了一定的答題套路或者模板,也很難準確地將答案表述清晰,也會影響他的考試分數。我這么說沒錯吧?
王老師:照您這么說,分數和能力之間應該不是此消彼長的關系,而是可以相互促進?
周博士:當然不是此消彼長的。除了上述能力,踏實、認真、勤奮、守時等品質,同樣是學生取得高分的前提與基礎。一個學生的“高分”背后,是有多種多樣的能力或素質作為支撐的。分數越高,支撐它的能力或者素質就需要越強。今天我們倡導“核心素養”,但目的并不是為了降低學生的分數啊!
王老師:您這么說我就明白了。看來不是“高分低能”,而應該是“高分高能”才對。可是“高分低能”這個說法為什么這么流行呢?
周博士:這是因為,分數雖然需要一定的能力作為支撐,但“能力”這個詞涵蓋的面很廣,并不是各個方面的能力都能夠支撐分數。以時下流行的“核心素養”為例,在“核心素養”的框架當中,歐盟于2006年提出的“社會與公民素養”“創業精神”,OECD提出的“了解外部環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導的“社會情緒”等,都和分數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系。因此,一個高分的學生,這些方面的素養顯得比較弱,是完全正常的。
王老師:的確是這樣的。我經常看到專家們的論文中寫道,“在教師一味追求學生的考試成績的過程中,學生的個性被壓抑,特長被埋沒。因此,在獲得高分的同時,卻犧牲了能力。”
周博士:這個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您覺得,像學生們的運動特長、文藝愛好、演講口才之類的能力,是不是只能通過課堂教學來提升呢?
王老師:好像不能吧。一個班里那么多學生,每個人的個性、特長都不一樣。就算教師想針對他們的特點因材施教,也不一定具備那么多方面的才能呀。
周博士:所以啊,學生能力素質的提升,并不完全是課堂教學的責任,當然也不可能完全由教師來包辦。教師主要負責培養學生記憶、運算、閱讀、理解等核心能力以及勤奮、努力、踏實等基本素養。學生在這些基本能力素養方面的提升,有助于其考試分數的提高。但另外一些能力的培養,則需要通過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以及自我努力去實現,不可能也不應該都由教師來完成。
王老師:您這么說我就明白了。看來“高分低能”這個說法的確誤導了我和其他很大一批教師。如此說來,我們努力幫助學生提高分數,也沒什么可內疚的了。
周博士:當然無需內疚,如果不幫助學生提高分數,學生們考不上理想的大學,您才會真的感到內疚呢!
王老師:謝謝您的意見,很實用,也解開了困擾我很久的疑惑。以后遇到別的問題,我再向您請教。
(作者單位:1.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2.廈門英才學校)
責任編輯:江麗莉
jiangll@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