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池
兩杯橙汁、幾片面包、一份沙拉……
2014年12月15日,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一頓看似尋常的早餐正在進行。
只不過,坐在餐桌上的是中國總理李克強和時任哈薩克斯坦總理的馬西莫夫。
兩位總理吃的早餐雖然簡單,但彼此商定的內容卻相當“豐盛”。他們圍繞“中哈產能合作框架協議”達成了初步共識,這是一份總價值達180億美元的大單。
這頓被媒體稱為的“天價早餐”,不僅是中哈產能合作計劃的起點,也是李克強總理一年間不斷豐富的“國際產能合作”的起點。
“通過國際產能合作,將中國制造業的性價比優勢同發達經濟體的高端技術相結合,向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優質優價’的裝備,幫助他們加速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以供給創新推動強勁增長。”李克強總理在英國《經濟學人》雜志上發表的署名文章里寫道。
從冰天雪地的阿斯塔納到驕陽似火的吉隆坡,國際產能合作正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
2015年5月,李克強總理在巴西首次提出中拉產能合作“3×3”新模式。
一個月后,李克強總理出訪歐洲,國際產能合作的成績單進一步豐富:中國與比利時簽署12項雙邊合作文件,金額超過180億歐元;中法兩國政府共同發表了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聯合聲明和中法核能合作聯合聲明。
截至2016年7月,中國已經同20多個國家簽訂了產能合作協議,還同非盟、東盟、歐盟、拉共體等區域組織對接,借助多種平臺為國際產能合作創造條件。
與此同時,國內各地也使出渾身解數,參與國際產能合作。其中,不乏一些優秀案例,值得學習借鑒。
比如,中馬欽州產業園和馬中關丹產業園的“兩國雙園”合作模式,在互利共贏方面,成效有目共睹。
再比如,新疆的特變電工公司,把握住世界能源互聯網建設的機遇,成功轉型為國際產能合作的制造業先行軍。
對致力于打造開放型經濟的重慶來說,國際產能合作的勢頭也相當不錯。2016年1—6月,重慶新增國際產能合作投資項目23個,投資合同額5.2億美元,占同期全市對外投資合同總額的42.7%,增長7.7倍。
2016年8月18日,重慶市政府與國家發改委建立的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委市協同機制,更是被媒體譽為“國家發改委送給重慶的一份厚禮”。
如此一來,重慶企業在追求國際產能合作“國際范”的路上,將更有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