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詩素
2016年7月23日,黔江區中塘鄉迎新村,連日暴雨導致塌方,村里的公路上落了很多泥石。
四個扛著鐵鍬、鋤頭的男子,來到受損路段,開始清理泥石。
四人中,包括一位老者、一個中年人和兩個少年——他們是祖孫三代人。“老主任,又來修路了!”路過的村民李應學大聲招呼道。
“是啊,這護路工作不能停。”被喚作“老主任”的人一邊擦汗,一邊回應。
老主任名叫安德勝,今年72歲,曾在迎新村擔任過兩屆村委會主任。
2001年,安德勝組織1000多名群眾,修通了四公里村級公路。從此,他當起了維護道路的義務工,15年來從未間斷。
更令人稱道的是,久而久之,安德勝的家人也參與到護路中來。
困境
迎新村由以前的南山村和迎新村合并而成,人多面廣。
上世紀90年代末,在鄉鎮和上級相關部門動員下,村民種起了烤煙。
但由于村里不通車,烤煙加工需要的煤炭,只能運輸到離村子四公里的地方。
“這四公里路就得靠人力搬運。”回憶起以前的辛勞,村民鄧正學感慨不已。
等烤煙烘烤加工后,村民再背到鄉里的收購點,背運時間往往要幾天。
“扣除各種成本,種植烤煙的純收入很低,我種了兩年就放棄了。”鄧正學說。
不只是種烤煙不劃算,當地村民賣一頭豬,也要對上門的豬販子每斤少收5角錢。但相比抬運到集市上去賣,賣給上門收購的豬販子仍然要劃算一些。
“苦就苦在沒有一條通暢的道路。”擔任村主任的安德勝,下定了修路的決心。
不久,安德勝便組織村干部及村民小組組長開會,商議修路一事,并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不過,召開村民大會時,那些因修路會被占地的村民擔心遭受損失,對修建公路并不支持。
修路
2001年10月,安德勝收割完地里的莊稼后,再次萌生了修路的想法。
整整一個月時間里,安德勝跑遍了因修路被占地的40余戶人家,挨家挨戶做村民的思想工作。
一個月下來,有30多戶人家被安德勝的真誠打動,表示支持修路。但仍有少數農戶不肯讓出土地。
“再耽擱下去,修路的事又推到明年了。”安德勝決定,一邊籌劃出工修路事宜,一邊協調剩余幾戶的土地補償問題。
這年12月,迎新村終于開始動工修建公路。
隨著施工的進行,還未解決的幾戶村民的征地難題越來越棘手。
怎么辦?安德勝想來想去,最后想到一個辦法:把自家的地跟那幾戶村民交換。
這樣一來,涉及征地的幾戶村民不再有異議,修路得以順利進行。
解決了征地難題,安德勝更有干勁了,動員全家投入修路。兩個已經出嫁的女兒,也被安德勝喊回來參加修路。
“修路期間,家務和地里的活就靠我一個人打理。”安德勝的妻子黃志秀提起修路的事,一臉的無奈,但卻又有些欣慰。
2004年底,4公里長、途經8個村民小組的機耕道終于修通,便利了2000多村民的出行。
從此,村公路上運輸生產、生活物資的車輛絡繹不絕。
護路
迎新村的公路修好之后不久,安德勝又開始犯愁了。
機耕路邊溝小,每逢下大雨,山洪帶來的泥石就會將邊溝填得滿滿的,甚至沖毀道路。
如果沒有專人護理,過不了多久,這條路就癱瘓了。
請人護理是要給錢的,這錢由誰出?安德勝知道,如果攤派到村民頭上,誰都不會接受。
思來想去,最后,安德勝自己默默地當起了護路工,且一干就是十幾年。
十幾年來,安德勝把大部分精力傾注在這條路上,與這段鄉村公路朝夕相處,風雨無阻。
每到夏秋山洪爆發時節,安德勝就扛著鐵鍬、鋤頭、撮箕等工具,清理道路沿途的泥石。
“每下一次雨,我都要忙上幾天。很多時候,上次垮塌的還沒清理完,新的塌方又出現了。”安德勝說。
每當安德勝清理泥石的時候,也有一些村民主動前來幫忙。
一次,村民鄧正云家附近出現塌方,將公路阻斷了。
安德勝一如往常,前來疏通道路。鄧正云感動不已,趕緊為安德勝送去一壺水,并參與清理泥石。
這些年挖爛多少鋤頭、用壞多少鐵鍬、買過多少撮箕,安德勝已經記不清了。
不過,黃志秀卻清楚。因為,每次工具損壞了,都是由黃志秀去集鎮上購買。
“鐵鋤10把、鐵鍬6把、撮箕100多只……”黃志秀念叨著。
護路十幾年,安德勝不但沒得一分錢報酬,而且連買工具的錢都由自己出。
接力
安德勝老人如今已是兒孫滿堂。不過,他的身體卻不如以前硬朗了。
“爸媽,你們來城里和我們一起生活嘛!”安德勝的四個子女先后邀請父母去城里,可每次都被安德勝拒絕了。
四個子女只好利用周末時間,各自帶著一家人回家看望父母。
若遇上父親在清理道路,全家人就一起上,把路上的泥石清理完后,再陪老人一起過周末。
“父母經常給我講爺爺為村里做過的好事,令我很受啟發。”安德勝的孫子說。
每年寒暑假,孫輩們也會回來參加護路,既為爺爺分擔一些活,也鍛煉了自己。
“安德勝一家人都來護路,這溫馨的勞動場面是一般家庭做不到的。”村民安華容說。
不僅僅是迎新村的人深受感動,連過往車輛的司機看到老人在護路時,有的也會停下來幫忙。
2016年4月,黔江區結合精準扶貧工作,將迎新村的機耕道硬化,村民出行的道路更通暢了。
“公路硬化后,不再輕易被損毀,我們都認為父親可以放心地進城了。”安德勝的大女兒安菊英說。
然而,安德勝依然不改初衷:“公路越好,越需要有人來維護。想當初修這條路,多么不容易,不能說不管就不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