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厚升
作為教學的主體——學生與作為教學的主導——教師,他們之間的良性互動是提高課堂教學的有力保證,而有效提問就是這一保證的有力武器之一.教學中教師的有效提問可以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激發興趣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舉一反三的能力,在新舊知識的銜接上起到很好的承前啟后的“潤滑”作用.在本文中,筆者試圖用幾個成功案例來詮釋有效提問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實施,以供同行借鑒.
1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求知欲
情境一《平面鏡成像》一節中,教材一般的處理方式是讓學生從生活中“穿衣鏡”中說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雖然這樣很貼近生活,但學生卻已習以為常,效果反而不好.在實踐中,筆者是先放了一個自制視頻——“水中火焰”(這個實驗觀察角度要求高,所以用視頻放映效果好),放映時筆者首先提出一個問題:火能在水中燃燒嗎?(學生答:不可能)筆者馬上接著問:真的不可能嗎?學生們的興趣馬上被激發起來,心里還在想“這怎么可能呢?看看到底怎么回事”,筆者接著放視頻,當學生真的看到火能在水中“燃燒”時,一個個驚得目瞪口呆,嘴里還在不停地念叨真是“不可思議”.學生在這種問題情境中,形成了一種“急”、“渴”的心理學習狀態,于是就會迫不及待地主動走進這一節課的學習.
情境二《內能》教學中,教材中一般先提問學生:除了熱傳遞外,還有什么途徑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嗎?然后就是引出事例,如冷天搓手、彎折鐵絲等,這樣雖然簡單,但學生沒有進一步深入學習的興趣點.筆者嘗試換一種方式來提問,效果甚好.筆者首先提問學生——桌子上有一小團棉花,你如何使它燃燒起來?學生積極思考后回答:(1)用火點燃;(2)用放大鏡聚焦太陽光等方法解決.筆者再問學生還有別的方法嗎?(學生一般想不出其他辦法,此時比較迷茫),最后筆者演示實驗——空氣壓縮引火實驗(此實驗現象會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筆者并進一步提問,此時棉花為何也能燃燒起來呢?學生們眾說紛紜,筆者順勢引導但并不急于解釋.
反思學生的迫切需要就是積極思維的開始.求知欲是人的天性,一旦學生的這種欲望被教師激發出來,將形成師生互動交流的良好開端,這種提問往往是引起新舊知識的聯系,而對于學生暫時又欲求不達.
2搭建腳手架,難易要適中
情境一《內能》教學中,如何自然地引入“內能”這個課題,而不是像蘇科版教材那樣進行直接提問(甲提問:運動著的汽車具有動能,這個能量從何而來?乙答:來自發動機汽油燃燒所釋放的能量),這樣提問比較生硬、唐突,筆者當時是用神舟十號發射場景的多媒體課件引入內能這個課題的.當時筆者提出了下面幾個問題:(1)讓火箭騰空而起的是向上的什么力?(這里有必要給足夠的提示,否則學生會不知所云);(2)這個力的施力物體是什么?(3)噴出的燃氣對火箭做功了嗎?(4)噴出的燃氣對火箭做了功說明了物體具有什么?(生答:具有能量);(5)同學們知道這是什么能嗎?(內能)這幾個問題,也許有些同行認為這樣太簡單了,但是筆者卻認為,在引入新課階段,提問要直觀、簡單、有梯度,目的是有效,能引起學生對新課的注意和學習興趣.實踐證明,這幾個問題,環環緊扣,有效地抓住了學生的思維特征.
情境二《平面鏡成像》教學中,當學生對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提出各種猜想之后,面臨著如何設計實驗這個難題,而實驗的難點是如何確定像的位置.一般情況下,學生自己不會直接回答,當時筆者是這樣提問的:(1)同學們還記得前面“水中火焰”的實驗情景嗎?(同時用PPT展示圖片)(2)水中的蠟燭并沒有點燃,為什么隔著玻璃看,水中的蠟燭好像被點燃了呢?(起到暗示的作用) (3)是否說明虛像的位置就在沒有被點燃的蠟燭的位置上呢?(4)再叫學生舉例說明(比如,晚上站在窗前朝外看,卻能在玻璃中看到自己的像),玻璃板不但可以成像,替代普通平面鏡的作用,而且它能透光,從而能確定像的位置.通過這樣層層深入,學生也易接受,何況虛像的概念本身就比較抽象.
反思對一些高層次較復雜的問題,需要教師給予必要提示,以學生正確的前概念為學生搭建適當的腳手架,幫助學生理解,否則學生的積極性可能受到挫折,不利于教學內容的展開,而有梯度的循循善誘比較適合課堂教學.
3注意提問的啟發性,利用提問克服教材知識上的銜接“空白”
情境一《平面鏡成像》教學中,當得出平面鏡成像特點之后,然后接著介紹平面鏡成像的原理和虛像的概念,提問的問題是:(1)請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前面實驗水中的燭焰為什么不會熄滅?這里的虛像起到承前(指復習平面鏡成像特點)啟后(指虛像概念的提出)的作用;(2)介紹虛像與實像的區別方法(用白屏呈現);(3)平面鏡成像在理論上為什么是虛像(說明:前面已學過的“小孔成像”所成的像是實像),這樣就很自然地解決了平面鏡成像的原理以及什么是虛像的問題.
情境二《內能》教學中,在講授改變內能的兩種方法時,可以通過在前面講的同一物體內能隨溫度變化規律之后,馬上提出一個探究性問題:現在每張桌上都有一根粗鐵絲和其他器材,請想辦法(不限于桌上的器材)使粗鐵絲的溫度升高從而增加內能,動手做做,看誰的辦法多?同學們邊動手,邊動腦,想出了五六種辦法,最后討論得出改變物體內能有兩種方法:熱傳遞或做功.這個問題既與前面的內能的大小有關,又巧妙地聯系了后面改變內能的兩種方法;(2)在講授做功和熱傳遞對改變物體內能是等效的關系時,可以提出問題:若桌上的粗鐵絲內能增加了,你能確定是通過什么辦法改變的嗎?這些適時的課堂提問,不但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培養創新思維能力,求得問題的解決,而且在知識的體系中很好地起到了銜接過渡的作用,使得整節課一氣呵成.
反思銜接“空白”的處理往往會影響整個課堂的教學節奏和教學氛圍,處理不好,使得整節課支離破碎,學生也像無頭蒼蠅一樣被教師弄得一頭霧水,所以說,從知識的整個結構上須有必要的銜接,而有效的提問將不但起到承前啟后的“潤滑”作用 ,而且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提問本身也是聯系理論教學與生活實踐的最快捷的途徑之一,正所謂“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另外,課堂提問技巧也是有效提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應充分考慮到教材與學生學情的銜接,靈活運用各種提問技巧,這樣才能保證提問的有效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