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阿富汗是“一帶一路”規劃中的關鍵結點,中國積極促進“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開展和中阿深層次合作。教育合作是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入要求,也是中國對阿援助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阿教育合作的開展既有助于深化兩國各領域合作,又能促成“一帶一路”美好愿景的實現,造福兩國人民。有關各方應抓住機遇,落實有關政策,在已有良好教育合作的基礎上,繼續增加援助投入、師資投入,促進人員交流、重視合作研究和人才培養,構建政府、地方、學校、企業各方全面參與的中阿教育合作新格局。
關鍵詞:“一帶一路”;阿富汗;中阿教育合作
阿富汗是中國的鄰國,也是古絲綢之路和“一帶一路”沿線重要國家,學界在關于中阿關系發展、中國如何參與阿富汗重建等課題方面的研究已初見規模,而尚缺乏對兩國教育合作方面的專門研究。如何進一步認識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阿教育合作的重要性、如何抓住有利契機深入開展中阿教育合作,是我們目前應著重思考和研討的問題。
一、“一帶一路”戰略合作與中阿關系發展
(一)阿富汗是“新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國家之一
阿富汗位于西亞東部,毗鄰中亞、南亞,與中國接壤。歷史上,阿富汗是古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是東西方交通的要沖,以及南亞次大陸的戰略屏障,是南亞、西亞與中國之間人員交流、文化傳播的重要通道。阿富漢現已成為“中亞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和“南亞區域合作聯盟”成員國[1],是帶動整個“一帶一路”經濟帶的關鍵國家之一[2]。阿富汗的地理位置,也決定了其對中國西部邊疆,尤其是對新疆的穩定具有重要價值,對連接巴基斯坦和遏制極端組織勢力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3]。因此,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地緣優勢決定了阿富汗成為新陸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國家。
阿富汗問題關系到中國的地區、外交和國家安全戰略[4]。中國積極參與阿富汗和平進程和重建,不僅使阿富汗人民受益,也有利于促進“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開展和中阿深層次合作。阿富汗亦可成為中國經濟發展重要的原料來源地,為中國提供重要的投資市場。[5]
(二)中阿兩國合作不斷深化和擴展
中國一直堅定支持阿富汗為維護國家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促進和平穩定與發展做出的努力,并根據阿方的實際需要向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在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能源和人員培訓等領域同阿方加強合作,還鼓勵有實力的中資企業赴阿參與建設和開發[6]。2009年,中國一舉成為在阿最大投資國,為阿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和巨額稅收,從而加強其經濟的造血能力。中阿合作領域涵蓋運輸、電信、農業、能源、采礦和水利資源開發和新興服務業。[7]
2006年,中阿建立了全面合作伙伴關系,并于2012年升級為戰略合作伙伴關系。2014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會見阿富汗前總統卡爾扎伊時鄭重表示,“中方堅定不移奉行對阿友好政策,無論國際和地區形勢如何變化,中國都是阿富汗可以信賴的朋友。我們愿同阿方保持高層交往,推進各層次各領域交流合作,為阿富汗和平重建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同阿方一道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同年的10月,阿富汗問題伊斯坦布爾進程第四次外長會在北京召開,將阿富汗問題上升到“亞洲中心”的高度[8]。李克強總理在開幕式講話中進一步明確了中國參與阿富汗重建的政策主張,中方堅定支持阿富汗和平重建,不是在口頭上,而是要在行動中幫助阿富汗加強自主發展能力建設[9]。2015年,中、阿兩國舉行了“中阿友好合作年”活動。此外,中國承建了阿富汗喀布爾大學中文系教學樓、國家科技教育中心等多個重大民生項目,還為其培訓了1000多名各領域的專業人才,支持文化交流活動,為阿富汗青年來華留學提供中國政府獎學金,鼓勵兩國高校開展校際交流,支持對阿富汗漢語教學[10]。中國參與阿富汗重建的深度和廣度都有明顯的深化和拓展,雙方在政治、安全等領域的互信、合作大幅提升。
(三)“一帶一路”為深化中阿合作注入新活力
“一帶一路”倡議中提到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將為深化中阿兩國全方位合作注入新的活力,“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也將為兩國深化與亞歐各國的合作開辟新的空間。“一帶一路”倡議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提倡沿線各國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內政及實現互信。阿富汗和中亞地區所需要的真正絲路精神,是不包含冷戰思維和地緣政治私利的新安全觀和新發展觀的體現[11]。阿富汗政府之所以對中國信賴有加,除了中國的大國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中國沒有武力介入阿富汗事務[12]。即便阿富汗國內局勢動蕩,中國也從未與之斷絕官方聯系。
二、“一帶一路”倡議下中阿教育合作的意義和契機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阿兩國必將在各領域繼續深化合作,增進兩國人民福祉。兩國在教育領域的合作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逐漸開展的,并將尋求重大的發展契機。特別是2016年8月,中國教育部頒布的《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為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配套文件,是作為中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愿景與行動》在教育領域的落實方案,這也為“一帶一路”倡議下中阿教育合作提供了契機和指導。[13]
(一)教育合作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要求
中阿教育合作有助于促進中阿兩國民心相通,增進理解、促進文化交流。教育在共建“一帶一路”中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教育交流為沿線各國民心相通架設橋梁,人才培養為沿線各國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提供支撐[14]。我們應通過教育合作,推進中阿兩國高層、校際或民間更大范圍、深層次、高水平的人文交流。在一段時間內,有些阿富汗當地人員還不能正確看待漢語在兩國友好交往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漢語在阿富汗的發展[15],而這一局面將隨之得到改善。漢語對外交流的積極舉措有利于本土企業“走出去”,同時,我們要有意識地加強對外文化交流,通過中阿教育合作和人員交流,服務中國在阿富汗經濟合作及其他項目的推進[16]。中阿經貿往來頻繁,將有大量中資企業在阿富汗投資設廠,需要大量漢語翻譯人才及各類專業人才。中阿教育合作有助于提供人才支撐,服務兩國經濟建設和發展友好關系。
(二)教育合作是中國對阿援助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悉,阿富汗的高校中,大多數教職員工未能接受研究生教育,大約70%的教職員工只有學士學位,為此,阿富汗政府派遣大量教師去海外留學深造,并大力吸引在國外的阿富汗學者回國任教,這凸顯了阿富汗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求[17]。和西方不同的是,中國對阿援助一向本著務實的態度,堅持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不干涉其內政,充分尊重阿富汗自主選擇發展道路和模式的權利,對阿教育援助也體現出這一屬性。目前,通過兩國的教育合作,阿富汗喀布爾大學設有孔子學院,每年有大量當地人員報名學習漢語,但由于阿富汗的戰亂環境和漢語師資的相對匱乏,要想讓漢語真正地在阿富汗生根發芽,必須積極培養阿富汗本土漢語教師,這樣不僅可以節約辦學成本,還可以提高教學效果[18]。由于阿富汗國內安全形勢、經濟狀況和周邊關系等不穩定的原因,具體工作的開展仍面臨著較大困難。為此,在兩國教育合作方面,中國政府應著力解決阿富汗本土漢語教師及相關教學硬件的稀缺問題,積極培養漢語及其他領域人才。
(三)“絲路之路”教育援助計劃提供合作新契機
作為《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絲路之路”教育援助計劃將逐步加大教育援助力度,發揮教育援助在“南南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實施“絲綢之路留學推進計劃”,加大對沿線國家的中國政府獎學金的資助力度,全面提升來華留學人才培養質量;通過合作辦學推進計劃、師資培訓推進計劃等,培養當地急需的各類“一帶一路”建設者;促進沿線國家語言互通;推進沿線國家民心相通;國家各部委加強協調推動,地方、學校、企業等社會力量大力配合聯動的格局。未來三年,每年資助1萬名沿線國家新生來華學習或研修等。無疑,這些計劃都將大大促進中阿教育交流合作的深入開展,阿富汗大量青年學生將在此計劃中受益;中國高校將因此進一步擴大對外教育開放程度、提升國際化水平;企業也將獲得更多投資、發展和吸引人才的機會。
(四)中阿教育合作已有良好基礎
2008年1月,阿富汗首家孔子學院在喀布爾大學成立。在其援助下,喀布爾大學成立了中文系,開展漢語教學,正式將漢語作為一門外語專業。喀布爾大學孔子學院也是目前中方在阿富汗所設唯一一個文化交流機構,喀布爾大學學生可申請孔子學院獎學金,赴中方合作院校太原理工大學學習漢語。
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為擴大中國與南亞各國人文交流,推進南亞各國漢語教師本土化建設,又設立了孔子學院獎學金“南亞國家漢語師資班”項目。太原理工大學作為該項目的承接院校之一,負責南亞國家漢語師資班-阿富汗學員的培養工作,該項目在阿富汗的招生工作由中國駐阿富汗大使館和喀布爾大學孔子學院實施。截至目前,已招收了兩屆學員(包括預備班、師資班兩個年級)約80余人,他們最終將在太原理工大學完成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學習,以補充阿富汗本土漢語師資。在太原理工大學就讀的阿富汗學員大多陸續通過了漢語水平考試(HSK)中、高級,并在中國文化學習方面有很大進步。太原理工大學的教學成果還得到了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和阿富汗駐華大使館方面的高度評價[19]。然而,在該項目的運行和教學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例如,如何規范孔子學院獎學金留學生的選拔流程,中方如何科學制定教學計劃、劃定教學內容和范圍、選擇優質教材,中方教師教學效果如何提升,阿富汗青年學生日后的就業、擇業如何合理落實等。這些問題均有待兩國政府、學校、社會通過深化教育合作,加大投入、增進理解,協商解決。
三、“一帶一路”倡議視域下中阿教育合作的展望
“一帶一路”倡議和《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為推動中阿教育合作的深入開展提供了契機。
(一) 結合阿富汗國情落實“一帶一路”教育行動
推進“一帶一路”教育共同繁榮,既是加強與阿富汗等沿線各國教育互利合作的需要,也是推進中國教育對外開放的需要。在此基礎上,中阿兩國應增進理解、擴大開放、加強合作、互學互鑒、謀求共同利益、直面共同命運、勇擔共同責任,成為構建“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的典型。在對阿教育援助工作中要認識到,塑造留華阿富汗學生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是中國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應重視教育效果的反饋,及時跟進和改進教育模式。應考慮阿富汗國內發生了哪些新的變化,有哪些問題是亟待解決的,阿富汗人的真正需要是什么等。中國應結合阿富汗政府的需要和自身能力,適當加大對阿發展援助規模,從而大大增進阿富汗對中國發展模式、國家政策、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理解,促進民心相通,以便于各領域深層合作的開展[20]。高校應抓住這次機遇,提升自身的國際教育合作能力,同時服務于國家戰略和促進中阿共同發展。
(二)加強中阿人文領域的全方位交流
應通過開展教育互聯互通合作,形成往來頻繁、合作眾多、交流活躍、關系密切的教育合作態勢。應大力推進學校間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務實合作,促進教師流動,提高政府和學校各類獎學金生數量和生源質量,鼓勵阿富汗青年學生來華學習和開展學術交流。支持阿富汗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中國教育培訓中心和教育援外基地建設,加強漢語教師和教學志愿者隊伍建設,全力滿足阿富汗人民的學習需求。因阿富汗還處于戰亂狀態,中方教師派出也有困難,應大力加強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南亞國家漢語師資班”的經費和教學投入,緩解阿富汗本土漢語師資緊張的局面。積極落實“絲綢之路”留學推進計劃、師資培訓推進計劃,為阿富汗培養培訓教師、學者和各類技能人才。太原理工大學也可考慮開辦與阿富汗對接的外語、政治、經濟等專業方向,吸引阿富汗專家學者來華交流。特別是應積極申報、建設與阿富汗有關的國別和區域研究基地,與阿富汗學者合作開展經濟、政治、教育、文化等領域研究。
(三)中阿教育合作應形成各方聯動局面
中國政府和學校對來華阿富汗學生進行招生、獎助學金等優惠扶持,積極維護在阿孔子學院等教育機構的運行。阿富汗政府也應協助中國做好教育合作,保護在阿中方教職員的安全等。應大力表彰在兩國教育合作交流中作出杰出貢獻的人員、團體、組織。在來華阿富汗青年學生的日后就業方面,應做好規劃,兩國政府、學校等部門發揮引導、協調、幫扶作用,使得阿富汗畢業生人盡其才,在中阿各領域深入合作中起到重要橋梁作用,這項工作將利好中阿傳統友誼。中國有關地方政府也應發揮區位優勢和地方特色,制定行動計劃,緊密對接國家總體布局,與阿富汗等國地方政府建立友好關系和人文交流,推進合作交流,引進優質資源,為阿富汗優秀青年人的職業發展創造條件,為其搭建就業平臺。太原理工大學作為中國對阿教育合作的重鎮,也應與阿富汗高校開展形式多樣的合作交流,提升來華留學生培養質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除承擔“漢語師資班”項目外,還要拓寬其他教育合作,也應開放漢語以外的其他專業供阿富汗學生學習、輔修,幫助優秀阿富汗青年進入中資企業工作等。
參考文獻:
[1][6]宋志輝,馬春燕.阿富汗重建中的大國博弈與中國的選擇[J].南亞研究季刊,2013(2):10,14.
[2]李詩雋.阿富汗與“一帶一路”[J].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15(4):40.
[3][5][10]黃民興,陳利寬.阿富汗與“一帶一路”建設:地區多元競爭下的選擇[J].西亞非洲,2016(2):17-19,25-26.
[4][12]朱永彪,曹偉.阿富汗問題與中國的關聯[J].南亞研究季刊,2012(1):2-3.
[7]張力.中國對阿富汗局勢穩定的作用探索[J].南亞研究季刊,2010(4):3.
[8][9]劉中民,范鵬.中國對阿富汗重建的外交參與[J].亞非縱橫,2015(1):11-12,18.
[11]徐濤,阿富汗: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樞紐[J].中國投資,2015(3):46,49.
[13][14][15]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教育部關于印發《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通知[EB/OL].http://www.edu.cn/edu/zheng_ce_gs_gui/zheng_ce_wen_jian/zong_he/201608/t20160812_ 1439132.shtml,2016-08-12.
[18]趙京武,王勝香.阿富汗漢語推廣現狀及對策——以阿富汗喀布爾大學孔子學院的發展為例[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6):128-129.
[16]許陳生,王永紅.孔子學院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研究[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6(2):67.
[17]曉舟.阿富汗高教部部長談阿高校現狀及對策[J].世界教育信息,2005(2):7.
[19]張光宇.副校長梁麗萍一行應邀訪問國家漢辦和阿富汗駐華大使館[EB/OL].http://www2015.tyut.edu.cn/cn/xwzx/lgyw/zong_he/201607/lgyw_ 20160721170910.html,2016-07-21.
[20]富育紅.對中國進一步介入阿富汗問題的思考[J].國際關系研究,2014(5):89-90.
編輯 潘雅