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日前,國際信用卡VISA首次推出了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銀行間結算支付系統。這一技術的實現減少了境內和跨境銀行轉賬間的摩擦,提高了交易結算的效率和安全信任。脫胎于比特幣的區塊鏈技術,其最具顛覆性之處在于它繞過了中間環節,實現了從信息互聯網到價值互聯網的轉變。它的產生與發展,正在改變傳統中心化的支付系統并革新現有金融機構資產登記、交易、清算和結算等業務模式。新的金融業態突破了現有法律規定所建構的規則,它能夠給我們帶來什么,關鍵看我們怎么去引導創新,怎么去重置規則。
方興未艾的區塊鏈技術
去中心化和去中介化是互聯網永遠的主題,區塊鏈技術正逐步讓這個夢想成為現實。區塊鏈技術源于比特幣,是一種基于分布式數據庫的數據存儲、傳輸和證明的方法,所有點對點的數據變更或交易項目都記錄在一個公共賬本上,實現數據自我證明,使得數據的驗證不再依賴于中心服務器,從而降低信用成本。其本質是一種互聯網協議。回顧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后發現,第一代互聯網技術成功實現了信息的去中心化,但卻無法實現價值的去中心化。一旦涉及價值轉換或者信用保證,中介機構的參與依舊不可或缺。區塊鏈技術的誕生,讓各方參與記錄、存儲信息、相互驗證,數據可追溯成為了可能。通過這一技術,即使沒有中立的第三方機構,互不信任的雙方也能實現合作。簡言之,作為一臺“創造信任機器”的區塊鏈超越了傳統和常規意義上需要依賴中心的信息驗證范式,降低了全球信用建立的成本,推動了互聯網環境下的價值轉換。
區塊鏈技術按其開放程度可分為公有鏈、聯盟鏈和私有鏈三種。公有鏈以比特幣、以太坊為代表;聯盟鏈包括R3區塊鏈聯盟等,截至2016年6月,該聯盟成員已擴充到46個,中國平安保險于2016年5月24日正式加入聯盟;私有鏈則廣泛被交易所、銀行以及其他金融公司運用,例如今年上半年,澳洲證券交易所開始研究是否將市場轉換為基于區塊鏈的市場,用區塊鏈來清算和結算交易。三種鏈的共同點包括公開透明、不可篡改、可追溯、時間序列和加密等;不同點在于去中心化的程度不同,共識機制和信任機制也不同。聯盟鏈以及私有鏈依舊依賴于可信的第三方“看門人”。
盡管目前區塊鏈技術還處于早期階段,商業場景的運用尚不成熟。但其可以讓人類無地域限制的去信任的方式來進行大規模協作,未來將有力推動商業模式、金融體系及法律制度的革新。
區塊鏈運用于金融創新
2015年,火熱的區塊鏈勾起了人們對金融界的幻想,金融專家認為區塊鏈是自文藝復興時期出現復式記賬以來最偉大的創新。作為一種分布式的賬戶系統,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潛在應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改變現有以集中清算為特征的支付系統。點對點的方式處理交易,無需第三方機構來對交易進行記錄和結算;第二,引發現有金融基礎設施的變革。首先,這種分布式賬戶可能對抵押品質押以及股票、債券、衍生品和其他資產的登記等產生影響。其次,由于區塊鏈使不同金融市場出現去中介化趨勢,其將可能改變現有金融體系中的交易、清算和結算流程。最后,“智能合約”技術的發展將使貨幣可編程,支付只有在滿足特定條件下才會被執行,從而保證合約的正常履行。具體來說,區塊鏈技術涉及傳統的交易所、證券、銀行以及新型的互聯網金融等諸多細分領域,其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給傳統金融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和挑戰,根據西班牙桑坦德銀行發布的報告,在2020年前后如果全世界的銀行都采用區塊鏈技術,將會節省大約200億美元的成本。
當前,納斯達克交易所、紐約交易所、澳洲交易所等境外交易所,在籌劃與開展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與投資,期望搶占技術變革的先機。這些嘗試主要集中在結算清算、股權轉讓、代理投票等方面。納斯達克是嘗試區塊鏈技術的先鋒,并選擇非上市公司股票市場交易的清算和結算作為切入點。2015年12月31日,納斯達克宣布,其利用區塊鏈產品——Nasdaqlinq平臺完成了首筆面向個人投資者的股票發行。與此同時,納斯達克還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代理投票系統中,區塊鏈技術的授信機制可以讓股東不用在股東大會出席,也能用手機完成投票。代理投票將被放在區塊鏈的公共賬本上,并永久保存。
除交易所外,多家大型銀行也開始研究區塊鏈在銀行業務中的應用。這些探索主要集中在開展區塊鏈技術在跨境支付、銀行間結算、資產托管、信貸合約、資產數字化等領域的運用。境外,一個典型例子就是R3全球區塊鏈聯盟,截至2016年6月,這家由金融技術公司R3 CEV發起的聯盟已有巴克萊銀行、道富銀行、瑞士銀行、澳洲聯邦銀行等46家機構參與,其主要致力于金融領域區塊鏈的開發應用以及制定行業標準和協議。反觀國內,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各商業銀行都不敢掉以輕心。一方面,中國平安以及招商銀行紛紛加入R3區塊聯盟,另一方面微眾、網商銀行等也特別重視區塊鏈技術的開發,希望借助區塊鏈改造銀行后臺、優化基礎架構。
最后,區塊鏈技術有可能徹底改變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生態。目前,大多數互聯網金融本質上是傳統金融的網絡化,信用創造的方式并沒有改變。不過伴隨著區塊鏈——這個“信任創造”機器的誕生,這一切正在發生變化。互聯網金融率先體現出平等、共享、去中心化、去媒介等屬性,信息不對稱逐漸得到解決,真正點對點、端對端、個人對個人的金融服務,去掉中介,在保證充分信任的技術基礎上完成金融交易等夢想逐漸成為了可能,P2P網貸、股權眾籌等便是典型例證。未來,伴隨著區塊鏈技術在股權登記、信用記錄、智能合約、風險控制等方面的應用,互聯網金融2.0時代或將正式開啟。
區塊鏈與法律變革
區塊鏈技術推動了商業模式的改變,新的金融業態呼喚法律規范的變革。互聯網時代,代碼即法律,互聯網協議與規則越來越重要。區塊鏈技術有望將法律與經濟融為一體,改變原有社會的監管模式。這些都需要法律做出回應。在此過程中,承認和認可互聯網協議的價值,確定數據以及電子記錄在確權以及登記上的效力,將是法律變革需要努力的方向。歸根到底,法律的價值在于明晰權屬,定紛止爭,便利交易。
首先,區塊鏈技術將重塑所有權概念。數據、信息、虛擬財產等諸多在傳統物權法領域內無法取得所有權的物品,在互聯網環境下其權屬將得到明確,并可用于交易。以個人數據為例,傳統計算機存儲數據的方式決定了數據交易具有隱蔽性,而這直接導致了非法竊取的數據在不被察覺的情況下進行銷贓,也讓數據竊取、銷售的“黑色產業鏈”屢禁不止。即便是通過正規渠道的數據交易,數據轉移的過程及方法外界也難以得知。而通過區塊鏈分布式存儲,任何交易都將被記錄且可追溯。這些無疑是有助于保證市場參與者對于信息、數據等無形物品的控制,權屬界定的成本將降低。
其次,區塊鏈技術將改變傳統的登記制度。如何確定新形勢下登記的公示公信效力,需要法律予以規范。區塊鏈技術運用于對抵押品質押以及股票、債券、衍生品和其他資產的登記尚存障礙。當前,只有在法律規定的機構辦理登記方有效力。以權利質押為例,登記部門主要有國家商標局、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等,其共同點在于有國家信用作為背書。不過,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數據的真實與共享,同樣可以達到《物權法》上所要求的公示公信效果。在未來,可以考慮通過特別立法認可互聯網登記的效力。目前,可行的嘗試是將區塊鏈技術運用于公司股東登記與證明之中。除了上市股份公司以外,《公司法》賦予非上市公司在股權(股份)登記確權形式方面極大的自由,即由公司發行股票或者置備股東名冊來對股權(股份)進行最終證明。由此,區塊鏈技術也具有了在公司股權登記中發揮最終證明作用的可能。
再次,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智能合約不僅會影響合同法,而且影響力會擴展到整個社會的其他社會性契約。未來伴隨著智能合約相關法律的頒布,訂立合約時,雙方可以選擇智能合約法律來建立合同,并寫到代碼中,這樣合同會自動執行且受到法律保護。
最后,區塊鏈技術在定紛止爭中也可以發揮重要作用,表現在電子證據的留存、公正上。面對日趨上升的在線交易糾紛及網絡犯罪現象,如何提高網絡行為的可溯源性、如何提升對電子數據的收集、保全和審查能力,是偵查機關、檢察機關、審查機關面臨的一個實際問題。區塊鏈技術與法律的結合能夠從技術上最大程度保證電子證據的客觀真實性,實現法治的制約和執行走向智能化。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